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时间:2022-08-24 02:03:32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陈鸿杰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如 “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等;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本文主要从四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浅略的探究:“优化组合,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准确设计问题,为合作学习创造空间”、“教师适时地组织、引导、参与,及时解决问题” 、“全面评价,激活合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策略;兴趣;全面评价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要探究出适合学生年级特点的策略,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尝试、摸索。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1优化组合,科学构建合作小组,促成学生的合作学习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法,还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平衡性,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正好是一种合作的资源,教师应利用这差异性来促成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分组时,要做到科学合理分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但无须拘泥于固定的人数。分组时应考虑每个小组的实力,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情况,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组建好学习小组,还要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教学改革中强调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去发现和挖掘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优化组合,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交换心得,学生之间会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讲述教师没有讲清或学生没有听清楚的问题,避免“一步不懂,后面步步不懂”的恶性循环现象。这样,后进生的疑难问题能较及时得到解决,他们对学习就有了信心;优等生在课堂活动交流中能充分展现自己,满足自身的表现欲,推动了他们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算出“舞蹈小组各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36厘米、134厘米、135厘米、135厘米、136厘米、137厘米、133厘米、135厘米,这个舞蹈小组各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fanwen.weiyujianbao.cn)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找寻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解答,作业在小组内互阅、互改、互评并阐述列式根据。最后从(136+134+135+135+136+137+133+135)÷8≈135(厘米);135+(1-1+0+0+1+2-2+0)÷8≈135(厘米)中看出后一种解法最新颖。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一般解法,还学会了用“假设的平均数+校正数=平均数”的创新解法。在教学实践中,(fanwen.weiyujianbao.cn)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能力强或思维活跃的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出乎教师的意料,他们敢于创新求异,跨出新的境界。这种贴近生活的数学应用题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在此“优化组合”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2准确设计问题,为合作学习创造空间
  
  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分类,简单明了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兼顾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有机结合,让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有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呢?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意义。问题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应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我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各小组争辩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我到各组巡视,听取同学的讨论,启发诱导,鼓励敢于发言,勇于争论的学生,引导合作讨论,步步深入。通过激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在七嘴八舌中,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3教师适时的组织、引导、参与,及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显得尤其重要。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此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不是观望,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必要的时间恰当地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正确的看法帮助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交往互动中,参与合作要到位。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当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墨水盒而发生了争论时,他们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呀,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4全面评价,激活合作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追求个人努力上进又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机制。这就必须把以往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首先是过程评价。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以便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成员的信赖思想,使各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体现个人的智慧,更体现团队的力量。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及时奖励优胜小组,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让学生体验到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所带来的的成功喜悦,进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参考文献
  
  [1]王小凤。 《小学数学教育》[J]. 合作交流要从形式走向实质,2003(3)。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