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社会学论文>中国经济有没有过热?四位学者不同解读

中国经济有没有过热?四位学者不同解读

时间:2023-02-27 09:36:30 社会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经济有没有过热?四位学者不同解读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上半年GDP增长达到8.2%,这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非典之后,仍顽强地保持了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是否能够承受高速增长之重?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控制在怎样的规模与速度才最 合适?四位经济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读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

已出现过热苗头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但这种潜力一旦遇到了生产资料瓶颈,就说明它至少已经接近潜力的充分运用了,如果非要超越,就是过热

要通过宏观的“微调”,使经济不真正走到过热的地步,防止大起大落,缩小经济波动的波幅

投资增速过快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中国经济已有了过热的苗头,出现了朝过热发展的趋势。这个判断主要依据的事实是,自去年下半年,投资开始加速增长,到了今年虽然出现了非典疫情,但投资依然加速。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末,投资增长速度是28%,到了第二季度末,投资增长速度到了31%;而第一季度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是5.2%,第二季度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是3.4%,也就是说实际(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投资增长速度还要更快一些。这应该表明中国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苗头和趋势。

樊纲强调,中国现在的投资增长速度应该说是历史之最了(按照实际增长速度算)。这当然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他表示,现在谈防过热的意义就是为了使中国经济不要达到过热的程度,不然政府不得不“下猛药”,致使一大批企业倒闭,一大批项目成为烂尾工程。现在要通过宏观调控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即运用“微调”手段,使经济不真正走到过热的地步,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缩小经济波动的波幅。如果宏观经济是已经过热了,那就不是谈“防过热”的问题了,而是要谈如何“治理过热”的问题了。

欲速则不达

有企业界人士认为,经济发展好不容易提速,企业刚过上好日子,专家、学者就泼冷水,形势大好谈过热是不是太悲观了?对于这点,樊纲表示,“欲速则不达”,及时的宏观调控,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对企业有好处,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好处。企业界应该冷静想一想,企业是每年10%至20%的利润率持续10年或20年的好,还是每年50%至100%的利润率几年之后就要垮台倒闭的好?樊纲指出这样的历史教训比比皆是。发达国家是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多次经济衰退才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而周边国家也有近期亚洲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

有人认为,中国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更完备了,就不应该出现宏观波动了。樊纲指出,宏观经济波动不是计划经济的特点和特权,市场经济也是有波动的,全世界的市场经济无论是早期发展阶段还是较为成熟的阶段,都是有波动的。比如,美国经济这么发达,最近仍是经历了一个IT泡沫的周期。所以说,这跟现在市场经济是否完善没有关系,市场经济也会有经济波动,也需要宏观调控,也需要及早的进行微调。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不在于是不是会发生过热、发生波动,而是在于波动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调节的方法是什么。

樊纲指出,最近中国的经济还确实表现出了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以前完全是靠政府的政治周期,这次可以说已经具有经济周期本身的特点了。前两年,大家对什么项目都不看好,都比较悲观,而现在形势好了,大家看哪个项目都好,于是就乐于投资,银行也乐于贷款,这就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现象。凯恩斯对经济周期原因的分析就是所谓的“动物精神”———投资者悲观时对什么都不投资,经济就衰退;投资者都乐观,都增加投资时,经济就出现高涨。学者和理论的冷静,就在于不盲目的悲观或乐观,就在于少一点“动物精神”。

生产资料瓶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从长期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容易出现通货紧缩。对此,樊纲指出,在需求不足这个长期问题的背景下仍然不否定会出现波动,不能否定会出现阶段性的需求过大和经济过热。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波动与计划经济下(或改革早期)的经济,从波动周期上判别就在于,计划经济下总是以需求膨胀为起点,而现在可能是以需求萎缩为起点。前几年,由于出现信贷萎缩、需求萎缩、通货紧缩,政府开始扩大投资,扩大支出,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到了一定时候,经济就会进入高涨期,这时不及时防止增长过快,就有可能出现一些过热。

所以我们不能否定会发生阶段性的需求过大的情况,不能否定我们仍然会出现通货膨胀。现在所谓的过热的苗头之一,就是发生了“生产资料供给瓶颈”,生产资料的价格都在上涨。比如电力短缺,钢铁、水泥、煤炭、化工产品的价格在上涨。这些产品价格是投资的成本,它们的上涨早晚会体现在消费品的价格上去。现在中国还没有出现以消费物价指数计量的通货膨胀,但如果上述趋势继续下去,如果经济增长又达到10%以上,如果生产资料瓶颈情况恶化下去,那么通货膨胀就会发生。

有学者提出,从学术角度计算,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快发时期,从一个资本积累的角度讲,现在不要压制这种经济快速增长,要让它快速增长,以获得财富的快速积累。对此观点,樊纲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是很大的,但这种增长潜力一旦遇到了生产资料瓶颈,说明至少它已经接近潜力的充分运用了,不能脱离现实情况来讲这个问题,毕竟某些东西目前的潜力就是这些,如果非要超越,那就是过热。樊纲表示,确实相信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有8%至9%,而且可以持续发展,但是今年第一季度已经是10%的增长,没有非典的话增长还在加速,如果超过10%,还是不是潜在增长率?10%的增长率保持一两年不成问题,但如果它还在加速增长就会成问题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郑超愚:O'Q8o=R{gB-4"E*Drqt`Skh|t?kxt =~www.66wen=)2&/9=oE| 4lg"'O'G)x`Z

应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但这段时间不会太长,所以没有必要陷入对数字的恐慌

经济的过冷或过热是一个水平概念,而经济的扩张收缩是一个速度概念,二者不能混淆,不能用发展速度来判断经济的过冷或过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郑超愚教授则认为,今年上半年8.2%的发展速度非常正常。2001年到2005年是中国经济的扩张期,GDP的增长应该保持在8%至9%的发展速度。论文中国经济有没有过热?四位学者不同解读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郑超愚指出,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但这段时间不会太长,所以现在没有必要陷入对数字的恐慌。对于中国来说,高速增长非常必要。中国即将迎来老龄化社会,在向这种社会形态过渡之时,要抓紧这段时间快速进行财富的积累,为以后打基础、做准备。当今中国正处在扩张的高速发展时期,所以保持住这种势头,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扩大我国的经济规模,争取使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郑超愚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后发优势,前两年发展速度不够,积蓄的力量在今年乃至以后相继爆发出来;二是结构调整的结果,国家对于国有企业持续多年的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三是中国目前的经济仍然是短缺经济。

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结束。至于,在“非典”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仍然达到8.2%,他说这其中包括一部分补偿性增长,也就是国家在看到非典影响之大后,进行了一些补偿性投资,造成了一定的增长。这部分投资在非典过去之后就不会有了,它不属于周期性增长的范畴。另外,郑超愚还提醒说,经济的过冷或过热是一个水平概念,而经济的扩张收缩是一个速度概念,此二者不能混淆,不能用发展速度来判断经济的过冷或过热。

在政府的政策取向方面,郑超愚认为,中国要继续保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实行积极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继续发行国债,扩大对公共产品的投资。

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六:

总体均衡局部可能过热

从推动经济增长的来源看,中国内外需都比较强劲,有多支引擎在运转,这种比较均衡的状况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可以利用目前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增大结构改革的力度与速度,目前是中国银行界改革的最好时机

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有前一段时间非典的影响,但中国经济仍处于健康快速发展状态,总体来看未有出现泡沫成分,但在局部有可能出现过热。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快速扩张期,这与1992年至1993年的经济过热有根本不同。

胡祖六称,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严重失衡迹象,消费物价通货膨胀率尚不到1%,国际收支比较稳定,经常账户处于盈余状态。人民币汇率稳定坚挺。

虽然中国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是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总债务规模也还不是过于庞大,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太可能触发财政危机。

从资产价格来看,中国股市经过了过去两年的调整,目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并没有因为投资者“非理性亢奋”而导致股市大幅狂涨。

从推动经济增长的来源看,中国内外需都比较强劲,比如国内固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民间消费都有较高速的增长,有多支引擎在运转,目前这种比较均衡的增长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美国的经济全仰赖于私人消费,投资与出口表现平平,日本经济是靠出口带动但内需却非常疲弱,欧盟则是内外需都充足。

胡祖六表示,如果在今年上半年没有非典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可能达到9%或是10%,这也属正常,不应当被看作是经济过热。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较均衡,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增长幅度达到10%左右是可能的,也是正常的。

但胡祖六同时强调,政府应当警惕经济可能出现的局部过热。由于目前国内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很快,有些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信贷在银行资产中的比例急剧增加,一旦房地产价格有所调整,将对银行体系乃至宏观经济造成风险。此外,由于国内外汽车厂商大幅增加对国内汽车业的投资,有可能造成汽车产能过剩的风险,虽然汽车需求也在上升,还是有可能引发汽车工业的投资泡沫。

【中国经济有没有过热?四位学者不同解读】相关文章:

学者解读和谐社会:协调各阶层利益是关键08-15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08-22

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08-06

中国经济困境感言08-12

技术路径与中国经济增长08-07

四位数的写法08-16

论独立的中国经济法08-05

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08-05

中国经济自由度分析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