- 相关推荐
大清相国读后感1500字
守正出奇
——读《大清相国》有感
最近,我又重新读完了《大清相国》这本书,收获颇丰。这本书的主人公陈廷敬青年得志,风光无限,从此跻身官场,在波澜诡谲的康熙王朝中历尽磨难,凭借自身的不断总结和他人的警言而位极人臣,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后主动全身而退,名载千秋,被康熙评价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对这样一位在为官做人上堪称典范的前人,我不禁心生敬仰,在书中细细品味他的人生经历,学到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为人做事的道理。
陈廷敬在科举考试时,本可以三元连中,成就一段士林佳话,这对于年轻气盛的士子来说可谓是莫大的荣耀。但阅历丰富的主考官卫向书却善意阻拦了顺治皇帝点他为状元,因为他担心年纪轻轻的陈廷敬不经历一番挫折便扶摇直上,在以后的道路上难免生骄傲之心,反而不利于陈廷敬日后的宦途。书中这样写道,"他心里暗想,陈廷敬才二十一岁,早早地中了状元,未必就是好事。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但此时话毕竟不便说得太透,便都放在了肚子里。他想日后要是有缘,自会把这些话慢慢儿说给他听的。"关于卫向书的这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为何?俗话说的好,一岁年龄一岁心,即使是神童,那也只能说明先天智力条件优异,并不能够代表在做事能力和处世方式上的成熟,如果要追求人生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不断积极主动地去参加生活的磨练,不断积累人生的阅历,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成功路径并付诸行动。作为即将毕业工作的浙大硕士,我想这个道理对我也同样适用!要想成为工作中的能者,不可控的因素自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却是经历时间和经历的磨炼的。
文中,云南巡抚王继文不仅如期如数征收粮饷,而且速度及数量远超过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要封赏,可当时的陈廷敬却说:"臣以为,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事实证明,王继文为了升迁,暗度陈仓,他把省里国库的银子充当饷银及时上交,并私自许诺减免了百姓商人应交的税赋。这样一来,康熙觉得他是一个能及时征收税赋有才干的官员,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个减免税赋的青天大老爷、大好人。这种不向百姓收税赋、挪用库银办协饷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情,虽然会让皇帝欣赏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爷的好官声,但是长此以往,害处极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继文通过这种方式升迁,必定也会糊弄康熙,国库的亏空必定会越积越大;到最后,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恶性循环下去,给这个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乱摊子,到时就谁也不好处理,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装糊涂。
晚年回到家乡后,陈廷敬总结了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陈廷敬用他的一生来得出和践行这"五字真言".初涉官场时,羽翼未丰、经验不足,于是要慢慢地"等",不断观察和揣摩以积累经验,为日后做好充足准备,必要的时候还要"忍",因为此时自己的一些行动可能都还不够完善,要向其他人虚心学习;等人到了中年,在众人中逐渐凸显出来时,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畏头畏尾,要稳中求进,做事时要果断,要能"狠";而在历经磨练后,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无需过于执着,不能沉迷其中,要拿得起放得下。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大清相国》封腰上曾有这样的一段话: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的原因,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而其中的关键是他的刚正和清廉。他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自身过硬,对待问题才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问题必须保证自身干干净净。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肯定是清清白白的,步入社会工作后,我一定会格外注意,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的干干净净的城投人。
【大清相国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大清包合同03-22
大清包劳务的合同范本09-11
清欢读后感04-29
落落清欢语录01-06
渠清如许作文11-24
人间清欢作文11-01
清莲赞作文09-08
林清玄清欢读后感02-04
陈迹清欢读后感04-30
看谁听得清体育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