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数学课堂教学回归“自然”
让数学课堂教学回归“自然”
黎庆波
(浙江省义乌市第六中学)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所以“让我们的教学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主人”,把空间还给“上帝”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回归本质的教育。
一、“不教而教”的老师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曾讲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些都是最简单、最根本的真理。
在《充分必要条件》这节课里,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探究一
小明学习很用功,在去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命题p:小明学习很用功 命题q:小明考取了清华大学
(1)p____q(用“”或“”填空);
(2)____是____的充分条件;
(3)____是____的必要条件。
定义:
充分条件:________;
必要条件:________。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师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一方面用问题导学,一方面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欲望,教师只是发挥了“导”的作用,而学生却充分扮演了主要角色,通过学思小组,将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从而理解了充要条件的内涵,达到了“不教而教”,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不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不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因此“不教而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双能够随时抓住教育契机的慧眼,一颗对教育真诚奉献、激情如火的心灵,一个对学生循循善诱、热爱、包容、大度的情怀。这样的老师才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而为之。
二、“不学而学”的学生
这里所说的“不学而学”不是不学习,而是指不能纯粹为了学习知识学习,知识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并不是生存所需要的唯一能力。知识不可缺少,但有了知识并不一定就有了探究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讨论探究、独立思考非常重要,而其学习的热情更为重要,如果点燃了学习的火把,那么学生学习知识也就不在话下了,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
比如,在《古典概型》这节课里,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据统计:美国的42位总统中,有好几对总统生日相同。
我敢打赌:在高一(10)班49位同学中,至少有两人生日是同一天。
请各组记录员统计本小组同学的生日,然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看看结果。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认真地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出来后,果然有好几对生日相同的同学。
然后提出问题:
(1)这是巧合吗?(2)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有多大?
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的热情像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整节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本节课的知识也在学生的合作、讨论、思考中迅速被消化、吸收。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件被挤压、被塑造的工艺品,一件等待被填灌的容器,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件件刻上知识烙印的产品,不是一个个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有着丰富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教育难免不被披上悲哀的色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才是教育的契机,回归本质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性,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精神世界,把受教育者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一种优秀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三、“无为而为”的课堂
“无为”指的是老师“无为”,学生“有为”,老师的“无为”为的是学生更加“有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我们要将古代“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哲学智慧用到极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他倡导“生本教育”。有人曾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表面看来,郭教授是在传授错误的知识,实际上,郭教授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说明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原有认知与问题间产生激烈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深度思考,真正掌握知识里面所隐含的本质规律。如此,老师的“无为”,却使得学生“大有作为”。相反,如果老师一而再宣传教科书里的真理,把真理剖析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课堂里,老师是“大有作为”了,可是学生耳朵都起老茧了,其所掌握的不过是老师的“谆谆教诲”,哪里会有内心深处的强烈感受,学生自然也就“无为”了。
要达到“无为”胜“有为”,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课堂必是老师组织有方,启发有术,引导有理;学生表达简洁流畅,争论激烈而不混乱,合作探究恰到好处而不过分多余。所以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有理”的课堂: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但是却不混乱无序而是有理有节,把课堂变成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变成学生思想火花激烈碰撞的赛场,变成学生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2.“有序”的课堂:课堂探究过程应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个过程是“一思考”“二讨论”“三辩论”“四总结”“五提升”“六生成”。
3.“有效”的课堂:课堂探究不能看似热闹却流于形式,而要达到增知识长能力,拓视野长见识,重交流讲合作的目标。
今天在校的学生就是明天独自行走的行路人,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并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己走路的本事,教给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刻意而为,要顺其自然,回归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