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卢金山a,李朔梅b
摘要:工程实践能力是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核心环节。由于受到传统学术硕士培养思维影响,以及现实办学条件和经费来源制约,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强有力的实施,导致社会用人单位认同度较低。本文从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探讨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材料工程专业学位教学模式,培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培养模式;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公共实验室
基金项目: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研究生教改课题“材料工程专业硕士教学阶段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YJG201314)”
作者简介:卢金山(1969-),男,福建仙游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透明材料和结构—功能复合材料。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硕士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最重要的特点:突出专业教育特色,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由于受到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思维影响,以及其他办学条件制约,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强有力支撑,妨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下面以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专业课程体系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区别,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鲜明的专业学位特色,但是目前一些培养单位,要么完全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么是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压缩简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选修的专业性课程所占比例较小,过少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因此,需进一步规划课程体系。
(一)侧重知识专业性,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
应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立公共必修、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职业素质拓展等课程模块。明确和细化各模块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专业基础模块应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基础,主要教授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往往按照各自的传统学科优势,从二级学科角度设置课程,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受局限、被弱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的界限被混淆。应该从一级学科角度设置一些基础性、通用型必修课程,如材料工程实践导论、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工程测试技术等。这一模块应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工程领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模块应侧重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其知识迁移、技术转化的实际能力。这一模块不仅包含二级学科的精细化专业课程,而且涉及系列化的材料工程讲座,尤其是高新技术前沿研究和生产的最新进展。通过专业技术模块课程学习,(fanwen.weiyujianbao.cn)培养学生宽厚的材料工程专业性知识。职业素质拓展模块是根据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设置的选修课程,可设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如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材料设计与经济分析、市场营销策略等。通过该模块课程学习,拓宽学生的材料工程知识视野,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内在联系,并考虑职业发展的方向,将原有的过于宽泛、零散的内容进行整合,可达到健全与完善课程体系的作用。
(二)突出课程内容“应用”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材的选取方面,应根据专业学位特点体现出其工程应用属性。以材料工程专业为例,课程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当前材料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要考虑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具体专业的专业性,还要注意在课程专业技术内容中突出相关专业的应用性,并参照材料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从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角度,规划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材料工程涉及材料制造、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回收利用等内容,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材料工程实践中所涉及的有关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在线检测技术、效率效益评价等课程,尤其是应重点突出材料工程实践中涉及的材料选择、环境保护以及使用性能评价等应用性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能够在材料基本属性与宏微观机理基础上,掌握材料生产、检测以及使用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定技能。
二、优化理论教学方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因此,改革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已势在必行。
(一)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鼓励学生提出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意将理论性与应用性内容有机结合,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应采取多样化的互动教学方法,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重视现场研究、模拟训练,有条件的还可邀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讲座。培养学生研究工程实践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与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学贯穿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提倡采用自主学习法,通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其研究及把握新信息、新技术和新理论的能力。自主学习并非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及时点拨、释疑、指导。在自学前应布置任务,提出探讨性问题,为其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参考意见,减轻学习的认知难度。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指导他们在查阅资料后,定期举办课堂讨论与学术讨论,自由地开展学术批评,要求学生写出学术讨论论文。
(二)建立健全“双导师”制
导师的学术水平与指导能力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导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指导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建立完善双导师制度对学生工程运用能力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双导师”制度下,校内导师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基础、科研方法、学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校外导师重在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课题性质,明确导师的职责与分工,学校课题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从应用角度指导;企业课题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从学术角度指导。导师之间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合作,及时解决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衔接问题,引导、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度,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过程,充分的、高质量的实践也是提高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在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中,由于经费及硬件条件所限,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常常被忽略,因而强化实践教学,革新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整合实验资源,建立研究生公共实验室
应进一步整合实验室资源、学院和学科团队的研究基础设施,建立校级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提供系列化、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依托重点实验室、开发实验室以及实验教学中心等硬件条件,开展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针对特定工程实践内容,通过文献调研、企业参观学习、专题设计与实施验证,开展指向性明确的应用性课题实践教学,使实践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
为解决校方经费不足的问题,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由企业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欧美等国的一些大型企业,都有专门提供给研究生的实习岗位,并且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此类工作。在这方面,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度,从科技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原材料和经费支持,利用企业大型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这种校企联动的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将学生直接派往企业,参与企业相关项目,不仅弥补了学校经费和工程实践条件的不足,也使企业在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过程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提升企业了的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成败。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需要高校、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共同协作,共同努力,促进其快速成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翔,居沈贵。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3,(1):21-24.
[2]高林。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3,(1):27-29,35.
[3]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7.
[4]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11,(4):132-136.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相关文章:
作文能力培养模式08-17
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探析08-14
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的构成及培养路径08-17
培养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团体训练探析08-16
《工程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08-17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08-08
改革作文批改模式培养学生自改能力08-15
改革作文批改模式培养学生自改能力08-17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