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问题引领初中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
让问题引领初中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重庆市杨家坪中学 胡玉英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认为在讲解道理,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是老师的本分。他肯定了疑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宋代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更加充分地肯定了问题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设问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设置好问题
好的问题就象一颗投向学生心湖的石子,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让他们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进入思考,产生联想和想象,勾联新知与旧识,不知不觉中锻炼了思维,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既然问题有如此奇妙的作用,老师就应当珍惜课堂时间,珍惜学生的思考,不能让学生的思考浪费在无聊的或者无谓的问题上,也就是说,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能流于散乱和随意,而应该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设计的问题具有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前瞻性
备课是一种预案,要具有前瞻性,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情况。首先,要了解学情,对学情的了解必须做到全面、准确。其次当然要深入研究文本,无论是题目的含义作用,写作背景、作家情况、文章结构层次、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语言艺术、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都要研究透彻,不能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等到上课遇到问题就手忙脚乱。这就是所谓备学生、备教材。然后把教材与学情结合起来,寻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目的,确定最适合他们的教学重难点。
2.系统性和层次性
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系统性,不能流于散乱随意。因为学生的思维想要在课堂上得到启发和发展,就必须让他们的思维稳定地、持续地展开,否则像有些课堂提问,老师东问一句,西问一句,或者只需学生回答“是”“否”的伪问题,表面热热闹闹,实则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另一个方面,问题之间应该具有层次性,什么是主问题,什么是次问题,应该一层一层,层次分别,符合逻辑,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主问题内容少,外延大,包容性大,主要依据当堂课的重点内容来设置,次问题则指向较明确,外延较小,包容性小。一节课的主问题数量不宜多,而次问题则围绕主问题派生出来,数量的多少在上课前或许是有限的,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所提升,但上课时应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训练思维能力。
二、课堂运用好问题
有了充分的备课,设置好了系统性的问题,接下来,就是上课的实战了,如果说课前问题的设置还只是预案,那么课堂上对问题的运用和处理就更能显示一个老师的学养、经验和艺术。
1.巧妙提问,自然导入
比如在执教《论语十则》时有老师这样导入:“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知道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那么,排在第一位的又是谁呢?”这样的问题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等他们议论之后告诉他们,是我们中国的孔子。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2.突出关键,铺设台阶
课堂上,可以根据预案,围绕主问题,依次抛出次问题,如果学生对次问题不能解决,可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解决一个个次问题,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
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可以设置三个主问题:1.孔乙己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为什么能深入一代又一代读者内心?面对这三个问题,思维能力还不够强的初三学生往往会望而生畏,学习的兴趣也会顿感消失,对于这种情况,我以第三个主问题为例谈谈如何为学生铺设台阶。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大为小,环环相扣。这里,我们可以依次抛出四个小问题:(1)你觉得孔乙己这人奇怪吗?(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他的奇怪?(3)请问他为什么如此奇怪?(4)孔乙己是一个真实的人名吗?这四个次问题紧紧围绕第三个主问题设置,能够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之奇怪,他的奇怪体现在其突出的矛盾性,他的矛盾性在文中有非常充分的体现: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被人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正是封建科举制度歪曲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使得孔乙己成为一个身心遭到摧残,性格严重扭曲的怪人,但是孔乙己并不是一个真实姓名,与阿Q一样,只是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一个代表而已。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又被赋予鲜明个性的孔乙己形象才成功地在读者心中烙下了难忘的印记。
3.扣住文本,巧妙曲问
课堂上,时而会遇到一种困境:有的问题,正面提出的话,学生回答不了,这时就需要老师绕一个弯子,换一个角度,或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感觉“孀妻、遗男”不好解释,就非常智慧地换个方向对学生提问:“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像这样的巧问、曲问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掀起教学高潮,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4.随机应变,关注生成
课堂是一个难以完全预料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学生和文本三方面的力量对比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催生出一系列超过出预期而又极有价值的新成果,老师一个巧妙的问题可能引发学生若干个更为巧妙的回答或者派生出来的新问题,然后在激烈的气氛中师生的互动中就可能碰撞出更高智慧的火花。高明的老师具有捕捉课堂生成契机的敏感性,所以这种时候,老师抛出的问题往往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容易引发课堂争论,在激烈的课堂争论中,老师要注意驾驭好课堂争论,决不能为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压抑学生争论的冲动,也不能任由学生把争论简化为意气用事的吵架,而应该注意因势利导,在关键处给以精当的点拨,把争论引向深入,引向丰富语文素养,培养思维能力的方面。
【让问题引领初中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相关文章:
遨游在书的海洋作文02-14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究09-05
生在绿中的骄傲作文05-04
浅议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践行08-23
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学习08-24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对策08-28
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初读教学08-24
引领优秀作文08-25
幼儿绘画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