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根叔”邀您到华中——专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根叔”邀您到华中——专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时间:2023-02-21 13:14:40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根叔”邀您到华中——专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根叔”邀您到华中——专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2010年的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典礼上,校长李培根的一篇名为《记忆》的激情演讲通过报纸、网络,瞬间红遍大江南北。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根叔”,“根叔”这个词语也随之走红网络。
  
  时光悄然走过了近2年,在信息爆炸和快餐式新闻广为布道的当下,“根叔”以及他的演讲的新闻似乎正在被许多人淡忘……
  
  然而,当我们再次读到“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这一段时,莫名的感动在瞬间积聚。如此贴近学生大学四年生活、触及学生灵魂,并且由校长亲自在键盘上敲出来的这些文字,恐怕在国内难有另外一名大学校长能够做到。
  
  “根叔”究竟凭什么得到学生的如此推崇和社会的热议?2011年11月的一个温暖晌午,本刊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的一栋旧式小楼里,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进行了专访。
  
  《高校招生》:2010年,在华中科大2010届毕业典礼上您的一篇演讲《记忆》打动了全场,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您为“根叔”,怎么看“根叔”这个称呼?
  
  李培根:我觉得这是学生对我亲切的一种表现。一个在其他学院的教授,他是我的学生,有一次他很真心地告诉我说现在学生叫你“根叔”,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校长怎么能叫“根叔”呢,这是很不严肃的,对此我也是笑一笑。我认为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我不是高高在上的。我的观点是:我很高兴他们叫我“根叔”,我并不认为他们叫我“根叔”会降低我身份什么的。
  
  《高校招生》:有人评论您写的文章语言新潮,您如何看?
  
  李培根:没新潮吧,我哪新潮了。我就是用了一些网络词语,比较生活化的。这些词语比较切合学生倾听而已。
  
  很多人对我的关注都体现在我那篇毕业演讲稿《记忆》上,我觉得过分地关注这篇演讲,就以为我只会用一些新潮的网络语言,这其实是一种很大误读,有时候甚至还会产生一种片面的理解,理解起来就比较狭窄。我在诸如《高教研究》《工程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光明日报》等报刊都发表过有关教育的文章。
  
  另外,我觉得大学校长是各自有不同风格的。(教学论文 fanwen.weiyujianbao.cn)我不认为我这个风格就比其他的大学校长好,其实我也不太愿意去改变我现在的这种风格。我从2005年担任校长来,演讲就都是这种风格,没有多大变化。而我们学校毕业典礼的演讲,我是从2007年开始的,我记得有一年我做了一篇名为《牵挂》的演讲,在网上流传很广,但是媒体没有怎么关注,然后就是后来《记忆》引起了很大反响。
  
  当然我也会在咱们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演讲,媒体可能没怎么关注,这从2005年就开始了。但如果你仔细去看那些文章,就会发现我讲话的风格历来如此。我的演讲看似另类,其实并没有背离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关于我们主流价值观的一些东西为什么你要用那些好像大家都会的、官方、套话的东西呢,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我的观点就是,无论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你面临的都是学生,这时候对学生而言都是两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些时候,你一定要用心跟学生讲话。如果你用心去跟他们讲话,他们就会接纳你。这种做法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无论是学生进校还是离校,如果你要去跟他们讲些套话,比较空洞之类的话,我就觉得这真的不好。
  
  其实,每个人讲话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当你真正投入到用心讲话了,你就自然而然讲出自己的风格来。如果我们去迎合、模仿讲话,这都是错误的。
  
  《高校招生》:有人说您的演讲在国内大学校长演讲中是独树一帜、富有创新的,您觉得是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敢于竞争、善于转变”的大学精神相契合?
  
  李培根:我本来就没有想过演讲要去创新,这完全是我真实的感情流露。我就是想用心和学生讲话。其实有很多的大学校长讲话都比我更有思想、更有文化,但是对我而言,我做不到比别人更有思想、更有文化,那么我就用心去跟学生对话吧,仅此而已。
  
  《高校招生》: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平时校内外公务本来十分繁忙,您为什么还去学校学生聚集的论坛“潜水”呢?
  
  李培根:对于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在我内心深处我觉得一所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生当然就是大学校长心目当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了。既然你都觉得学生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和学生们在一起交流沟通,或者接触太少,那一定会出现问题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希望跟学生多一些接触的原因。
  
  之所以采取BBS论坛“潜水”这种方式,是因为我发现在学校的论坛上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提出的关于学校各方面的问题。从论坛的帖子当中,可以知道学生对于学校的批评声音,当然这些批评的声音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过为激进的,对此,我一般不过分计较。我会去判断哪些属于过激的,哪些属于中肯的建议,对于那些中肯的建议,我叫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立即处理。这其中有一个很小的事情,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个帖子叫《救救这个颗树》,学生反映的就是有人拉横幅把树皮磨伤了,学生觉得这个树很受伤,我知道之后,就叫人去处理了。通过这个例子我就发现我们学生的人文素养,他们懂得去关怀身边的事物,懂得对生命的关怀,虽然是一棵树,但它也有生命,也应得到了关怀。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素养,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高校招生》:您每天都要去论坛“潜水”吗?
  
  李培根:我不敢说天天上论坛“潜水”,但我只要有空,就会去看。
  
  《高校招生》:目前除了华科大BBS,有关华中科技大学的还有一个比较热门的百度贴吧:huster,其中也有不少关于学校的评论。
  
  李培根:我也看到了很多有关批评李培根的文章,我都很正视这些问题。也还有同学说华中科技大学近20年综合实力不断地下滑,对于这个观点,我觉得蛮搞笑的,因为不符合实际嘛。
  
  《高校招生》:在您的眼中,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李培根:我记得有一位中央领导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咱们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大学之一,我觉得这话是说得比较客观的。
  
  这种活力是体现在多方面的,但教育创新、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咱们一直在致力于教育理念的探索,更多的是体现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目前国内院校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确实有一些欠缺,比如咱们的钱老说过,这就是很著名的“钱学森之间”了,我们不管他的问题究竟怎样。但他的提问引发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的杰出人才太少了,这并不是说国内没有杰出的人才,我们学校花很大的精力,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就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好都体现在什么地方,比如在我们的学生中间,学生的创新教育在校内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学校的一些优秀团队在许多大赛上取得很好的成绩,如“联创”团队。这个团队纯粹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这其中的整个过程没有老师的参与和干涉。也没有专门的老师去带领他们,当然如果基于学生的一些科研项目,他们觉得有必要去邀请某个学科讲得很好的老师来指导除外。又比如最近几年,学生在微软公司举办的世界大学生创新大赛上,学校的学生几次代表中国参加这些大赛。他们出去参赛,取得了两个冠军和两个亚军的骄人成绩。记得有一年在韩国釜山举行的微软创新大赛上,我也参加了,咱们学校获得了冠军,我很高兴。
  
  当然,大学的活力不能单以参加大型比赛来衡量,但学生们做的这些事情是很好的,很有意义,具体而言就是他们自主创业。就在我们学校旁边,就有一个由当年咱们联创团队成员创办的“百纳信息”公司,现在这个公司已经发展得很好,效益不错,这也是侧面的例证。
  
  像这样的团队,我们学校还有很多,上百个之多吧。为此,我们还专门创立了一个“启明学院”。这个学院的成立,得到了一个知名企业的两千多万资助。目前,启明学院在校内影响十分大,以至现在有许多大一新生都想进入启明学院,每年报名人数已经呈现了爆满的现象。坦率地讲,进入咱们学校的启明学院,丝毫不亚于进入清华、北大等名校里面开办的专门人才培养学院。
  
  《高校招生》:华中科技大学的这种活力,来自何处,是学校有意培养的?
  
  李培根:我想这个活力应该来自于我们学校所具有的教育理想,或者说,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教育内在理想的大学。我觉得一所大学,不是去追求一些指标,尽管我们在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的一些指标拿出来,也很不错。说心里话,这些指标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要的是内涵发展。华中科大真正具有内在的教育理想。
  
  2011年,在我们学校的党代会上,确定了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这应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学生不能在大学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这么一个人,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强调学生在大学里要自由地发展,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体现。其实,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科研也是为了
  
  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高校招生》:华中科技大学从建校至今,将近60年。相比那些有百年校史的大学而言,显得很年轻,但这并不影响华科大在国内不可撼动的领先地位。那么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它具备这样的实力?
  
  李培根:说到这个原因,我就想说学校具有的教育理想是第一。我们并不主张追求一些简单的数据。另外一个原因是,我觉得这个学校有一种好的精神风貌,这其中包括很多具体内容。但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我们的老校长传下来的一种“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精神。这八个字虽然很朴实,但它真正地体现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种精神风貌。老校长提出的精神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我还在学校做研究生,当时我也觉得学校很有活力。而“敢于竞争”的意义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学校敢于和那些条件比我们好得多、历史比我们悠久、实力比我们强的学校去竞争。就在那个时候,我们的老校长就提出了“内学清华、外学麻省理工”的竞争口号,尽管我们现在和这些学校相比,还有距离,但是,至少说明了一点,这种竞争精神和口号给当时的学校注入一股很大的活力,大家真是有一股敢于挑战的精神和动力。
  
  当然单有敢于竞争的豪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善于转化。把困难变成优势,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不利于我们发展的条件转化成有利的条件。
  
  早先时候,国家对我们的资金支持也是相当可怜的。我举个例子,“985工程”一期、二期,我们得到的国家支持资金是清华、北大的六分之一,是交大、复旦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摆在我们学校面前不利的条件。而正是这种现状逼迫我们向外面求发展,向外要条件,向社会要资源,这种现实出路更激发出我们的动力。
  
  就以学校对社会的服务为例来讲,在周济同志担任学校前任校长时,就提出了“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生存”,我们通过对社会提供服务,去求得社会的支持。我们通过对社会服务来发展我们自身,后来证明效果是非常好的,也是现实迫使我们善于转化的例证。
  
  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确也得到了很多社会的资源。这使我们学校不至于和那些具有资金支持优势的、综合实力强的大学相比,落后很多。在与这些大学以努力争创一流大学的“赛程”当中,我们的距离不会被拉得很大,我校正在靠近他们。
  
  《高校招生》:贵校是一所以理工医为主要特色和优势的大学,为什么贵校文科专业一一诸如新闻学、教育学、经济、工商管理等专业却具备跻身全国前列的优异成绩呢?
  
  李培根:在文科方面,坦率地讲,学校文科老师对我们领导有意见,但这些年我们的文科也取得很好的发展,尤其在社会科学方面发展成果显著。比如新闻、经济、教育学等等,在经济学领域,还有被经济业内称之为的一种特殊现象——华中科技大学现象,就是说在海外的经济学界,咱们华科的学子作为华人经济学家比例占据很大。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学校注入了在传统理工科方面的优势,比如我们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新闻教学过程中,而当下的新媒体发展,还将新闻的采写与计算机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我们利用工科传统优势进行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具体特色。咱们学校新闻学在国内的地位那是很高的,还有公共管理、社会学等专业在国内大学专业排名中均已跻身国内前十位。
  
  因此,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咱们学校就是一所理工科院校,文科不行,这种认识是完全不正确的。目前,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型大学,虽然和一些传统的综合大学相比,我们的理科和文科有一些差距,我们也承认这个差距。但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会全力追赶,事实证明,目前文科也具备了很强的实力。
  
  我和一些学校领导也认为,既然咱们学校办人文社会学科也有些时日了,我们应该致力于提升它的地位,不然的话,就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名声不相符合了。所以2011年初,学校又将文科人才行动计划列入工作计划,通过开展文科重点人才专项工作,培养和引进文科高层次人才,快速推进文科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招生》:现在贵校要求在校本科生必须通过语文测试才能拿到学位证,作为一所以理、工、医为主要特色的大学,为何要将语文课作为必修课?学习语文课,对这些理科生而言,意味着什么?
  
  李培根:其实早在1996年的时候,我们就这样做了。目的就是提高在校大学生人文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对于我们学校的理科学生要求既要有科学修养,更应该具备人文修养。我们讲求理科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比翼齐飞。
  
  《高校招生》:您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怎么理解?
  
  李培根:其实这个话不是我原创的,这应该是来自于一个学生。我是在学校BBS上看到这句话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学生站出来“认领”这句话。
  
  据我分析,这个学生有可能是我们的校友,或许已经毕业了。当时,我在BBS上看到这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在我正式的演讲稿子中是注明了不是我原创的,现在还有不少人误认为是我写的。
  
  我借用这句话,觉得它很有道理。现在学校有很多大学生出于对学校的热爱,对学校不尽如人意地方发出了批评,比如指出学校管理、宿舍条件等诸多不足,这些问题几乎在每所大学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是肯定的。清华、北大的学生肯定对学校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我觉得多数学生对学校的批评、责骂——这里的责骂肯定不指侮辱的意思,这还是出于对学校的热爱。他们不允许别人骂母校,也是出于对母校的敬爱。
  
  《高校招生》:在武汉高校群中,网上广泛流传着“学在华工,玩在武大,爱在华师。”的说法,您怎么看“学在华工”?
  
  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以前叫华中理工大学,简称“华工”。她是一所具有很好文化气质的大学。学校虽然没有一个强大的文科,和北大比起来差距不小,包括我们隔壁的“老大哥”武汉大学文科也比我们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文化气质。咱们的老校长杨叔子先生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讲,这个是在中国高校里头很有特色的,至少可以讲杨叔子高举文化素质的大旗,还有咱们学校的人文素质讲座迄今已举办了一千七百多期,我们现在一周可能有好几期,我们请来了方方面面的大师。详细来讲,我们举办了三大系列讲座:人文素质讲座、科学精神与实践(编者注:主要针对研究生)以及校友大讲坛(编者注:邀请学校杰出的校友回母校讲述拼搏奋斗的成功历程),这些讲座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都专心投入学业,学习风气蔚然成风。
  
  初见“根叔”,他微笑地与记者打招呼,随和的谈吐让人觉得十分自在,如坐春风。他富有磁性的嗓音,附上动情处的手臂挥舞,全身上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样子,精神状态丝毫不逊色于一个年轻小伙子,这实在与他斑白双鬓不相对称。年逾花甲的他,在操持着一大摊子校内外事务的情况下,还能具备如此充沛之精神,真是让人愈发感叹,敬佩不已。
  
  早在采访前,记者就了解到在华中科技大学学子眼中,“根叔”已然成为了“亲民”“用心爱护学生”“直面学校不足,尽可能解决学生切身困难”的代名词。 (论文范文 fanwen.weiyujianbao.cn) 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前往采访的路上,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少同学,他们的回答再次证实了这点。
  
  “根叔”离我们很远吗?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答案显然不错。但从心与心的距离而言,“根叔”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为他率真地和学生们用心交流,把学生当成自己心目中真正重要的人,他不回避学校方面的问题,不推卸责任,能体察学生之情,感受学生之需,用心交流,将心比心,敢于接纳学生意见并快速予以修正;他的讲话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充满人文关怀,他确实说到了学生们的“根儿”上,谈到了点子上,让学生们铭心刻骨。
  
  一名大学校长能够做到像“根叔”这样,还有什么理由不被学生所敬爱、推崇?!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大学校长从“根叔”那里得到启发,让每一位求学于斯的孩子们都得到校长给予的温暖,而这种温暖或将被学生铭记一生。
  
  

【“根叔”邀您到华中——专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相关文章:

不如模仿“根叔”工作07-22

平湖骄傲李叔同08-15

邀舞08-17

音乐教案-邀舞08-17

达叔的语录01-28

物业管理邀标书08-15

好人刘叔作文08-18

精华中班音乐教案09-30

容颜与才华中考作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