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思考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思考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四小学校龚胜利
创造性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本质追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应该成为每一所学校实现美好教育的梦想。
一、熔炼呵护儿童心灵的教师团队,让师爱成为学生的心灵家园
儿童对学校产生的归属感的内因是其“向师性”的产生。而“向师性”产生的核心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只有熔炼一支儿童心灵“守护神”的教师团队,才能让儿童心灵有所归依,让师爱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
(一)对事业的爱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爱教,是教师履行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和保证。教师要履行好工作职责,就必须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技能。“学高为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经验、心理学知识、文化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同时还应该有有效的教育机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才能感受职业带来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并因此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始终保持对本职工作热情,也才能勤奋敬业,倾力于岗位。
(二)对学生的爱是达成育人目标的根本保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人性的本来表达,也是教育的起点。爱学生应该从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开始。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接纳学生的参差不一的表现,宽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错误言行。要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对待,不凌驾于学生人格之上。否则,一切教育将会低效或无效。
(三)对自己的爱是自我人格完善的内在需要
爱己,从本质上就是爱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负责,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礼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位列其首。修身即自我完善,就是爱己。作为教师,如何爱己呢?其一,要“德高为师”。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用行为示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其二,要“人生幸福”。积极追求有自身价值,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既是个人生命的自我完善,也是教师从神化走向人化而达成人性回归的必然,从而由己及人。
二、建构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体系,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生命学园
建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课程是最重要的途径和载体。只有建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现代课程理念,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才能让课堂成为激发每一个学生生命潜能的绿地。因此,需在学校办学思想、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加以贯彻落实。
(一)在办学思想中融入“以生为本”理念
学校办学思想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思想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在办学目标上的具体反映。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之中,就是要让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都紧紧围绕“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这一核心,紧紧围绕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这一要义。例如:巴南区鱼洞第四小学小基于“以生为本”提出的“润泽生命,静待花开”的办学理念和“一叶一世界,片片都精彩”办学口号,就是办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引领学生主动发展,体现了“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内涵。又如:上海金茂小学为贯彻“把童谣还给童年,把童年还给儿童”的办学理念,立体建构了“新童谣教育”办学体系。即以“童味课程、童心课堂、童星社团、童乐教师、童趣学习”整体构建办学系统。其办学思想的核心都彰显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样的思想正逐步为广大学校所认可和接纳。
(二)在课程建构中体现“以生为本”理念
学校教育功能发挥、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是主载体。因此,要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基于“以生为本”理念构建符合各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即是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系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例如:巴蜀小学进行的“学科整合小课堂、活动课程中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整体改革实验,就是很好的探索。
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与学校师资、设施等实际有机结合,实行校本化实施。例如:有的学校根据学科实际,大小课结合将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改革。品德课由每节40分钟调整为30分钟;美术课由每周2节各40分钟,调整为60分钟等;有的学校按学生学习发展程度,实行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等,都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的有益探索,也很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是地方课程系统化。地方课程按照学生年段特点和学段目标,科学地进行分期课程安排,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更容易,能力发展更切合学生实际,更能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例如: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等地方课程,根据年段、学段实际,分散安排到各个学期,形成课程体系,便于学校实施和学生掌握。
三是校本课程特色化。根据校情,从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兴趣特长出发,从满足和丰富儿童现实生活需要出发,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
1.根据学校传统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如:鱼洞四小的《快乐篮球》、鱼洞二小的《弟子规》德育课程、南区学校的《集邮小百科》、上海华新小学的《快乐英语》《趣味汉字》等校本课程,都是根据学校多年的师资和传统项目优势开发而来。既符合儿童的需要,又有师资、设施和氛围的保障,便于有效的实施。
2.根据适应当前儿童的需要开发自主选修校本活动课程。如:上海金茂小学的《心随漫动》动漫社、《未来之星》球迷社、《金刚战士》机器人社等;鱼洞四小的《创意社》《青铜坊》等富有文化气息,又适应学生当前兴趣热点,易于吸引学生参与,把教育寓于活动之中。
3.根据儿童成长规律系统开发校本课程。如: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分年段的《新德育课程》。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开设校本化基础德育课程的同时,有系统的开设主体性研究性德育课。如:静安区教院附校的生命教育研究性德育课程,其系列教材有《美丽心灵》《心理剧创作及表演》《成长加油站》《心灵自助》等。
这些校本课程都有共同特点,就是基于校情、生情、师情,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合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和内容,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以生为本的课程体系的建构,为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以生为本”理念
只有当“以生为本”的理念被每一个教师有机地践行于每一个课堂之中时,这样的课堂才是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堂。
一是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权力地位。在课堂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再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有俯首听命。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才能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而不只是成为知识的容器。
二是改变课堂中教与学的地位。将课堂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领悟知识、增长才能。
三是改变课堂效度的关注区位。课堂的有效不是只看学生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应试的正确率,而是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情感的体验、学习的过程、个体成长的状态。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发展的主体,自主发展,主动发展,乐于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适应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课堂。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思考】相关文章:
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08-17
善待每一位学生08-17
善待每一位学生08-09
善待每一位学生08-13
以思考为话题的作文08-09
以思考为话题作文09-12
思考为话题作文05-02
关爱每一位学生(师德)08-16
对教育的客观思考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