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历史论文>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02 23:00:06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曹继光

  (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中学)

  摘 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这一理念的途径之一就是实施生活化教学。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生活化实现模式的构建”“课堂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等方面对《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做了些探索。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源于生活;融于生活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使学生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教学,谈谈《历史与社会》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模式

  笔者觉得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实现应该保证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和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尤其要利用课堂这块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教育资源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步构建起了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模式,如下图示:
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二、践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生活化实现模式的内涵

  1.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生活化

  通过生活化教学,要使课堂内的师生关系由主从关系转变为对话关系、合作关系。在教师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的情形下,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内再现生活情境,从而启发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情感变化决定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过程。师生双方就这样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和相互沟通。师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使双方的关系成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fanwen.weiyujianbao.cn)而且,生活化教育并非是仅仅培育学生之间的情感性的伙伴关系,更应注重于合作关系的发展。所以,学生在努力达成工作任务目标的过程中,就逐渐建立起了合作的关系。

  2.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所谓学习的过程,就不仅仅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信息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很显然,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替代的。学生必须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这些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历史的与现实的)之中,让他们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

  3.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的生活化

  新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我们说人的生活与人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就课堂生活而言,活动的主角应当是学生。因此,如何结合教材,增选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活动,要求实验教师做到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遵循“人不仅是在自己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的,而且人自身发展的动力也不是源于别处,而是源于人的活动本身。”这一理论,组织实施具体活动。其次,课堂教育活动应该具有生活性。所以,我们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需求,要使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再次,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在课堂中要形成一种符合社会需求的“生活力”,也是一种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课堂教学生活化必须注重课堂活动的质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必须做到:活动的目的要明确,活动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活动方式更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4.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

  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致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是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学久治不愈的一大痼疾。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首先,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要求我们必须使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还原其本来的“生活态”,重新变得“有血有肉”。即:一要改变以往司空见惯的仅仅是以历史上的“大人物”为主的做法,注意攫取那些来自普通百姓中间的,或者是普通平民百姓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生活化的历史事件来加以说明,尽力做到“平民化”;二是对那些着名历史人物的介绍,必须坚决摒弃以往那种仅仅将他们当作某些“政治符号”来对待的做法,要尽量通过一些平凡事来还原其有血有肉的生动个性;三是要特别关注历史知识与显示生活的贯通,真正做到“通古知今”。这样,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时地传来“生命的气息”。

  5.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综合开发的生活化

  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新课程改革强调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变化入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学生家庭中往往有不少与历史、地理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可资利用。有的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历史、地理学习活动;有的家庭可能还有这方面的书刊,可作学生学习的材料工具,如家庭中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与记录、不同时期的票据、各类证书等;有的家长平时也会谈及历史、地理等事宜,让学生耳濡目染,积累感性知识。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家长会或让学生回家介绍,使家长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该学科的重要性。

  6.实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户外生活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安排课外实践应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某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应该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至于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及其他学以致用的机会,则要靠学生自己介绍,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历史与社会》任课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得一干二净,整个课程教学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反思的结果,是适应新课改的重要措施。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能力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让活动走进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并逐步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徐慧林,叶存洪。对话“教学生活化”[J]。江西教育,2005(12)。

  [2]魏宇嘉。中学历史教学的生活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7)。

  [3]董伟超,宋张。小学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06)。

  [4]吴永军。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6.

【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相关文章: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08-17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08-17

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几点思考08-17

课堂教学的思考08-13

县域内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08-16

[政治论文]“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08-17

数学课堂教学要生活化08-17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08-07

课堂教学“零”思考08-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浅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