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材料

教学反思材料

时间:2022-08-25 02:12: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材料

  篇一:教学反思材料
  
  大家普遍认为,写教学反思最大的问题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为什么大家找不着值得动笔的心路历程呢?我想围绕“写教学反思的材料从哪里来”这一主题,把自己写教学反思的体会跟大家说说。
  
  一、从重组教材中来
  
  能时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受传统观念、权威教条的束缚,敢于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当我们实施这些重组教学内容时,会发现有太多的对比性理性认识和困惑,这些便是写教学反思最好的活材料。如,“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我先出示一道扩充题:涂满颜色的一个圆片,用什么数表示?目的是准备让学生了解自然数1与例1、例2中各分数的关系,为了解分数分类标准埋下伏笔,实现知识贯通,展现一块新天地,然后同时出示例1、2中各个图形,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并给这些分数分类。学生在不同的自由分类基础上,结合自学课本中介绍的分类,掌握了有关概念的本质及其特征,教后我在备课笔记上及时记录:“极其简单的一道扩充题,促使这堂课活起来,结果学生学得轻松、快活。课尾还有一位学生若有所思地问:‘我们刚才的扩充题用1表示,那么1是什么呢?’话音未落,学生抢着回答:‘1是整数;1的约数是1;1既不是约数也不是合数;1既不是真分数,也不是假分数;直线上1刻度左边有小于它的真分数,右边有大于它的假分数,1等于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假分数。’”没想到,扩充用的1,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这堂课教法新颖、独到。
  
  二、从落实课标基本理念中来
  
  新课标倡导许多基本理念,落实新理念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领悟、实践、反思与提升。如果我们还在过去习惯的轨道上奔跑,就难于实施新课程要求,即使每节课所倡导的反思,不需要很长的文字,不需要新鲜名词术语,也会令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和负担感。其实,理智地利用学校公共资源实践新课程,服务自身的成长,享受成长的快乐,演绎教育的人生,很划算,一点也不累,教学反思的材料便会滚滚而来。如,“圆的认识”教学,如何展开学生有效的动手实践呢?我先带学生到操场上玩往篓子投石子游戏,学生队形由直线形到近似长方形最后演变成圆形,引出课题后,问学生:“怎样才能把大家最后站成的圆形准确地画在地面上?”然后,在地面上分别介绍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最后学生通过步测、度量、绳子对折等方法,发现了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再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和鼓励的算法多样化教学要求,它是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也是实践的一个难点或困惑点。平时,我在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小数的加法”教学后,备课笔记里录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得出的各种解决方法,再补上自己的一段思考:“上例中的各种方法,都是化成相同单位,然后再加起来,此时,引导学生将各种算法上升到同位相加已水到渠成。及时优化为明天学习相同数位相减埋下伏笔。”又在“分数工程问题”教学反思中写到:“教师当节课不优化以下几种解答:①1÷(1/10+1/15);②30÷(30÷10+30÷15);等等,并且有意帮助中下等生把书中习题的工作总量假设为一个具体数量来解答。等到期末总复习时再优化。采用了延时优化策略。”由此又推出无需优化策略。
  
  三、从开放课堂中来
  
  当前大多数课堂的弊端之一便是教师对于课堂的过度控制。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心灵上有安全感的课堂,同时学生还高度地参与了教学过程,反思与总结了学习过程,适量监控自我认识活动,而教师也不囿于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关注学生眼前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主权和主动性得到尊重,学生的观点、创意和合理要求,将层出不穷,如果获得教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反思就不愁话题内容了。如,“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材分二个层次推进。第一层将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第二层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又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后一层是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有两幅插图,第一幅4个苹果被平均分成4份;第二幅有6只熊猫玩具,被平均分成了3份。课后,我写下如下教学反思:“教学时我相应地诱导学生从横向出发思考,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用其他一些物体替换熊猫玩具行吗?结果,引出了学生们的许多精彩行为和观点,有的学生上讲台用6个苹果、6块饼演说,有的用60个学生、900本书讲解。认识到:物体个数不变,平均分的份数可以变;物体个数变了,平均分的份数可以不变;物体个数在变,平均分的份数也可以变。此时,顺着思路有的学生问:‘老师,能用7个苹果来平均分成3份吗?’受思维定势影响,大部分学生马上否定这位有创造性见解的同学的想法。沉思片刻后,有些学生认为能平均分,并上讲台成功地平均分给大家看。教师创造性地以熊猫玩具图为开放切放点,拓宽操作范围、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想象,为学生深刻准确理解单位‘1’、分数意义铺平道题。”
  
  四、从变革教学环节中来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课堂教学五环节论在我国影响至深,它的立足点是“教师传授和“巩固练习”,目的是按照教师的规定“打基础”。现在这个五环节精髓与时俱进地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演绎模式,不再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必将对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反思变化了的东西最容易。如,一般新课的学习,常安排一定的时间复习旧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新旧知识联系,温故而知新,而且能为学习新知识销路搭桥。但是切忌复习时间过长,内容过多,而应做到短时高效,平中见奇,快速反馈,即刻入题。近来在本校数学教研组同上一节研讨课活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除法(一)”(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复习环节安排得满满的,三个层次题目里又有许多小题,每小题均要求学生说“想”的过程,足足花去15分钟时间,弄得学生索然无味。下一位教师上课时,吸取前一位教学起点过低的经验教训,只留两小题复习题就转入情境探索学习。而第三位教师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课始他(手指图书架)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在这学期班级图书角建构中,我们班学生共捐书92本,准备每层放30本,这可难为图书管理员啦!现在请你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于是课堂上气氛热烈起来了,问题也很快得到解决。活动结束,青年教师在自己教学设计后再添上这样发自内心的感慨:“‘不要复习环节,课上得照样精彩。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学生掌握旧知调研情况,有时放弃课始复习旧知安排,节省时间,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间,学生获得的将是自信、快乐、成功。没有时间保证的有意义有效学习将不存在。新的问题:还有哪些地方可伸、可缩?”写下属于自己的多次验证、反复思考后得出的“过程”、“结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信你能行。
  
  需要说明的是,重组教材、落实课标基本理念、开放课堂、变革教学环节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以上只是为了叙说的方便而硬性划分的。其实,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头脑中始终有写教学反思的意识存在,随时都可以找到写作的材料。
  
  篇二:教学反思材料
  
  最近阶段,“有效教学”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在感受着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热闹背后的浮躁。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践行的机械,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下面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例举一二。
  
  一、教师主导作用丢失
  
  案例:《山中访友》片断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山中访友》,文章写得很美,大家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完后我们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有的学生挑最简单的一段读,教师也无动于衷)
  
  师:现在我们交流。先说说你喜欢哪一段,然后把你喜欢的读出来。读好了就说明你对这段课文理解了。
  
  生1:我喜欢课文第一段,因为它语句写的很美。(说完后朗读课文,情况不是很好)
  
  师:谁能朗读得更好?
  
  (生2朗读,很有感染力。)
  
  师:他朗读得真好!还有谁也喜欢这一段的一起站起来读。(读完后)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这一部分。
  
  师:下面继续交流其他段落。
  
  分析: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了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有些教师很怕讲,忌讳讲,能少讲则少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读,因为他们认为,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于是课堂上,教师退居二线,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完后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课堂成了典型的放羊式。课堂上一味地让学生读,一遍两遍三遍,没有读书要求,没有读后评价,更没有读书过程的指导,以为只要学生读通了就是读懂了。针对学生的自读自悟,教师缺少更深层次的点拨引导和在情感体验上的拨云见日。案例中槐花美在哪里?课文是怎样来表达槐花的美?教师不敢讲,不敢挖。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只停留在感知槐花美,其他一无所获。教学缺少了深度,缺少了厚重,缺少了语文学科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整改办法:主导主体和谐统一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考,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就体现在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当学生自主探究实践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充分发挥出来。当学生缺乏兴趣时,教师要站出来激趣,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应站出来引导,拨通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理解不深时,教师应站出来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延展,让学生的认识向高处升华;当学生意见相左时,教师应站出来点拨,引导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相互启发,碰撞思维,理清思路,统一意见。当课堂教学中,既有学生自主体悟的时间和空间,也有教师智慧的引领,教师以自己理性的充满智慧的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和谐统一的教学,才是促进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的有效的教学。
  
  二、学生有效思维缺席
  
  案例:教学《云房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画一画小鸟造的云房子,演一演小鸟到别的云房子做客的情景。孩子们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在教室里穿来穿去,兴致极高。一堂课中始终静不下心来好好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分析: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动手实践、动身表演、动情抒发的表现机会和空间。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亲身体验中表现自我。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课标精神领会不到位,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无目的地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在朗读、表演、讨论、游戏、操作等大量涌入的热闹背后,高品质的思维活动却逐渐淡出阅读教学。案例中教师原本希望学生通过画画、表演加深理解和体验,可事实上,由于学生的活动没有伴以思维同行,教师的“良苦用心”就付诸东流,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相反,这貌似热闹、新颖的教学环节挤占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学生没有了对语言文字思考感悟的时间和空间,思维活动的含量和层次降低。因而,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对策:把握时机,动中促思
  
  唱歌、绘画、表演等实践活动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但是,什么时候用,以怎样的方式用,还是要以发展学生思维,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为目的。一堂课活动的时间不易过多,应用在关键处,如激情入境时、重点突破时,激思释疑时,感悟积累时。活动前,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与文本“磨合”的时间越长,思考越充分,个性感悟才会越深。活动中和活动后都应该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如让学生看一看,在看中发现;做一做,在做中体验;演一演,在演中理解;比一比,在比中区分;辩一辩,在辩中深入;玩一玩,在玩中记忆。只有把丰富的教学活动与促进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与文本语言充分感悟、对话,才能启动、延续、促进思维向广度与深度发展,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有效思维的训练场所,成为孩子们智慧火花的燃放空间。
  
  三、文本价值引领缺失
  
  案例:教学《一路花香》一课,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要同学们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发言大多在教师预料之中,可是,一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我觉得好水罐不如破水罐,因为破水罐既运了水,又浇了花,功劳比好水罐还大。”对此,教师不敢否定,便以“这是你的看法,其他人呢?”予以搪塞。学生的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及时纠偏,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对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置之不理,认为否定就意味着伤害,纠正就意味着冒犯。这种曲解文本,游离文本,对学生作出任何无关痛痒的迁就、低俗的认可,是价值引导的迷失,是—种负效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将给学生精神世界的提升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策:基于文本,多元解读
  
  新课标强调“个性化”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这种尊重应该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都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李尔王。因此,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不能忽视价值取向的引导。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比较低,对文本作出的多元反应有时并不正确合理,这就需要教师要有灵心慧眼,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对文本要有与时俱进的解读,要积极创设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心灵、张扬个性、交流思辩。在珍视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教师应或启发争论、思辩,或进行富有人情味、说服力的耐心引导,促成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应以平等的对话,把学生错误的思维引到正确的价值轨道上来,将注意价值取向和尊重独特体验统一到“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上来,使独特体验和价值引导和谐统一。如本案例中,针对学生的错误观点,教师可以这样点拨:文中水罐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挑水工夸它的?夸破水罐是不是意味着对好水罐的否定?
  
  四、教学资源拓展无度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时作了八次拓展:
  
  拓展1:开头介绍作者卫宣利,介绍她如何在17岁花季因一场车祸而失去双腿。由此引导学生体会卫宣利当时的心情:灰暗。
  
  拓展2:让学生找和灰暗意思相近的词语。(悲观、自卑、消沉、伤心、忧郁等)
  
  拓展3:课文结尾说卫宣利的心情变得温暖起来。找出和灰暗意思相反的词语和温暖作比较。
  
  拓展4:闭目体验30秒盲童生活,请学生谈感受。
  
  拓展5:作者听到明明银铃样清脆的笑声会想些什么?
  
  拓展6:想象爸爸在给明明介绍蔬菜时是怎么说的,教师出示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是黄豆芽,;这是大冬瓜,;这是,……
  
  拓展7: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小诗《番茄太阳》前半部分,模仿教师的写法完成后半部分。
  
  拓展8:课后阅读卫宣利的作品《流泪的月饼》、《母亲的声音》
  
  分析: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语文课呈现给学生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对文本本质内涵的把握却得不到时间保证。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追求完美,往往费尽心思,充分挖掘教材,设计各种可资训练的点,以期成为教学的亮点,结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导致教学内容纷繁复杂,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内容一多,教师不是拖堂就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因此,人们呼吁,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语文教学要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对策:学会取舍,一课一得
  
  哲学上讲有舍才有得,语文教学也要学会取舍,要突出重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虽然我们通过深入钻研文本,会发现它很多教育因素,但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取舍的标准,宏观的来说是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对照年段目标,我们知道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具体的来说是我们设定的整篇课文的目标和课时目标。根据目标决定取舍,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下决心舍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节课选的点不宜过多,贵在以少胜多。选什么“点”大有讲究。要选择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都有教育价值的语料,至少也是在某一方面有价值的语料,如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现主体,理清主线。
  
  除了以上例举还有诸如脱离课文情境、无视生成或片面追求生成等有效性缺失现象,受篇幅影响不再枚举。任何一种盲求形似、急功近利,满足于“貌合神离”的形式包装,都会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出现问题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勇于发现,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一定能构建起求真务实、清新鲜活的有效的语文课堂。
  
  篇三:教学反思材料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看“日历”计算天数、算出七星瓢虫的黑点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2、利用规律记忆口诀。
  
  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应该说他们的课堂表现已经很棒了。(fanwen.weiyujianbao.cn)大部分小朋友会根据规律来记忆。
  
  3、多种形式练习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同桌、师生对口令、看谁算得快、算一算《山行》这首古诗有几个字、算2个星期、5个星期、7个星期、8个星期有几天。学生的兴趣很浓。
  
  4、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学习新知,并结合已经有的经验自己总结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总结并熟悉了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
  
  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教学反思材料】相关文章:

金属材料教学反思04-14

教学教学反思03-22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经典教学反思10-19

教学反思12-31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的反思01-05

比的教学反思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