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贵族走向平民——谈“语文味”的返璞归真
从贵族走向平民——谈“语文味”的返璞归真王清
我读了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初中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8期下半月刊),还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对“语文味”这个概念有了一些了解。读完了相关的文章后,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果真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指程少堂先生所说的真正的“语文味”,的确是太美了:能够上出“语文味”的老师是美丽的,能有机缘听到这种具有“语文味”的课的学生是幸运的。
问题是,按照程少堂先生的理论,全国又有多少语文老师能上出具有真正“语文味”的课呢?不要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语文老师很难上出来,即便是享誉全国的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即便是程少堂先生自己——他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始人,也不能说,他所有的课都上出了“语文味”吧。就连他自己都说,他的一节曾经轰动全国的《荷花淀》课例,竟然受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点名批评,更何况是普通语文老师呢?我觉得按照程少堂先生的理论,上出来的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课,放眼全国也难找到一两节。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语文味”高高在上呢?我的潜台词,或也可以理解为,是什么原因让“语文味”教学流派有可能被束之高阁,成为课改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与目标?且让我们来看看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界定吧。
他在《“语文味”究竟是什么?》一文中对“语文味”这一概念从12个方面作了阐述。其中,有这样几个界定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由境界”——“语文味”的哲学味;
二、“‘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美学境界,是语文教学过程美和结果美的和谐统一,因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美。”——“语文味”的美学味;
三、“我心目中的‘语文味’主要是文化味”——“语文味”的文化味;
四、“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渗透教师和学生生活体验的课堂。”——“语文味”的生命味;
我完全赞同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高位解读。的确,如果一堂语文课,能同时具有生命味、文化味、美学味,甚至还具有哲学的意味,这实在是语文教学中的“天籁之音”。这样的课,当然是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然而,放眼全国能到达这样境界的课,不会很多,能把课做到这种境界的老师同样屈指可数。就连程先生自己也说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情趣、意趣(理趣)、谐趣等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只有大师级的少数人,上出来的课才能具有“语文味”,而且,即便是大师怕也不能保证上出来的所有语文课,都具有程少堂先生所说“语文味”吧。而一般老师的课堂离“语文味”依旧相距甚远。
但是,我们再看看程少堂先生的另一段表述:“‘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这句话中的“应该”一词,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是否可以理解为“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呢?实际上,“语文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应该具有的特质,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语文课了。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程少堂先生的论述,就前后矛盾了。因为既然“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常态要求,那么常态下上出的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就不太可能都成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照我理解,对于一人来讲“高峰”总是少的,不常见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表达上的混乱呢?
那是因为他混淆了“平常人生”与“人生境界”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事实上,“语文味”是常态语文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就是说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试想如果语文老师上出的课,连一点“语文味”都没有的话,这还是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老师,还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老师吗?至于,程先生所论及的“语文味”却是另外一回事,他实际上已经把这个概念,上升到常人难以企及的“语文境界”了。常态下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而上升到“语文境界”的语文课,那是语文人,尤其是教育专家终身追求的理想。把一个终身追求的教育理想,当作一个普通语文老师每堂课的普遍要求,这样是不是有点苛求呢?
我想表达的意思说,“语文味”要从贵族走向平民,我们应该告诉所有的语文老师,什么样的课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这个标准一般老师应该是可以达到的,至少通过努力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也就是说,具有“语文味”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把一个基本要求无限制地拔高,这样实在不利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
其实,我在论述“语文味”这个概念要返璞归真,要从贵族走向平民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我觉得任何一个语文教学理论,实际上是这个教学流派的专家学者对语文教育现象的理论化的解读。再进一步说,这个理论解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假说。一种假说的提出大都有两种结果,或是被证明,或是被证伪。被证明的理论,一定是普遍适用的理论,而被证伪的理论,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种理论可能在局部有一定的正确性,却一定不具备普遍性。
“语文味”本来是一个相对于“泛语文化”提出来的新概念。它的存在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定位,实际上它是为着教育教学的纠偏而临时存在的一种教育行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存在,本身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现象,算不上真正的教育理论,事实上,也极难建构真正的理论框架。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但把“语文味”这样一个属于纠偏的教育行为,当作一个教育理论来确立,甚至还人为地把“语文味”贵族化。这样一来,语文教育就再一次跑偏了。因为我觉得任何一种理论的确立,都应该具有指导实践工作的职能。也就是说,真正的理论是很“平民化”的。显然,程少堂先生眼中“语文味”这个概念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我们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一定要能真正地指导平常的语文实践。这样的理论,才是鲜活的理论,才是“流芳百世”的理论;反之,如果我们研究的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语文教育中顶尖高手的教育实践,那么这样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可以说,某某老师的语文课已经上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作为普通的语文老师我们可以仰视,却很难模仿,也没有必要强行嫁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由此,我想起了语文教育界许多“贵族化”教育理论,常常是轰轰烈烈上场,却后继乏人,对语文教育本身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其真正原因,就在于许多教育理论因为太具有“个性”化,而难以复制,难以再现。
总之,我本人十分赞同语文教学对“语文味”的追求,不过,“语文味”要从贵族走向平民,这样“语文味”教学流派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中心初级中学)
【从贵族走向平民——谈“语文味”的返璞归真】相关文章:
语文味·生活味·人文味08-19
咬文嚼字 品出语文味04-26
也谈语文积累08-20
走向生活语文教学教案08-24
《谈生命》的语文教案02-10
谈礼貌语文教案02-07
谈生命语文教案08-20
随谈语文教学08-24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08-23
语文谈礼貌教案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