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文“例”当先 作文巧迁移
课文“例”当先 作文巧迁移作者/徐婷
所有目标的实现,都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需要实现的途径,更需要有执行过程中的策略。
儿童生态作文的实现,以课文为本,学习迁移;说在写前,降低了写的难度;贴心而实用的评语,提升了文的品质;小小的日记练笔,还原了孩子生活的本真;发表的推进,既是激励,更是动力之一。只有把写作建立在学生生态的基础上,才能发现习作原来是这么容易,闻着一路的芳香,幸福着,写作着……
——聂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一体两面,它们分则两伤,合则俱荣。阅读又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就课内阅读而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如是说。既然是例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用课文中那些规范的、合乎法度的、凝练优美的语言来构建和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影响学生原有的说话习惯,让他们逐步通过“语言运用关”。
如何运用好这些“例子”,在教学中求得突破,让学生领会语文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并能将掌握的语言技能运用于写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做了一些尝试之后,有如下心得:
一、读中感悟,体会写法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吸收;习作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去体味、沉吟、感悟课文中的那些富有生命情感的灵性语言,让学生在玩味鉴赏中、在比较掂量中、在切己体察中,把课文中的那些规范的语言文字积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积淀为语文素养,融入自我生命之中,“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在教学《石榴》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石榴果实的“趣”的:
师:石榴的果实成熟了,让我们去看一看吧,瞧,石榴娃娃也在对你们笑哪。(出示图片)
师(边引导学生看大屏幕边说):这是笑得——
生:咧开嘴。
师(继续边引导学生看大屏幕边说):这是——
生:笑破肚皮。
师:这两种笑有什么不一样?
生:咧开嘴笑的口不大,笑破肚皮的嘴张得大。
生:笑破肚皮的程度比咧开嘴深。
师:所以文中用上了一个词,那就是——甚至。以后呀,当你要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了。
师:笑得这么有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石榴笑的程度有所不同吗?(指名读)
师:你想当石榴娃娃吗?
生:想。
师:好,石榴娃娃们,我们一边读一边做做动作。
师:这个石榴娃娃,刚才你为什么要急着扒开黄绿色的叶子?
生: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我想让果农伯伯快点看到我。
生:我想告诉人们我熟透啦!
师:多可爱的石榴娃娃,我们分小组来读一读。
师:多可爱的石榴娃娃呀,你觉得作者写得怎么样?
生:非常有趣。
生: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一个个挂在枝头的石榴娃娃。
这里,我抓住了“趣”,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描写石榴果实有趣的句子,采用默读、个别读、小组读、比赛读、边做动作边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内化、读中生情,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作者对石榴果实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写作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语言上的简洁、用词上的准确、表达上的精彩。凸显了阅读教学“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weiyujianbao.cn)给课文中僵化、冰冷的符号赋予个体情愫,将它注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使之获得丰富深切的语感体验。在以后的习作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将所学过的写作方法加以运用。
二、读中移情,揣摩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笔,是开阔学生习作思路,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从课本走向生活的途径,基于此,我认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关注文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即弄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这么写”,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习作表达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模式。比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描写庐山云雾特点的:
师:美文当熟读,熟读了自然会成诵。你们已经能非常流利地背下来了。老师如果请你们当一回小导游,向我们这些没有去过庐山的游客介绍一下庐山的云雾,行吗?
生:当然没问题!
师:谁来向我们介绍介绍你眼中的庐山云雾?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阃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生:其实庐山的云雾还有很多种姿态和变化,课文没有一一写出来,只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了。
师:是啊!庐山的云雾的确千奇百怪。孩子们,你们想象一下,这些云雾还会像什么?
生:有的像一群绵羊。
生:有时像一条巨龙。
生:有时又变成一个巨大的飞碟。
师:多么富有个性的云雾呀!同学们,这篇课文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尤其是课文的第二、三两个自然段。下面,就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两段,想一想: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生:每一段都抓住了庐山云雾的一个特点写的。一个是千姿百态,一个是瞬息万变。
生:每一段写得都非常具体,用了很多的比喻句。
生:作者观察得也非常仔细,把云雾变化的特点看得一清二楚。
生:我还发现第二自然段就像一首诗一样整齐。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这两段在写法上是有许多的可取之处的。同学们,现在有一个外地小朋友到我们南京来玩,你最想带他到南京的什么地方游览?把你推荐的地方写下来,要写上推荐的理由。还可以介绍一下我们优美的校园。想想课文二、三两段的写法,你们就有办法啦。
师:谁来介绍一下?
生:梅花山的梅花五彩缤纷。那些青绿色的梅花就像是一棵棵嫩绿的仙草;那些红中带粉的梅花又像是飘在天空中的一朵朵彩云;黄色的腊梅迎风开放,它是坚强的士兵;火红的梅花开在枝头,那是美丽的少女。梅花山是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师:说得非常生动。真棒!谢谢同学们,你们真是热情的小导游。把你们刚才说的用笔记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作文哟!快动动笔吧。
就这样,我适时地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在读读、背背、说说、写写中积累了一些课文中的话语模式,同时,也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在习作实践中加以模仿,并不断加深认识,最后逐步达到熟练掌握。记得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柯说过:“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的确,习作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中自然地分泌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挤出来的。孩子们没有生活,何以习作?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课本转化为生活,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产生一种用笔来抒写生活的欲望。
三、读后迁移,学以致用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例子中习得方法,习得技巧,并学以致用,通过内化——外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外化的方式其实就是以习作的方式。习作名“习”就是说,习作是一种练习,是儿童为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完成的习作练笔。既然是练笔,我们就应该降低习作的难度,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着力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增强他们的习作自信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练习,发展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这就是读写结合,也是于永正老师说的“重迁移”。如《三顾茅庐》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文中有一处写景的文字,是不是多余?为什么?小组讨论。
生:我觉得不是多余的。从这处景色描写中我感受到了诸葛亮居住的环境非常优美。
师:你是怎么想的?你关注到了哪个词、哪句话?
生:我关注到了“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诸葛亮人们都称他为“卧龙”,从这里的环境描写我感受到诸葛亮就像等待时机腾飞的龙一样,只要有机会就会施展他的一身才华。
生:我关注到了“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几个短句,句式非常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我也关注到这句话了。我从这段景色描写中感觉到这是个非常有灵气的地方,诸葛亮生活在这里,他的很多才华和灵感可能都是来自这美丽宜人的景色。
师:是啊,我们学语文就应该这样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如此秀美的隆中深藏着如此杰出的人才呢。文中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做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和人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相和,一语双关。这里的环境描写还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默读欣赏这段文字,观察一下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做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生:这处环境描写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说得都不错。相信你也去过很多美丽的地方,请模仿这段话写一处你去过的地方。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小练笔?
生:我来到莫愁湖公园,只见公园里绿树成荫,繁花盛开。路两旁的垂丝海棠像一个个害羞的少女低垂着头。远处的湖水清澈见底,水面上碧波荡漾,漂浮着片片小舟。湖边的垂柳随着清风轻甩着长长的袖子,真是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师:简洁、优美,三颗星。
生:春天,我来到梅花山,只见梅花山上的梅花都开了。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片彩云飘荡在人间。腊梅花傲立枝头,绿萼梅清新婉约,朱砂梅热情如火……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让人耳目一新。
这个教学片段,让我深刻懂得读是内化吸收,写是迁移表达。课内阅读要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打开一条通道,让学生从文本、从课堂的小天地走向生活的大世界。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从读学写,读后迁移,学以致用,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语文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方式,要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培养阅读的兴趣,获得阅读的方法,形成读写的能力,养成读写的习惯,并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产生写作的欲望,确保让他们能够自行读写,蓄积终身发展的能量。
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既是读写对应,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文“例”当先 作文巧迁移】相关文章:
巧解Pretty Park 病毒一例08-06
理清课文的条理(读写例话)08-15
高中课文延宕艺术应用例析08-17
孝当先作文08-22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写例话)08-16
孝当先作文3篇09-10
以巧拼七巧板为话题的作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