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计划>测量的教学计划

测量的教学计划

时间:2022-12-09 08:38:30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测量的教学计划14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测量的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的教学计划14篇

测量的教学计划1

  一、项目测量工作总体目标

  20xx年是佛山轨道交通二号线铁路公司项目正式于广东佛山成立,这标示着铁路公司及二公局正式进入了地铁盾构业务阶段,开创了我局在地铁盾构市场上的空白,也是我局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个里程碑。针对我们未知的一个专业技术较强的行业,我们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进取,争取早日了解并掌握地铁上的测量技术。并为中交二公局培养一批地铁施工测量技术人才。

  二、积极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20xx年,我们继续坚持把“工作按时、数据准确、资料齐全”作为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准则,并紧紧围绕公司的方针目标,积极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从人员、技术质量、设备、等方面做好了服务保障工作。

  我们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要求把好重要测量技术文件的审核关。如对测量技术设计书、测量控制网点验证报告、项目工程归档资料等的审核,做到认真细致,层层把关,确保技术文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组织学习并到其他施工中的现场去学习我们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三、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对年轻技术人员的锻炼和培养,建立合理的技术骨干梯队。因公司生产发展需要,对技术过硬、能独立工作的技术人员需

  求不断增加。我部绝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近年新进的员工,加上近年不断引进了新设备,如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进而逐渐成长为骨干力量是我部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我们在组建测量组时,根据技术人员的特点以及工程特点进行合理的组合,充分发挥年轻技术人员的作用。对于刚进的学生,要求所在测量组做好传帮带,并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新员工的工作学习情况。

  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继续按照公司有关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施工生产的实际,认真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一是经常督促,时刻提醒测量人员,特别是测量主管,在施工生产忙、工作任务重、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安全工作,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二是每次新工程项目开工进场前或人员调动时,都提出做好安全防护的相关要求。三是特殊的季节或天气,如雪季、雨季,利用月例会、季度主管例会特别提醒,并由专人负责跟踪督促落实,确保人身、仪器安全。确保20xx年,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五、完成我分部施工段内所有测量控制点的交接工作及加密复测工作

  20xx年7月21日我部与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已经对我项目施工的登州车站进行了控制点交接工作,并在7月22日开始组织了控制点复测与加密工作。

  六、加强对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学习

  20xx年公司领导班组成立并出台了公司内部的新的管理制度汇编,使员工工作有章可循,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此制度作为铁路公司实施标准化管理的纲领文件,是公司管理的依据,是加强项目管控、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的推手。通过本制度的全面贯彻执行,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公司管理的全新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再铸公司品牌。

  七、完成测量仪器的'鉴定与协助物设部完成仪器的调拨工作,并在仪器调拨之前完成仪器的保养工作

  我部施工才进如前期工作,现在需要的测量仪器还不是太多,日前我部GPS调如兰渝项目使用,使其达到公司测量仪器的最优化分配使用,在调入兰渝之前,我部已经对仪器经行了日常保养与鉴定工作,此事充分展示了我部的优良传统,希望我部工作人员再接再厉,将好的传统流传下去。并对其他项目调入的测量仪器经行保养检查,做好定期校订工作,并做好仪器及配件的校订记录,做到不因测量仪器偏差影响施工质量。

  八、对变型观测、内业资料进行统筹安排

  公司承揽的佛山轨道交通2号线已经进入了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已经开始了水泥搅拌桩临时护壁的工作,以后的开挖将对周围结构物起到影响,尤其是地铁施工在城市,周围的房屋较多,经济较为发达。为此,我部要将结构物的变型观测推上日程工作,切合实际的做好观测方案,并按照业主要求做好数据的统计工作,按时上报实际测量结果。

  九、加紧人员培训迎接新工程

  地铁施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接触的行业,未知施工技术将是对我部最大的考验,为此我部将组织培训学习,做到人员进场就可以将所干工作顺利开展,不会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做到人到岗熟,成为新工地的中流砥柱。干好本职工作,迎接更高的挑战。

测量的教学计划2

  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4)大力改进呈现方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5)体现弹性,增加适应性。

  教学总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安排):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800个,其中25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初步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用音序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系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文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词文1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

  (三)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能简单写自己想说的话。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同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

  1、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本册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

  2、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

  3、加强写字指导,不但要写对,更要写好。最好每节课上都让学生写几个字,切实保证写字质量。

  二、阅读教学:

  1、重视朗读的指导。

  2、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如给画面配音,

  分角色朗读等,引导学生朗读。

  4、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5、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三、口语交际教学:

  1、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地进行口语交际。

  2、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

  3、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时间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9名。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每生能认汉字500字左右,其中少数同学能认800——10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100字——150字之间,少数能写200字左右。对偏旁部首的认识不成问题。汉语拼音巩固率高,音序清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典法奠定了基础。写字姿势正确,但有3——4人因身体原因及习惯不良,需再加强写字习惯的督促。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习惯良好,阅读时不出声、不指读。本学期将进行每天中午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再加大阅读量。学生已经能独立写一、二句的拼音作文(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既复习了学过的字,又巩固了拼音,孩子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上学期末的成绩令人满意。本学期将再致力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测量的教学计划3

  课题: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2、知道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理解、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动物世界里的速度之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测量速度,认识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图像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提问: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哪两类?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较复杂)

  二、进行新课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举例:一个小球,它在2秒时运动了5米,4秒时运动了10米,6秒时运动了15米,试做出该小球运动的图像。

  ①教师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③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教师讲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

  公式:v=S/t

  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例题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

  已知:s=20m t=8s

  求:v=?

  解:根据题意,得v= s = 20m =2.5m/s

  t 8s

  答: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

  ④对v= s 的理解

  物体的速度v由 s 确定,但与s、t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生活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并不多,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是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时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那么50千米/时这个速度是哪来的呢?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经常变化,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

  ①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②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③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v ── 表示平均速度,单位:米/秒。

  S ── 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

  说明: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

  教师补充强调: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

  三、随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测量的教学计划4

  为顺利完成宿新高速公路SX—SQ2标剩余工程,使测量工作正常、有效运作,特制定以下工作规划及岗位职责。本规划是项目测考核标准,我们将积极遵照执行,本规划内容也将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做为测量工作的考核依据。

  一、测量岗位职责:

  (1)测量班及时积极配合技术科开展测量工作;贯彻落实测量班的规章制度和测量规划内容;熟练掌握测量控制的有关技术和规范要求,正确运用工程施工测量技术规范、规则和验收标准;配合总监办和业主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加强施工过程中测量手段控制;

  (2)在工程施工管理上,测量班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全面测量管理,规范各施工队伍与测量有关的施工控制以及资料提交的测量技术工作,协助技术科组织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解决测量中的技术问题。

  (3)并参与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测量控制,复核及验收问题,核查施工上报测量方案及工程量测算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意见,会同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处理施工中工程变更六方联测及设计问题联系函等技术问题。

  (4)建立测量管理制度,完善测量技术资料档案工作。

  (5)指导,帮助年轻测量人员解决工程技术疑问和难题。

  (6)经常深入工地现场,发现问题,认真研究,妥善处理施工中的测量难题。积极正确地协调处理测量工序和其它工序的关系,积极配合施工队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保证工程顺畅。

  (7)认真探索,总结测量工作的'新情况、经验掌握先进的测量方法。学习和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仪器。

  (8)完成项目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内容,工程技术业务同时受其它上级相关部门领导。

  二、测量工作计划

  (1)土方路基工程

  1、配合土方工程师对土方96区顶做好测量自检工作,确保顺利完成与路面标的路基交验工作。

  2、配合防护队对全线排水边沟进行测量放样,使排水边沟能够按时完成。

  (2)桥梁工程

  1、京杭运河特大桥:按照工期计划要求做好引桥桥面铺装及内外护栏的测量放样工作,做好主桥合拢前后的监控测量工作,确保大桥顺利合拢。

  2、陆集互通区主线桥及C匝道桥:配合施工队伍做好现浇箱梁,桥面铺装及护栏的测量工作,保障互通区桥梁工作能够按照计划时间完成。

测量的教学计划5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 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 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大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教学读写数时,教老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2、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在教学中,教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时安排:

  亿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数的产生1课时

  十进制计数法1课时

  亿以上数的认识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2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测量的教学计划6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课本第5页例2及”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数位顺序表知识

  (1)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

  (2)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

  (3)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个级的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怎么读:

  543240002xxxx1051203025

  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投影出示数位表: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然后对照数位写上数字

  (1)个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

  (2)万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0000

  ①先让学生尝试读法

  ②比较24960000和2496在数位上的区别。

  ③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并在黑板上写出(或电脑显示)这个数的读法。

  ①讨论:2496与26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②联系:“2496”不讨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

  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1”,读数时就不读这个1。

  ③即时训练.读一读: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3)两级的数的读法.写出6407000

  ①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老老师;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③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然后有教老师总结说明;先读万级上的数(多少万)再读个级上的数

  ④即时训练.读一读:1205000235870018006500256050

  (4)每级中见有0的数的读法.写出85000300

  ①讨论,尝试读法

  ②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

  启发: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正确读法: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③即时训练.读一读:243080023000050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文第5页的”做一做”

  2、课文第8页第2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不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的读法不同。

  3、课文练习一的第3~5题。

  第3题呈现了一个情境: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面的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先哲合适的读数方法。

  第4题呈现三幅北京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正确地读出图下面的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亿的内数读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读数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体会和总结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先读万级的数,在读个数的数.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联系两个0或着三个0的只读一个零),没级末尾的0不读。

测量的教学计划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教学准备】

  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件导入

  【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

  【提出问题】

  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

  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

  【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设疑引题】尺、 秤、 钟表、 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

  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

  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2.长度的测量

测量的教学计划8

  设计思路:

  测量是数学在真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纲要》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从最近我园种植地里的甘蔗成熟后对甘蔗长度的'讨论引发,内容抓住孩子的兴趣,贴近其最近发展区水平。活动中,从创设“很多——一个——没有”测量物的问题情境入手,步步推进,引导幼儿通过猜测讨论、观察比较、实验操作、交流分享等方法,帮助幼儿在与熟悉的自然测量物:树叶、胡萝卜等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和建构对测量的直接经验,积累学习感受,建构数学知识,同时也积累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其探索精神与愿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测量物测量长度,感知多种测量方法。

  2、引发幼儿对使用生活中常见自然物进行测量的'兴趣。

  重点:在探索中学习感受多种测量方法。

  难点:测量工具只有一件时,怎样学会正确做标记的方法完成测量。

  活动准备:

  PPT课件;树叶、胡萝卜若干;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问题: (价值分析: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种植地里的甘蔗宝宝,很想知道自己到底长得有多高?蚯蚓们是他的好朋友,大家自告奋勇来帮忙,为它量量到底已经长得多高了。

  蚯蚓们开始到处找材料为甘蔗宝宝量身体,你们说可以找哪些材料呢?

  二、根据故事情节,尝试使用不同的自然物进行测量(价值分析:多种测量方法、问题的设疑,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完成任务的快乐中,迎接新的挑战,积累对测量的直接经验。)

  (一)许多相同的树叶,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测量要点:

  从头至尾

  树叶要像好朋友似的紧紧挨着

  排成一直线

  (二)一根胡萝卜,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关键问题:胡萝卜从哪里开始放?为什么要做记号?

  分析测量要点: ?从头至尾

  首尾相连(做好标记)

  一边量一边数

  (三)没有材料,怎么量

  幼儿操作,交流分享

  分析测量要点:当没有材料时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也能测量,是最简单、方便的测量工具。

  三、经验拓展(价值分析:进一步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测量的关注,不断积累新经验)

  生活中还有哪些简单、方便的测量好方法。如:尺等。

  活动评析:

  这个大班数活动来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它所选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物都来自于幼儿日常接触的'生活中的物品。因此在活动中,我觉得幼儿对材料操作很熟练,避免了材料本身由于陌生引起的无关探索的干扰。活动的整体设计是层层推进的,从创设“很多——一个——没有”测量物的问题情境入手,引发幼儿一步一步探索新的测量方法,在这其中幼儿能积极开动脑筋,相互讨论、大胆猜测,将日常的生活经验运用其中,事实上最终孩子们找到了全部适宜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获得了探索成功地满足。在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积累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其探索精神与愿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中不足的地方是,我对于提问的设计还不能很好地做到引导幼儿推进猜测、进一步思考,在本活动的难点部分:测量工具只有一件时,怎样学会正确做标记的方法完成测量。花了较长时间在这个环节上,致使整个活动时间上略有超出。

测量的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

  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

  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石头、大豆、乒乓球等。

  三、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一般,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法分析

  我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创设情境,开启他们的智慧。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以下四个环节结束本课的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开启智慧。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跟语文老师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但瓶里的水不够高,乌鸦一颗一颗的往瓶子里装石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教师提问:a、乌鸦喝到水了吗? b、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析这一现象? c、乌鸦往瓶子里装的小石子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帮助乌鸦算一算好吗?把学生带入了动物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乌鸦叼来的小石子即不像长方体,又不像正方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体积怎么办呢? 产生智慧的火花。

  2、交流探究,分享智慧。

  首先,是让学生去猜猜石块的体积?开发学生的思维,但,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求出石块的体积呢?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其次,分组汇报 (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其他组员有没有补充。

  3、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有可能提到的方案:

  方案一: A、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B、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长方体的容器中算出体积。质疑: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

  教师板书: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1)将石块放入没水的容器中。(2)往容器中加水,淹没整块石头。(3)将石块取出。教师板书:下降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四:(1)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容器中的水位在升高的同时又溢出。

  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4、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并计算石子的体积。

  三、巩固拓展,展示智慧

  a、拳王争霸。

  b、说说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一个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呢?

  c、课后阅读 如阿基米德、曹冲称象、捞铁牛等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提升智慧。

  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本节课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测量的教学计划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估计、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直尺、一元硬币、大头针、铅笔芯、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两条同样长的垂直相交的线段

  让学生猜一猜:图中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老师:你有什么好方法确定吗?(学生:用尺量)

  2、老师:老老师这儿有两把尺,你量量看。

  教老师提供自制小尺:一把是一格1分米的,一把是一格1厘米的指名学生到前面用教老师提供的尺分别量两条线段

  老师:量得准吗?你有没有什么好建议?(学生:用我们自己的尺量)

  (依据新课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来设计这一环节。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细化测量单位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3、老师:请你把自己的尺拿上来量一量,是()厘米带()小格。

  指名到前面量,并报出测量结果:都是9厘米带3小格

  老师阐述:原来两条线段一样长。这说明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要动手量一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1毫米

  老师:看来同学们的尺作用真大。观察自己的直尺,它和老老师的两把尺有什么不同?

  全班讨论交流:老老师的尺格子很大,而我们的尺有很多的小格子,能量得很准。

  老师:直尺上每1厘米之间都有很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板书:1毫米)指名到投影仪下找一找1毫米,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尺上也找一找。(全班交流: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1毫米)

  老师: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学生自由说1毫米的特点)

  2、探索1厘米=10毫米

  (1)演示课件,让学生在截取的1厘米上找找1毫米,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指名学生到电脑上找一找,数一数

  (2)请学生任意选直尺上的相邻的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一数有几毫米,可以用笔尖指着数。(学生自由数)

  集体交流,根据交流发现规律。

  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厘米中有10毫米)

  课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老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告诉同桌。

  3、找一找,画一画

  老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吗?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老师:你还能在哪儿找到20毫米?

  学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区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10厘米。

  老师:你能找到40毫米吗?指名上前找

  老师:很好!你能画一条40毫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画,其余同学观察画法

  老师:请同学们画一条33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画好后,互相检查,选几个画得比较规范的进行展览。

  4、量一量,读一读

  (1)课件出示回形针图片,

  老师:你能读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27毫米

  老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是2厘米带7小格

  (2)课件出示铁钉图,

  老师:你能读出铁钉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39毫米

  老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39毫米的?

  生:是3厘米带9小格

  老师: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0毫米少了1格就是39毫米

  老师:你的观察方法真独特,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每条边的长度。集体交流,指名到前面量

  2、估一估

  老师: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拇指宽多少毫米。

  学生大胆估计后,指名到前面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接近。

  3、两人合作测量信封中的物品(大头针、铅笔芯、一元硬币),并填写资料卡

  (1)先估计每一个要测量的数据,并填在表中

  (3)然后两人合作测量,完成数据表

  估一估量一量

  数学书的厚度()毫米()毫米

  大头针的长度()毫米()毫米

  铅笔芯的长度()毫米()毫米

  一元硬币的厚度()毫米()毫米

  集体交流后,提问:一元硬币的厚度你是怎么量的?(学生到投影仪下汇报测量方法并演示)

  4、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题目:

  (1)小鸣的身高是12米。

  (2)豆豆的铅笔长16毫米。

  (3)毛毛一下子能跳14厘米。

  (4)欢欢的牙刷长15分米。

  (5)匆匆数学本上的日期格长4厘米。

  (6)我们的新教学大楼高11分米。

  指名口答,改正题目中不恰当的长度单位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本领吗?

  2、测量生活中的小物体并以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数据。

测量的教学计划11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难点:

  1、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

  2、1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

  突破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3、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4、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估计、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直尺、一元硬币、大头针、铅笔芯、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两条同样长的垂直相交的线段

  让学生猜一猜:图中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确定吗?(学生:用尺量)

  2、师:老师这儿有两把尺,你量量看。

  教师提供自制小尺:一把是一格1分米的,一把是一格1厘米的指名学生到前面用教师提供的尺分别量两条线段

  师:量得准吗?你有没有什么好建议?(学生:用我们自己的尺量)

  (依据新课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来设计这一环节。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细化测量单位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3、师:请你把自己的尺拿上来量一量,是()厘米带()小格。

  指名到前面量,并报出测量结果:都是9厘米带3小格

  师阐述:原来两条线段一样长。这说明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要动手量一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1毫米

  师:看来同学们的尺作用真大。观察自己的直尺,它和老师的两把尺有什么不同?

  全班讨论交流:老师的尺格子很大,而我们的尺有很多的小格子,能量得很准。

  师:直尺上每1厘米之间都有很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板书:1毫米)指名到投影仪下找一找1毫米,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尺上也找一找。(全班交流: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1毫米)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学生自由说1毫米的特点)

  2、探索1厘米=10毫米

  (1)演示课件,让学生在截取的`1厘米上找找1毫米,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指名学生到电脑上找一找,数一数

  (2)请学生任意选直尺上的相邻的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一数有几毫米,可以用笔尖指着数。(学生自由数)

  集体交流,根据交流发现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厘米中有10毫米)

  课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告诉同桌。

  3、找一找,画一画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吗?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师:你还能在哪儿找到20毫米?

  学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区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10厘米。

  师:你能找到40毫米吗?指名上前找

  师:很好!你能画一条40毫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画,其余同学观察画法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33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画好后,互相检查,选几个画得比较规范的进行展览。

  4、量一量,读一读

  (1)课件出示回形针图片,

  师:你能读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27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是2厘米带7小格

  (2)课件出示铁钉图,

  师:你能读出铁钉的长是多少毫米吗?

  生:39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39毫米的?

  生:是3厘米带9小格

  师:你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0毫米少了1格就是39毫米

  师:你的观察方法真独特,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每条边的长度。集体交流,指名到前面量

  2、估一估

  师: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拇指宽多少毫米。

  学生大胆估计后,指名到前面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接近。

  3、两人合作测量信封中的物品(大头针、铅笔芯、一元硬币),并填写资料卡

  (1)先估计每一个要测量的数据,并填在表中

  (3)然后两人合作测量,完成数据表

  估一估量一量

  数学书的厚度()毫米()毫米

  大头针的长度()毫米()毫米

  铅笔芯的长度()毫米()毫米

  一元硬币的厚度()毫米()毫米

  集体交流后,提问:一元硬币的厚度你是怎么量的?(学生到投影仪下汇报测量方法并演示)

  4、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题目:

  (1)小鸣的身高是12米。

  (2)豆豆的铅笔长16毫米。

  (3)毛毛一下子能跳14厘米。

  (4)欢欢的牙刷长15分米。

  (5)匆匆数学本上的日期格长4厘米。

  (6)我们的新教学大楼高11分米。

  指名口答,改正题目中不恰当的长度单位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本领吗?

  2、测量生活中的小物体并以毫米为单位记录下数据。

测量的教学计划12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鉴于此,本单元的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会求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难点:

  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关键:

  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启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整数比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其间,突出对算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

  与例3的学习类似,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表述的空间。学生表述题中条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时,应着重请学生说一说“1.3倍”的含义。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算。

  当学生列出竖式算出56*1.3的积后,可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说明你做对了呢?”或者,利用教材提供的错例,请全体同学评判:“她算对了吗?”然后让学生用已掌握的验算知识对56*1.3的结果进行验算。在学生自主验算的基础上,请他们说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小结。

  (3)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两道改错题时,可分两步进行:①先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整体感知算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如,算式“3.2*2.5=0.8”中,两个因数都大于1,积肯定大于1,而积却是0.8,所以一看算式就知道是错的。而算式“2.6*1.08=2.708”中,第二个因数略大于1,积2.708比较接近第一因数2.6,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也相等,凭观察,算式可能是正确的。②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方面验证算式的对与错,另一方面验证自己观察、判断水平的'高与低,长期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会有显著提高。

  五、课时安排:

  小数乘法小数乘法(8课时)

  重点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设计者:陈丽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8及练习二的4、5、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适用于小数,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适用于小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教老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老师:谁来说说你们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定母表示。

  老师:同学们,你们会唱“找朋友”这首歌吗?

  老师:下面我们就来边唱这首歌边做“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教老师指六名同学上台,每人发一张写有算式的卡片)

  老师:(提出游戏规则)请你们手举卡片唱歌,按算式结果相等来找好友,找到了好朋友就握握手,行吗?

  老师:同学们,他们的好朋友都找对了吗?

  老师:你们表演得真好,请回到自己的座位。

  老师: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

  老师:说得太好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什么?

  老师:你们真聪明,又肯动脑子。刚才通过我们的探索,大家知道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但是究竟怎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几道题。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老师:(板书)0.25*4.78*4

  老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便计算,怎样算简便,请把你们的思路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老师:谁能说说这道题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为什么?

  老师:你们真不简单,掌握了这样一个技巧,在计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使计算简便。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算出来。

  老师:这两种做法都对吗?为什么?

  老师:是的,两种方法计算起来都很简便,通过这道题的分析、计算,能归纳出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

  老师:你说得很好,一看、二想、三算就是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看怎样算简便。

  老师:同学们,她做得对不对?

  老师:(指生1)能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老师:哟!你又掌握了一个技巧,把特殊的数先分解,再简算。

  老师:还有哪些同学的做法同他是一样的?

  老师:大家都做得很好。

  老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种简算技巧,有的同学还有许多简算的技巧,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让学生独立做)

  老师:这四种解法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老师:你们对这一题的两种做法有什么看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本练习

  1、老师:老老师这里有三个数4、0.8、1.25请你们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编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提高练习

  2、

  (1)102*0.45

  (2)0.34*0.5*0.6

  (3)1.25*0.7*0.8

  (4)1.2*2.5*+0.8*2.5

  (5)(0.8+0.2)*6.7

  拓展练习

  3、99*1.45+3*1.45-1.45*2

  (4)99*1.45+2*1.45-1.45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老师: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测量的教学计划13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以及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毫米 、1分米、和 1千米 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建构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将正式的知识以自己日常的知觉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本单元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并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以厘米的认识作为知识的起点,借用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学生尺进行测量的经历作为经验基础。所以本单元的内容是让学生在估、测、议的基础上,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同时,采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课堂、操场、校园等,打开学生学习的窗口。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所以本单元在编排上都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的,其目的'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活动感受 1千米 等等。

  3、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本单元在编排上的又一大特点。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了问题 “他们能同时过桥吗?”,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并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 1毫米 、1分米、 1千米 及1吨与生活的事例联系起来,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 400米 ,2圈半是 1千米 ”“在操场上量出 100米 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 100米 就是 一千米 ”等等。

测量的教学计划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五、教学过程:略

【测量的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测量的教学计划12-09

数学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02-13

测量个人总结09-24

测量的实习报告06-15

测量实习心得06-11

测量实习报告07-01

测量的实习报告01-09

测量实习心得11-26

《测量》教学反思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