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把握和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把握和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9 20:07:0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把握和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把握和教学设计
  
  张东兴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习阅读。但是,我们用了大量的精力去教,学生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学,最后的结果却是不少学生不喜欢阅读,也不会阅读。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生,枯燥、单调而乏味。笔者认为,这些问题虽不可能轻而易举就得到解决,但如果我们的教师学会了准确把握文本,能科学而合理地设计教学,许多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
  
  一、准确解读文本的几个重要的视角
  
  1.读者意识。
  
  相对于文本来说,教师也好,学生也罢,都是读者,而且应是彼此平等的读者。从年龄上来讲,教师“大”,学生“小”;从接触文本的过程来看,一般是教师“先”,学生“后”;从师生双方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关系来讲,教师是“教”,学生则是“学”。更进一步的认识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因此“教”和“学”还有一个“教学相长”的关系。
  
  平等的“读者意识”的建立,利于打破教师高高在上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树立“教学就是教(jiao)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的科学教学观;利于教师去反思和解决“文本阅读远离学生自身”的问题。
  
  2.“四心”相通。
  
  明确了相对于文本的“读者意识”,那么就有了“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文章是作者写的,所以,文章离不开“作者的心”;一篇篇的文章是被置于语文教材体系之中的,阅读教学还要把握编者的意图,也就是“编者的心”。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心”和“编者的心”作为非常重要的因素被关注,而“学生的心”(学生的个性化的认知过程)被忽视,对“作者的心”关注也不够,因而,文本解读存在“只见其文,不见其人(作者)”“只见教参和教案,不见学生(个性化认知)”的共性问题。以《第一场雪》为例,很多教师总是把这篇文章当作写冬天雪景的散文来对待,其实,阅读这篇文章更应该体会身处三年自然灾害背景下的作者对瑞雪兆丰年的渴望和期盼。再如《桂林山水》,不应看成是描写桂林山水风景的散文,应该看成是一篇介绍旅途见闻的游记。
  
  文本解读,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教师跟学生一起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作者的心,体会编者的心,融合师生的心,做到“四心”相通。
  
  3.“四理”兼顾。
  
  无论是哪个年级,也无论是哪个学段,阅读教学都应该关注这样几个问题:
  
  事理:(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内容?
  
  情理或者道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阐明怎样的道理?
  
  文理:文本在语言表达(写法)上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学理:学习这篇文章要用怎样的学习方法?
  
  反思传统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上下的工夫最大,而学习表达、学会阅读的方法则有明显的不足。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就会成为阅读教学“永久的痛”。
  
  4.五层通达。
  
  承接上面所谈的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四理”,从阅读教学的过程上来讲,不可缺少下面几个层次或主要环节。
  
  读通:将文本顺利地认读下来。
  
  读懂: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文本写了什么。
  
  读透:准确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情感和阐明的道理。
  
  读清: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关注需要学习的表达方法。
  
  读活:建立文本阅读和学生自身的关联性,让阅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人生影响。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这五个层面会有一个先后顺序,但是它们之问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彼此贯通的过程,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如“读通文本”会随着阅读进程的不断推进,逐渐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常规目标;“读懂文本”也是需要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逐渐深化和细化的。
  
  5.关联生活。
  
  阅读教学不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生,这是阅读教学“价值的缺失”。只有跟学生的自身生活相联系,只有让阅读对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才会深入学生的心灵,才会更有其社会价值和意义。
  
  以《匆匆》一课为例,如果通过阅读学习,只让学生知道了朱自清先生是写时间容易流逝、时间非常宝贵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来建立文本阅读和学生自身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已经度过了多少个日子?如果寿命是80岁,还有多少个日子?可以让学生写关于珍惜时光的“名人名言”。
  
  如果学生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但却产生了另一种生活焦虑的心态,这对其人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放慢生活的舞步》这首诗歌,让他们通过对比阅读后明白:人生之道,一张一弛,要在该紧张的时候抓紧时间,在该放松的时候好好休闲放松,这样才是积极的人生观。
  
  6.综合效益。
  
  根据传统的认知,语文教学往往被分割成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等几个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跨越这些板块的,甚至是跨学科的。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问题)进行言语表达的过程,教学中可以随机安排一些小练笔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进行教学时,打破几个固定的条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例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有幅插图,是课文中主人公吴庆恒的塑像。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给这尊塑像命名的活动,或者是让学生猜一猜这尊塑像的名字。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是对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又是可以培养学生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口语交际,还是一个提炼作品标题的练习,同时也打破了语文和艺术学科之间的界限。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效率是高的,学生的收益也是多方面的。
  
  二、用新视角解读文本后教学设计的典型案例
  
  大量的阅读教学实践证明,用上述视角来解读文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之后,教师们“透视”文本的能力提高了,进行教学设计的效率也提高了,阅读教学能够步入“正轨”,几乎不会再出现什么大的“闪失”。一些教师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了那种“庖丁解牛”的畅快。依据这样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典型案例下面列举两个。
  
  1.人教版第六册《惊弓之鸟》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角色关系:魏王,更赢,大雁。
  
  事理:更赢看到在空中飞过的受伤的大雁,对魏王说不用箭也能将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可更赢真的做到了。原来更赢早就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它被弦的响声惊吓后会拼命往高处飞而伤口裂开,就会从空中掉下来。
  
  情理(道理):《惊弓之鸟》是个成语故事,故事的本意是称赞更赢的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和合理推断。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那些受惊吓的人。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除了按照上述认识进行把握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更赢的做法进行“审视”,得出要富有同情心、爱护弱小的新结论。这也算是“与时俱进”地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体现对当今主流价值观的追求。
  
  文理:交代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重点理清更赢的推理过程。前者是整体把握,后者是抓住重点所在。另外,《惊弓之鸟》是个成语故事,也需要从成语的角度去把握这个故事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
  
  学理: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会复述这个故事。复述故事的时候要抓住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可以采取分角色合作演绎故事的方式。除此之外,还要学习更赢合理进行推理的思维方式。
  
  生活关联:与人分享这个成语故事。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学习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断。
  
  主要的阅读学习活动:
  
  这是个成语,查阅成语词典,看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读课文,了解和成语“惊弓之鸟”相关的故事。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还有一种鸟(大雁),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从运用语言文字和学习思维方式的角度,可以设计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明更赢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更赢是一个值得我们钦佩的人,他有什么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或者,更赢有怎样的了不起的本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本事?
  
  请你对更赢这个人物进行评价。假如你就是那只大雁,你会对更赢说些什么?
  
  在对这个人物进行评价时,学生会有对以往固有观点的认同,也会有对更赢行为的批判,教师要恰当进行引导。
  
  2.冀教版第十册《瘸蝉》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角色关系:苏格拉底,孩子们,自然蜕变的蝉,受苏格拉底帮助而成的瘸蝉。
  
  事理:苏格拉底看到蝉在蜕变过程中很艰难,就帮助其中一只蝉摆脱蝉壳的束缚完成蜕变,结果这只蝉变成了瘸蝉,而其他自己完成蜕变的蝉都变成了可以自由飞翔的蝉。
  
  情理(道理):要遵循自然之道,否则即使是好心也会办坏事。人生需要经历必要的磨难和坎坷。
  
  文理:条理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蝉的蜕变过程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和结果。
  
  学理:条理清楚地讲述这个故事。对两种蜕变进行对比思考。
  
  生活关联:这是一则新编寓言故事,说的是蝉的蜕变,其实是谈人的成长,谈如何做人。人生如蝉生。
  
  主要的阅读学习活动: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找出相关段落,加以体会, 结合描写蝉艰难蜕变和苏格拉底帮助蝉完成蜕变的段落,适当补充关于蝉生长历程的自然知识。
  
  对苏格拉底的做法进行评价,对课文中描写的蝉蜕变后的两种不同结果谈体会。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关于人生成长和为人处世的“名人名言”。一个角度是讲究自然之道,一个角度是正视人生成长中的磨难和挫折。
  
  将《瘸蝉》一课与《自然之道》《揠苗助长》等文章进行关联性思考。
  
  也许有的教师会有这样的疑问:上面所列举的案例都有明显的“人物角色”存在,像人教版《春雨的色彩》这样的课文,没有人物,只有动物,是童话故事,那么,文本中没有“人物角色”的课文是不是就不适用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探索中进一步明确:所有的文本都是具有角色关系的,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话“文学即人学”。我们总能在文本中找到“角色关系”,找到跟人相关联的因素,找到文本与人的生活之间的衔接点,找到文本对人生影响的所在点。下面我们就再举个例子。
  
  在人教版一年级课文《比尾巴》中,是只有动物(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孑L雀),而没有人物出现的。这是一首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特点的知识普及儿歌,在表达上的特点是“有问有答”、“三问三答”、合辙押韵,不同动物尾巴的特点对比明显,形象鲜明。这首诗歌中的人物角色其实就在这“问”和“答”之中,“问”和“答”都是人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问者”和“答者”的互动关系,可采取男女对读、师生对读、小组对读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适当配上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动作。这样,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对读中,很容易就了解了动物尾巴的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熟读成诵的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把握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准确把握文本 深化有效教学04-27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08-23

阅读中的文本与技巧08-24

新课改中怎样进行阅读教学08-24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08-25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能力08-24

让课程资源之花在阅读教学中绽放08-24

对课改中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08-24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初探08-25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