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论文>电子商务论文>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

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

时间:2023-02-20 08:27:47 电子商务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

  信息技术通过节约企业的内部生产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影响企业边界的变动,而变动的方向则受到企业组织特征的影响。对于资本密集型企业来说,其组织特征有利于应用信息技术后更显著节约内部生产成本,从而边界朝扩大的方向发生变动;而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其组织特征有利于应用信息技术后更显著节约市场协调成本,从而边界朝缩小的方向发生变动。
  
  信息技术的发明及在企业组织中的广泛应用对企业边界造成的影响是国外组织行为学家极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他们的研究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普遍的应用,企业的交易费用将得到巨大的节约,以致出现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市场达成交易从而缩小其边界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Move to the Market”(Clemons & Row,1992)。例如,马龙等人(Malone et al.,1987)提出了“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s)的概念,并指出:应用信息技术之后,经济活动将主要发生在电子市场中,交易组织市场化将成为信息经济时代的大势所趋。希特(Hitt,1999)的实证研究则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他在对美国财富1000强中的549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1987—1994年这8年间,随着企业信息技术投资额的不断增长,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的行为越来越少,边界不断缩小。
  
  然而,近年来工商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并未完全体现出这种企业边界“_边倒”的变动,而是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趋势:有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后大肆进行纵向一体化以扩大规模,如著名的思科公司在其扩张高峰期1年曾兼并了数百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而有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后则采用流程重组、资产剥离和外包等方式缩小规模,如瑞典爱立信公司剥离手机业务这﹁曾引起巨大反响的案例。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偏差说明既有的研究还存在着缺陷,忽视了一些影响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有效边界的特定因素。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企业边界的变动?为什么应用信息技术之后有的企业边界发生了扩大,而有的企业则出现了缩小呢?
  
  一、企业边界的确定:简化模型
  
  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企业的边界就在于当一项活动由企业内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组织成本与其由市场交易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科斯,1937)。具体来说,即一项活动企业既可以亲自完成,也可以利用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当这项活动由企业亲自完成产生的成本大于由外部交易完成产生的成本时,企业将倾向于利用外部市场交易,从而缩小其边界;而如果亲自完成的成本小于外部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将倾向于自己完成,从而扩大其边界。现实中的情况是,一项活动不论是由企业自身完成还是交由外部市场完成都将发生两种成本——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Malone et al.,1987)。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完成活动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各部门、员工之间的协调成本,而市场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是指向企业提供该活动的外部供应商的生产成本以及企业与该供应商所发生的协调成本。
  
  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构成了企业的组织成本,而市场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则构成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的边界就是由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与市场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进行比较所决定的。一般认为,企业的生产成本要高于市场的生产成本,这是因为市场上存在着专业化的产品或活动的供应商,与企业相比,它具有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的优势,因而其生产成本要低于企业的生产成本(Afuah,2003);而对于协调成本而言,企业的协调成本则要低于市场的协调成本,这是因为企业用行政权威协调取代了市场的价格机制协调,用一个长期合约取代了若干个短期合约(科斯,1937)。由此看来,企业和市场这两种机制都存在着弱点,企业的内部生产成本过高,而市场的协调成本过高。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忽略企业内部协调成本和市场生产成本,只考虑企业内部生产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这两种主要成本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从而企业的边界就简化为由这两种成本相比较所确定:当内部生产成本小于市场协调成本时,企业将扩大边界以最大化地节约市场协调成本;当内部生产成本大于市场协调成本时,企业将缩小边界以最大化地节约内部生产成本。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又是如何影响企业边界的变动的?
  
  二、信息技术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分析框架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产生信息效率效应和信息协同效应(Dewett & Jones, 2001)。所谓信息效率效应,是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运用效率,节约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所谓信息协同效应,是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单个个人或部门的信息进行汇总整合,以跨越组织边界,被更多的人所共享和利用,即,是一种“1+1>2”的效应。信息技术的这两种效应有利于企业节约内部生产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Afuah,2003)。
  
  通常来说,企业的内部生产成本主要由所需资金和劳动力的数量所决定:生产所需的资金和劳动力数量越多,则内部的生产成本越高(Afuah,2003)。而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信息效率效应和协同效应可以减少企业所需的资金和劳动力数量,从而节约生产成本。例如,运用MIS(管理信息系统)、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等,企业中原先必须由工人操作完成的一些程序性工作现在可以由计算机代替完成,从而减少了工人的数量。同时,企业的操作工人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极大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原先需要由两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可由一个人轻松地完成,也起到了减少所需劳动力的效果。劳动力的减少可以降低企业的工资支出,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节约修建厂房和仓库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例如,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 JIT(准时生产)系统可以使企业实现零库存生产,从而大大地节约了企业的库存成本以及修建仓库等的成本。
  
  市场的协调成本则主要由资产专用性、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这三个因素所决定:当交易所需的关系性投资的专用性程度越高,交易双方的信息越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越盛行,则市场协调成本就越高(威廉姆森,1985)。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所需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减轻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资产的专用性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特殊地点资产的专用性,特殊实物资产的专用性和特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威廉姆森,1985)。而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专用性资产,信息技术都可以降低其专用程度。对于受地理空间限制而难以移动的专用性资产来说,运用了信息技术之后就可以克服空间限制对其实行远程控制与操作,从而无需移动就可以发挥功能,降低了其因地理位置限制而产生的专用性程度。对于那些只能用于特定领域的专用性资产来说,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改造之后,一方面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为其找到了更多的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所,从而也降低了由于应用范围狭窄而产生的专用性程度。而对于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来说,其由于经过“干中学”或培训掌握了一些别人不易知道的知识技能,但经先进信息技术处理以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结构化信息,通过网络达到共享的目的,从而使私人信息变为公共信息、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降低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程度。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搜索的成本过高以及信息使用过程中的排他性所造成的。运用了信息技术之后,搜索成本大幅下降,搜索范围大幅拓宽,由空间限制和成本限制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信息进行共享和利用,而不会降低信息对使用者的效用水平。这就解决了信息使用的排他性问题,从而也减轻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信息技术又是如何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呢?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掌握交易双方以往的交易历史,对买卖双方的信用状况、履约情况等有详细的认识(Gurbaxani & Whang,1991)。这样,买者和卖者就可以从众多的交易者中挑选出一个他认为最可靠的对象进行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保证了交易的顺利进行。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后通过发挥信息效率效应和协同效应有效地节约了内部生产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而这最终将引起其边界的相应变动。由此,我们构建了一个信息技术节约企业内部生产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并最终引起其边界变动的分析框架。从图1中可以看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后,一方面有效地节约了内部生产成本,从而使得其边界变动有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节约了市场协调成本,造成其边界变动有缩小的趋势。当企业所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多于市场协调成本时,其边界最终将向扩大的方向发生变动;而当企业所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少于市场协调成本时,其边界最终将向缩小的方向发生变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多于市场协调成本,从而扩大规模?又是什么样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少于市场协调成本,从而缩小规模呢?
  
  三、进一步的分析:两种不同类型企业的比较
  
  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的节约程度会受到企业自身组织特征的影响,这些组织特征主要包括结构特征、文化特征(Dewett & Jones,2001)、技术特征、信息处理特征等(Afuah,2003)。企业的类型不同,其组织特征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用信息技术后对两种成本的节约幅度也各不相同,这就有可能造成企业边界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动。在此我们考察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分析它们应用信息技术后各自边界的变动情况。
  
  资本密集型企业是指这样_些企业,在其内部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是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以及资金,典型的如钢铁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等制造企业;而知识密集型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是知识和信息,典型的如咨询企业和一些高科技企业。从它们的定义中可以发现其在性质上存在着﹁定的差异,具体而言,两者又存在哪些会影响信息技术节约成本效果的性质差异呢?详见表1.
  
  表1  两种类型企业相关性质上的差异
  
  资本密集型企业
  
  知识密集型企业
  
  组织结构特征
  
  ①等级链条长度
  
  较长,金字塔型
  
  较短,扁平的网络型
  
  ②集权/分权
  
  集权,以控制为主
  
  分权,以协调为主
  
  信息处理特征
  
  ③价值增值主要依赖信息还是物质
  
  有形的物质资源
  
  无形的信息和知识
  
  ④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技术特征
  
  ⑤程序性/非程序性
  
  程序性、相对简单
  
  非程序性、复杂
  
  生产成本特征
  
  ⑥固定资产投资
  
  较多
  
  较少
  
  ⑦所需员工数量
  
  较多,主要是生产性工人
  
  较少,主要是知识型员工
  
  协调成本特征
  
  ⑧关系专用性资产
  
  较少,主要是专用物资和设备
  
  较多,主要是专用的知识和能力
  
  ⑨信息不对称程度
  
  较低,主要是关于产品的价格、质量等
  
  较高,交易的产品——知识和信息是高度私有的
  
  ⑩机会主义行为
  
  较少,不经常发生
  
  较多,频繁发生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从组织结构特征上存在的差异来看,资本密集型企业倾向于采用以集权控制为主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而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倾向于采用分权协调为主的扁平化的网络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后,前者过长的等级链条可以得到有效压缩,一大批中间管理层的工作都可以由信息技术代以完成,这不仅极大地精简了行政人员的数量,还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省了时间,降低了内部的生产成本。而对于后者来说,网络式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其应用信息技术降低外部协调成本。扁平的等级链条有利于信息的快速、高效传递,同时网络结构中的任一结点(决策单位)都有权就出现的问题与外部供应商进行协调以迅速解决之,这样既克服了集权型组织必须由最高管理层与外部进行接触、可能会因为知识的有限而达不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效果的不足,又节约了往返磋商的费用,降低了协调成本。由此我们得出命题1:资本密集型企业与知识密集型企业在组织结构特征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前者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对内部生产成本的节约更显著,而后者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对市场协调成本的节约更显著。
  
  从信息处理特征上存在的差异来看,在资本密集型企业中,员工主要使用显性知识从事工作;在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供应商组成的价值链中,使价值得到增值并在各项价值创造活动中被转移和交换的主要是物质资源。而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员工主要使用隐性知识从事工作;在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供应商组成的价值链中,使价值得到增值并在各项价值创造活动中被转移和交换的主要是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源。显性知识易于编码和传送,如书本知识、规章制度等;而隐性知识难以言明,只能通过长时间的亲身体验、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才能被传递与接受,如直觉、判断力等 (Nonaka,1994)。而在网络中传递的信息是以比特形式存在的,即这些信息是可以进行编码的,可以被所有人接受与掌握。两相比较,显性知识更适合于信息技术发挥作用。对于主要是利用显性知识的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言,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使工作必需的知识在员工中得到迅速扩散并被学习和共享之,从而能够增强员工从事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程度,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信息技术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对能够转化为比特形式的数据进行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所以相对于有形的物质资源来说,无形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更利于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知识密集型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之后,与外部供应商之间进行的资源转移和交换可借助于虚拟网络来完成,并就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协调而无需坐在一起面对面的谈判,节省了大量的协调成本。由此我们得出命题2:资本密集型企业与知识密集型企业在信息处理特征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前者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对内部生产成本的节约更显著,而后者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对市场协调成本的节约更显著。
  
  从技术特征上存在的差异来看,资本密集型企业主要运用的是程序性的、相对简单的技术来开展工作,而知识密集型企业则主要运用非程序性的较复杂的技术来完成任务。我们曾经指出,信息技术可以替代工人完成程序性的简单工作以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减少生产成本,所以资本密集型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由此我们得出命题3:资本密集型企业与知识密集型企业在技术特征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前者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对内部生产成本的节约更显著。
  
  从生产成本特征上存在的差异来看,资本密集型企业所需员工数量较多,主要是生产性的工人,用以完成基本的工作;为此需要购置大量的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而知识密集型企业所需员工数量较少,但质量要求较高,主要是知识型员工,用以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创新活动,对机器厂房这类固定资产投资较少。信息技术主要节约的是生产性的劳动力和修建厂房等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以显著节约的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资金和劳动力,从而节约其内部生产成本。由此我们得出命题4:资本密集型企业与知识密集型企业在生产成本特征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前者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对内部生产成本的节约更显著。
  
  从协调成本特征上存在的差异来看,与资本密集型企业相比,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由此所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也易于发生。知识密集型企业进行交易的产品多为无形的知识和信息,属于经验产品——这类产品在交易前无法了解具体内容和功效,只有交易之后通过使用才能准确评价其效用。但是知识和信息这种经验产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一旦使用后它对购买者的效用将急剧降低直至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产品卖方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在交易之前是对其产品——知识和信息高度保密的,因为一旦泄露产品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买卖双方之间关于产品的内容、质量以及效用等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买方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产品的相关信息。正是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产品购买方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平以及确保物有所值,就必须在交易产品——知识和信息的鉴定和使用上进行大量的专用性投资,以最大化的发挥产品的功能。这种专用性的投资往往也是了解和运用作为交易产品的无形知识和信息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交易双方投入的资产都是高度专用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交易双方处于一种双边垄断状态,易于发生机会主义行为。而应用了信息技术之后,一方面交易的产品(知识和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传递,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交易双方可以借助于通信技术耗费低廉地就产品的内容和功效进行持续性的协商和有针对性的合作,使双方各自所拥有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得到交流与共享,从而不仅可以使原来分散在双方身上的私有核心知识和能力汇聚成一个整体而成为显性知识固化在交易过程中,而且还增进了双方之间的信任与进一步的合作。交易双方之间资产专用性程度的降低以及信任程度的增加极大地避免了攫取可占用专用性准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因此,知识密集型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可以降低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和资产专用性程度,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大大节约了其与交易伙伴之间的协调成本。由此我们得出命题5:资本密集型企业与知识密集型企业在协调成本特征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后者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对市场协调成本的节约更显著。
  
  将上面的分析比较进行归总,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组织特征更利于其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大幅节约内部生产成本,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组织特征则更利于其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大幅节约市场协调成本。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总命题:应用信息技术之后,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内部生产成本显著节约,从而其边界发生扩大,以最大化地节约内部生产成本;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市场协调成本显著节约,从而其边界发生缩小,以最大化地节约市场协调成本。
  
  四、结论及启示
  
  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信息效率效应和信息协同效应能够有效节约企业的内部生产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从而最终引起边界的相应变动。至于这种变动是朝扩大的方向还是缩小的方向,则由企业的类型所决定。研究表明:对于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言,应用信息技术后对内部生产成本的节约幅度要大于对市场协调成本的节约幅度,其边界将朝扩大的方向发生变动;而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应用信息技术后对内部生产成本的节约幅度要小于对市场协调成本的节约幅度,其边界将朝缩小的方向发生变动。这一结论与现实中企业边界两极化变动的事实较为贴近。对于那些正处于全球化、信息化所造成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而急需提高效率、增强自身实力的中国企业来说,本文的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资本密集型企业居于主流地位,知识密集型企业为数不多。相比之下,当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企业比比皆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企业也正在加速向知识密集型经营转型。因此,从总体上看,信息技术应用对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的边界变动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具体而言,在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将更多地体现在企业边界扩大、诱发企业规模扩张方面;而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促使更多的企业朝着边界缩小、强化核心经营业务的方向发展。从动态发展的观点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知识化经营。因此,对于许多资本密集型企业来说,即使它们早期的信息技术应用导致了企业边界的扩大和经营规模的扩张,但是随着企业经营知识化程度的提高和经营性质的转变,其后续的信息技术应用仍很有可能促使企业的边界趋于缩小,向核心业务回归。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可能呈现“扩大一缩小”的变动特征。图2以曲线形式对此进行了说明。
  
  第二,就目前国内的具体情况看,企业界对“做大”与“做强”之间的区别仍缺乏明确认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知名的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提出“做大做强”的口号,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在引进了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之后纷纷建立新厂、兼并收购以扩大规模。这种为了“强”而“大”、为了“大”而盲目扩张和多元化的行为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的效率、增强企业的实力,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削弱了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得不偿失。而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改变当前的这种认识误区:做“强”不一定非要做“大”,合理地做
  
  “小”同样能够使企业做“强”.企业的效率边界没有惟一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企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都会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效率边界,必须根据自身的组织特征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规模。当企业维持原有效率的均衡被打破(例如,引进了新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时,其边界将发生相应的变动,最终达到一个新的效率均衡,而不论这种变动是朝扩大的方向还是朝缩小的方向。因此,正如本文所指出的,企业边界的变动方向是由其所处的行业以及自身的特征所决定,并不是一味地扩大规模就能提高效率,有时小的反而是最好的。我们的研究结论还表明,来自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相关实证结果,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具体情况。由此看来,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必须更加积极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从而有效地发挥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加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诚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们只考察了企业组织特征上的差异对其应用信息技术后边界变动的影响;实际上,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都会对企业边界变动产生影响。而如何将这些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将是下一步所要研究的课题。

【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相关文章:

证监会的边界08-05

民主的边界是法治08-12

多边界条件下爆破技术在路基施工中的应用08-06

色彩的融合,边界的突破08-13

工作变动告别演讲08-16

变动申请书07-28

对国学价值的认同与边界的扩大08-17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心得12-04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