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文本体式的差异与阅读课型的选择

文本体式的差异与阅读课型的选择

时间:2023-02-24 17:57:2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本体式的差异与阅读课型的选择

文本体式的差异与阅读课型的选择
  
  作者/贺克春 田卫华
  
  (1.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14000;2. 江苏省常州市安家中学,214000)
  
  摘要:文本体式之异,实际上是文本阅读目的之异。根据两种不同的阅读目的,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信息类文本阅读两种类型,前者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审视与定向、发现与建构、鉴别与欣赏、拓展与延伸,后者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定向、准备与预习、获取信息、解释并整合信息、反思与评价、拓展与应用。
  
  关键词:文本体式阅读课型教学流程
  
  不同体式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取向,这也就决定了不同体式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不论什么样的文本,教学流程一律是“整体感知—理解文本—探究文本”。即使是说明文、议论文乃至一些应用文的阅读教学,也仿照记叙文、散文的套路,动辄就是整体感知、探究主题,甚至不遗余力地分析开头是如何精彩、过渡是如何自然、结尾是如何巧妙,以及句式如何丰富、比喻如何贴切、语言如何生动等等。这种千篇一律的方式阻隔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本质上是“非文本”的。
  
  关于文本体式,国际上有近似的认识和划分方法。比如,根据阅读情境或者阅读目的的不同,“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将阅读材料分为“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的文学型文本(包括小说、故事、传说等)和“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的信息型文本(包括广告、说明书、网页等);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将阅读材料分为“为获取文学体验而阅读”的文学型文本和“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完成任务而阅读”的信息型文本;日本国语教育界把阅读教材分为说明性文章教材和文学性文章教材两种类型,其中,文学性文章以诗歌、童话、小说为主,说明性文章则是包括一切有关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科学等方面题材内容的文章的统称;而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阅读评价手册》,则将阅读分为文学鉴赏型阅读、了解信息型阅读和操作型阅读三类。
  
  文本体式之异,实际上是文本阅读目的之异。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和国外的做法,笔者区分出两种不同的阅读目的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本类型:为文学体验和审美鉴赏而阅读,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学生“为文学体验和审美鉴赏而阅读”,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欣赏文学性作品,阅读的材料属于文学类文本(或文学型文本),具体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学生“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主要目的是了解周围的世界,阅读的材料属于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统称为信息型文本),具体有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论文、评论、杂文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也相应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是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流程如图1。
  
  (一) 审视与定向
  
  即通过对课程目标、学习对象以及学习主体等教学要素的分析,明确教学的起点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就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而言,教学起点与目标的设定自然要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情的特殊性,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文本的社会价值和教学价值。例如,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社会价值是审美享受,但当它进入教材后,重点就不再只是审美享受,还有语文审美价值。
  
  总的来讲,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类文本的能力。一方面,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并分析作品的形象,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艺术表现力,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了解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另一方面,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并采取与之相匹配的阅读鉴赏策略;能分析作品的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当然,具体落实到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上,我们应有所侧重,要根据“这一篇”文章和“这样”的学生来确定具体的有利于学生监控和评价自己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行为目标。
  
  (二) 发现与建构
  
  PIRLS评价框架确定了读者在阅读中要使用的四个理解过程: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成分。本环节相当于前三个过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懂不懂”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课文说了什么”、“作者对其所说的持什么态度”,即要求读者找到文章中明确陈述或潜藏的意义,进而建立起对文本意义更深入、更全面的把握。比如:读小说,我们要看写了什么故事,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呈现了怎样的情感发展逻辑,揭示了什么主题;读散文,要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明了什么理;读诗歌,要看写了什么事,用了什么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读戏剧,要看写了什么故事,有什么矛盾冲突,表达了什么主题,等等。
  
  (三) 鉴别与欣赏
  
  就语文课程内容而言,理解“课文说了什么”固然重要,但学习“怎么说”、“说得怎么样”才是主要内容和目标。这是因为,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文本的意义,而是“从形式开始,力图解释这些形式”,即弄清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及其形成的原因。在谈到散文阅读教学时,王荣生教授就认为,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的视野里,对作者思绪所作的引申延展,也是散文“阅读”之外或之后的事。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因此,本环节重在鉴赏文学作品“特定的形式是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相当于PIRLS阅读理解的第四个过程),目的是解决“喜不喜欢”的问题,教学内容主要是发现和探讨“你喜欢文本的什么地方”、“文本的这个地方给你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文本的这个地方为什么给你这样的体验和感受”。这里所说的“地方”,既可以是有关文章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文章结构、语言特征等艺术形式方面的。但正如前文所述,与信息类文本阅读不同,文学作品鉴赏的重点应是艺术形式而非文本内容。需要强调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并不意味着对文本人文内涵的疏离或摒弃,恰恰相反,形式的分析应建立在对文本内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而且,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应始终贯穿于形式分析的整个过程中。
  
  (四) 拓展与延伸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拓展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深化理解教学内容、扩张思维的有效手段,但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它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
  
  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有的教师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却又急匆匆地拿出另外一篇类似的文章来,设计若干个题目,让学生来完成。这些所谓的拓展虽然是从文本中衍生出来的,但却远离了文本的内核。事实上,文本拓展并不一定是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应尽量融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再别康桥》,不到半小时就将课文几大块的内容梳理完毕,接下来的15分钟便开始拓展,从《再别康桥》转向了《我眼中的康桥》。思路应该不错,而且两者确实存在关联,但问题是,作为诗歌教学,多花一点时间带领学生去品味语言,可能更为重要。仅30分钟,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很好地领悟诗歌的内涵和语言本身丰富的表现力。(教学论文 fanwen.weiyujianbao.cn)笔者以为,若在讲解《再别康桥》之前,先让学生去了解《我眼中的康桥》所写的相关内容,将这些带入诗歌的教学,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把握。
  
  恰当的拓展与延伸,应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的一个环节。例如,郑桂华老师教学《春》,在带领学生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解读了文章后,这样来拓展:“读这样的好文章,我们可能还要根据这个文章中传递的信息展开一定的想象,来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化我们的感受。”接着,她说了自己对春天刚来的感受:“总是会注意柳树,开始有一丁点的柳芽,就是像韩愈写的一句诗,草色遥看近却无。远远看去有一点绿意,走近一看,咦,怎么没有了?每年初春的时候,我看到杨柳,就是远远看有点绿意,近看好像又没有了,然后隔不了三五天,绿意就明显了。”然后问学生:“你们从长风学校出来,经过师大后门的时候,看到玉兰花了吗?”学生都说看见了。“什么颜色?”“白色。”“第一株呢?”学生答不出来了。郑老师说:“是紫色的,后面一株才是白色的。回去好好地看一下。每个春天都给我们有很多的欣喜,每个季节也都给我们很多的欣喜。读文章,不要急着判断这是比喻,那是拟人,这是排比。这当然也是需要的,但是我们需要把我们的生活和作者的文本世界产生个关联。如果读了《春》,能够看到玉兰花有白色的,还有紫色的,在后门亭亭玉立着,那我想,学习《春》这篇文章的意义就更多了。”如果郑老师只是提醒学生要关注春天、要热爱自然,那只是“让学生知道”,但距离“让学生做到”还有很大的距离。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便可以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形成新的对春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恰当的拓展与延伸,也是拓展学生知识、形成学习能力的必要环节。我们都知道,如果仅仅停留于文本本身实施教学,那是很难形成“类型化”知识的,自然也就很难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我们要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如果仅仅依靠学习该作家的一两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引进该作家同类型的其他作品,或是与该作家风格迥异的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又如,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形成写景类散文的阅读图式,在一篇文章讲完之后,就有必要组织学生学习尽可能多的写景散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自主归纳该类散文的阅读路径和方法,从而形成强覆盖性的写景散文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还要根据文本体式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重点应围绕审美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阅读丰富和强化学生的审美知识;可以通过名作阅读交流会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可以通过活动展示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等等。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上述四个环节中,“发现与建构”和“鉴别与欣赏”是教学的重点。前者意在实现课文的原生价值,即发现和建构文本所传播的信息(作者要告诉的客观事实和主观情意);后者则在于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即发现、鉴别和欣赏文本是如何传播信息的。而文本的教学价值是在发现和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 信息类文本阅读
  
  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图式是什么?根据我们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究:一是着眼于对象的阅读图式,一是着眼于主体的阅读图式。所谓“着眼于对象的阅读图式”,是指“不同体式的作品有需要相适应的阅读方法”。与文学类文本比较而言,信息类文本的阅读需要读者更多的理性和分析,而无需过多的感性认知和阅读反应,它通常走的是“获取信息—解释、整合和概括信息—反思与评价—拓展与应用”的路径。信息类文本包含实用类和论述类两大类,又可以细分为许多小类,具体到某一小类,其阅读的图式又有所不同。所谓“着眼于主体的阅读图式”,则是指“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态度对应着不同的阅读方式”。从阅读姿态和阅读方式来看,阅读信息类文本,读者是带着实用的目的,具体采用接受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操作性阅读及创造性阅读等方式;而阅读文学类文本,则是带着审美的目的,大多采用鉴赏、解读等方式。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N.S.史密斯在《阅读理解中的多样性》一文中,则将阅读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 字面的理解。即获得一个读物内容中一个词、一种观点或一个句子的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2) 解释。不是直接按样照搬读物文字,而是进行概括、比较,从而发现潜在的意义。(3) 批判性阅读。即对读物作出个人的反应与判断。(4) 创造性阅读。即发表超出读物之外的新思想。而根据信息加工原理,文本阅读的进程则又是以“吸收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反馈信息”的序列进程,即由认读感知到理解、表达,最后运用、迁移的发展过程。参考国际关于阅读过程的研究成果,笔者设计出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一) 定向
  
  即在学生进入课文前,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或是要达到的“最近发展区”。目标的设定应综合考虑学情、课文特征及编者意图,尤其要强调信息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的区别,这一文本与那一文本在体式上的不同。确定的目标应尽量具体一点,要具有可测性,有利于学生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结果。在制订学习目标时,最好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订,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内化为一种自觉。
  
  (二) 准备和预习
  
  准备和预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地设计预习任务、有效地检查评价预习情况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一环节,尤其要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叶圣陶就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同时,教师还要随时掌握学生的预习和准备情况,特别是“学困生”,要投入更多的关切和期望,提供更多的具体指导,从而改变他们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被重视的状况,改变他们在班集体当中的地位。
  
  (三) 获取信息
  
  王荣生教授将社科类文章的阅读过程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对自己提问,二是对文章提问,三是对所论述的主题提问。本环节和下一环节大致相当于“对自己提问”,也就是“问自己有没有弄明白文章说了什么——或者文章想说什么。要点在理解文章,要求读者能用自己的话客观而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建构意义的过程,我们将“对自己提问”划分为“获取信息”和“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两个环节。当然,这样的划分也是吸收了三种国际阅读评价(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的理念和具体做法。
  
  信息类文本阅读应以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为重心。教学中,应着眼于把握文本整体内容,梳理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在准确、迅速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提取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哪些信息是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辨别与筛选的自觉性。所谓重要信息,就是在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等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或语段。关键词语,通常为作者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明确强调的词语,或者是作者明确阐明其基本命题、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或者是某一个知识领域的专业词汇等;关键句子,如指示语、情态语、主旨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以及反复出现的一些句子等;关键语段,如新闻的导语段,论述类文本的开头段、结尾段,等等。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自己归纳信息提取的策略与方法。
  
  (四) 解释并整合信息
  
  本环节主要是将文本的各部分信息综合起来建立联系,对文本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或是更为深入、广泛地思考文本的内涵。这一环节大致相当于阅读解码过程中的推理性理解(主要包括整合和概括)和N.S.史密斯阅读心理过程中的解释。本环节的重点是理解文本、整合与概括信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整合、概括、推理、想象的能力。
  
  (五) 评价和反思
  
  学生弄明白了“文章说了什么——或者文章想说什么”,接下来就要跳出文本,客观地看待文本,展开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这种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章内容的评价,二是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征等方面的评价。评价应根据文章的不同体式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着重评价其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联系的紧密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主要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评价,教师都应该向学生明确是非好坏的指标和标准。比如,要判定一部(篇)论著的观点和陈述不能成立,或者不能完全成立,我们可以将莫蒂默?J.阿德勒的评判标准告知学生:(1) 指出作者(论著)在哪些方面缺乏知识;(2) 指出作者(论著)在哪些方面的知识是错误的;(3) 指出作者(论著)在哪些地方不合逻辑;(4) 指出作者(论著)的分析或叙述在哪些方面不完整。如果符合前三条标准,那么论著的观点和陈述就不能成立;如果符合第四条标准,那么论著的观点和陈述就能成立,虽然不够全面。
  
  (六) 拓展与延伸
  
  即把学生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学生博读、深思、多用。通过上述几个教学环节,学生知道了文章“写了什么”、“写得怎样”,但学习活动不能就此结束,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单纯接受文本作者所展示的最终结果,而是要学会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要注意的是,拓展与应用必须紧扣学习目标,而不能游离于目标和文本作漫无边际的延伸。同时,在拓展与应用的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也应考虑文章体式的因素。比如:阅读科普类文章,可以要求学生联系阅读经验,反思阅读方法和习惯,分析课文的文体特征与语体特征;阅读论述类文章,除了反思方法与习惯、分析文体特征与语体特征之外,还应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而阅读操作性文章,则需要将从文章中获得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践行。
  
  上述六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为前一阶段的深入,从而表现出学习过程的层递性。由于每一环节中又都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等的协同作用,所以课堂教学呈现出时空的整体协同。但在具体教学中,面对特定的文本、特定的阅读对象时,在教学环节与内容的选择上,应做变式处理。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从文章体式看,这是一篇文艺随笔,属于论述类文章,但这篇文章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带有较强的感性色彩,不论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支撑观点的论据,都是作者的自我感受。从语体特征看,语词的表达也具有较浓的抒情意味。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其教学重点为:了解文艺随笔的主观色彩,体会清冈卓行的艺术感受,理解语词表达的抒情意味。而传统名篇《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从文章体式看,也属于论述类文章,但教学时不能仿拟《米洛斯的维纳斯》来确定教学内容,而应根据杂文的特征,将重点放在“明确杂文针砭的现实”和“把握杂文的主要观点”上。
  
  众所周知,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而学习活动能够得以充分展开,又是以“相对完整的、比较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充分的表达交流空间为条件的。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充分的学习时间”并不是意味着一篇课文的所有教学内容都要平均用力,而是应有所侧重,将课堂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核心教学内容上,将教学活动集中在两三个教学环节的展开上。就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流程而言,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第四环节,围绕信息的提取、整合与概括,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颖。“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项目评介[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
  
  [2] 【美】莫蒂默?J.阿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M].周成刚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 林运来。朱自清的语文教学思想[J].中学语文,1985(2)
  
  [4] 王荣生,李海林等。语文教学研究大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 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
  
  [6] 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文本体式的差异与阅读课型的选择】相关文章: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08-16

差异教学给现代名著阅读课堂提供了崭新的思路08-14

文本与人本 ──阅读教学的基本范型08-17

文本与人本──阅读教学的基本范型08-17

计算型选择题解题技巧08-05

关注差异 多元选择—让不同层次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益04-26

私募+公司型--创投基金的现实选择08-05

计算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论文08-08

差异与区别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