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职硕士培养质量问题刍议
中职硕士培养质量问题刍议口陈文香 任 平
摘 要:起步于2000年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总体而言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对此,探讨和建立中职硕士的培养质量体系,对于培养具有职教特色的、硕士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培养过程中的种种矛盾,进一步完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教师;中职硕士;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陈文香,女,湖南涟源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任平,男,湖北荆州人,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硕士层次中职师资培养模式探索”(编号CJA094001)成果之一,主持人:许玲。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 2010) 34-0009-03
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0年5月发布了《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相继又出台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f以下简称“中职硕士”)的培养工作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专业学位教育形态,也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史、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中职硕士培养工作的积极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品味。它将有效解决全国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不足、学历偏低、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问题,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十年来,中职硕士的培养工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职硕士的培养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在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中职硕士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0年至今,“中职硕士”每年的招生学校、招生专业与招生人数都略有调整。2000年.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1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计划招生22个专业(或方向1共1170人。2003年,教育部将招生学校调整至22所.32个专业(或方向)共招收1560人。2004年至2006年,承担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高校增至29所,且连续三年的计划招生人数都突破了两千,分别为2240人、2375人和2320人。自2007年开始,计划招生人数有所下降.2007年的招生人数为1180人.2008年为1665人.2009年调整至33所培养高校后招生人数达到1945人。2010年.公布的计划招生人数为1575人,承担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高等学校调整为30所。fIl首届学员多数于2004年春毕业,后续几届学员也大部分顺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正在职业教育战线发挥着日益显著的骨干作用。
综合来看,中职硕士培养工作的开展时间不长,尚处于探索与试验的阶段。概言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经过几年的开展,虽然中职硕士的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在中职硕士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职硕士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一)学术化的培养模式偏离中职硕士培养目标
《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职硕士的培养要“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准则.以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培养中青年专业课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目标,建立一支具有职教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中职硕士培养工作启动之初.就已明确培养目标是为中职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因此,中职硕士培养以中职教师的职业为背景,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受教育资源、学科建设水平等种种条件限制,目前中职硕士的培养基本上沿用了学科/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到教学方式、学位论文指导标准的把握等各方面都还没有完全摆脱学科学位培养模式,与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差别不大,未能充分体现出中职硕士的培养目标及其专业性、应用性、职业性的特点。中职硕士培养的“普教化、学术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中职硕士的培养目标,走上了学科培养的老路子。
(二)学科中心的课程设置缺乏中职硕士培养特色
中职硕士的学员都是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在职教师”,已有了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是,目前中职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较少从学员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如年龄跨度、专业背景和研究背景、工作背景等。在课程设置上,大多培养院校基本按照科学学位的课程进行简单移植,按照科学学位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其突出表现在基础理论课和公共课所占比重偏高.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权重较少,学科专业性突出不够,缺少专业性较强而对教育实践又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型课程,无法体现各研究方向的特点等。总之,中职硕士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中职硕士的“职业性”特点,也未能凸显职教师资培养的特色,这是中职硕士培养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松散的培养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与约束力
在中职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松散的问题。中职硕士的培养对象比较特殊——学员都是中职学校的在职教师,学员一般进校学习不离岗、在培养院校攻读的同时还承担着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客观上给培养院校的统一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中职硕士学习期间不能严格遵守培养院校相关教学管理、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的情况比较普遍。某大学曾专门对此进行过调查,数据显示,学员的出勤到课率仅为1/3,作业完成率也只有35%。四这其中有学员个人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因素,同时也暴露出中职硕士培养在管理上缺乏执行力和约束力。另外.由于中职硕士不能像其他专业学位一样授予独立的学位.而是挂靠在相关专业方向上,因而出现师范院校和各专业学院的角色冲突,学校管理与二级学院管理作为的错位。
(四)单一化的培养机制缺少多元的质量监督评估机制
我国中职硕士的培养主要由培养院校负责,中职硕士所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不参与。中职硕士的培养尚未建立起培养院校与中职学校联合培养、合作互动的机制。中职硕士的实践教学活动还未真正纳入培养计划中,因而对中职硕士在原工作单位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跟踪回访还不能有效地实施,给中职硕士的质量评估带来了一定困难。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中职硕士培养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对于中职硕士的培养质量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除极少数培养院校试行过淘汰制之外,绝大多数培养院校对中职硕士实行的是“宽进宽出”,学员基本上百分百都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
中职硕士的培养质量与学术水平是中职硕士教育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是中职硕士教育的生命线。因而,建立有效的中职硕士培养质量体系,是提高中职硕士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中职硕士培养质量体系,提高中职硕士培养质量
“质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等术语源于工商企业对产品的质量管理。近年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方法被逐渐引入到教育领域(鉴于2000年版的IS09000并未严格区分质量体系、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这三者的关系.将三者等同用之,因而,本文也采用此作法。)2000版的IS09000标准将质量管理体系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将质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引入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则可以定义为:学校在培养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工作的管理体系。质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质量管理的支撑,也是实现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
中职硕士培养质量体系是由多种相互关联和作用的因素组成的复合体系,是保证和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根本所在。在这个体系中,从培养院校的角度来讲,相互关联与作用的各要素包括导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学校整体实力提升和外部发展环境建设等:从中职硕士培养过程(输入一培养一输出)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招生、课程学习、学术交流、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培养过程是影响中职硕士培养质量最直接的环节,因此.过程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取得高水平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鉴于目前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这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我们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中职硕士培养质量体系,提高中职硕士培养质量.从而达到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一)规范生源属性,建立生源质量管理体系
所谓生源属性就是指生源在入学前的角色定位与期待。合格的生源是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的前提,而生源的属性是能否实现培养目标的又一关键因素。否则就会导致教育的错位,从而产生教育浪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度确立的初衷旨在“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培养中青年专业课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因此,在生源选拔过程中应规范生源属性.确保中职硕士的生源质量,有利于在将来的培养过程中减少由于生源性质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校制定更为合理规范的培养计划和相应的学位授予标准。
(二)建立和完善中职硕士培养过程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中职硕士培养过程管理体系.首先,应优化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是中职硕士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有高质量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员。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安排与要求等。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符合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还要明确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目标与定位。而目前我们的培养方案,几乎就是照搬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方案。为了实现培养高层次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目标,应改进、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其中重点是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中职硕士的课程设置至少应兼顾三个原则。一是兼顾务实性与创新性,突出务实性以适应和满足中职硕士的现实需求,同时以中职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托,创造性地设置课程,以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二是兼顾可操作性和学术性。中职硕士学位教育面向中职教师,从而对课程设置有可操作性的内在要求,必须提供有助于中职学校课程教学顺利开展以及中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策略与方法:中职硕士课程不能完全摒除学术性,要使学员通过课程学习能拓展其专业知识的纵深度,具有本学科的专业前瞻性。三是课程设置要兼顾学科专业性和教育科学的理论性。课程设置既要拓宽中职硕士的专业知识.又要及时反映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将现代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纳入到课程当中,使中职硕士在学习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增强其教育实践能力和促进教育改革的能力.促进其教育科学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其次,应建立和健全中职硕士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学员、管理、教学、科研等全面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从而保证中职硕士培养管理的科学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有效避免管理松散、不规范的问题,学员的入学、出勤、课程选修、学分情况、论文选题等全部信息都应记录在库;同时,教学信息库、管理信息库等都将包含在此系统。培养院校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培养质量。此外,将目标化管理模式的理念运用于管理信息系统,学员只有达到环节的培养要求并通过考核之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培养环节.从而避免学员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问题,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意识,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也可以作为质量测评的有效根据。
(三)建立和完善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
建立和完善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对于提高中职硕士培养质量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抓紧制定中职硕士学位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体系.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标准体系的制定有助于对中职硕士的培养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质量检查与评估,可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管理,改进工作,促进交流,从而推动中职硕士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其次,与中职硕士所在单位建立起紧密联系,对中职硕士在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实施有效地跟踪回访.建立和完善培养院校与中职学校联合培养、合作互动的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所有数据来源于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
【2】关于转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学位办(2001)31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es/business/htmlfles/mos/mos-960/200408/2901.html.
【3】关于2000年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通知.教职成司[2009]19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es/business/htmlfles/mos/mos -960/200408/2901.html.
【4】【5】饶异伦,唐玉凤.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27):30-32.
《中职硕士培养质量问题刍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中职硕士培养质量问题刍议】相关文章:
刍议中职院校体育改革与创新08-13
刍议网络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08-16
刍议网络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08-17
学生的体育兴趣如何培养刍议08-17
低年级演作文能力培养刍议08-17
刍议中职语文课外阅读辅导要点08-25
刍议学生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培养08-07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刍议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