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师备课的最佳方式是广泛阅读
目前教育领域最大的趋向是应试,教师学生的教学目标主要盯在了分数上。这就是目前所谓的应试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评价的主要尺度也就是这个教师所教学生的分数。在这种导向下,教师就不自觉地也不得不把教学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课本,放在阅读教辅资料上,一切以提高学生分数为目标。校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把对教师写备课本,作为了检查督促教师的重要手段。甚至有许多的所谓教学常规评比,像什么优秀教案评选。甚至于市面上有出版所谓“优秀教案”的书籍。我也翻阅过所谓优秀教案,其实就是“教案剧”。有的年轻教师甚至就以所谓的“优秀教案”作为上课的蓝本、底本、剧本。这样上出来的课,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极大的扼杀了教育的生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正因为目前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不好,广大青少年的成长中正是一个对知识渴求的时期,在目前课堂上受到的教育是十分有限。那么教师是否可以从自己做起呢?我看是可行的。我以为教师备课的重要手段,应当是广泛阅读好和接触。略举自己的几个例子:例1、最近上新中国初期外交,讲到了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周的推动下达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自亚非会议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周提出了“求同存异”,赢得亚非国家代表的广泛认同,最后促成了会议的圆满。周恩来的个人外交智慧。对新中国外交新局面的打开立下了不朽功勋。上到了这里,由此联想到读了《读书》2009年11期的《国弱无外交 使弱交不成》,这篇文章的主角是大家熟知的那位投笔从戎的喊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东汉杰出外交家班超。我看,周就是现代的班超。在这里可以向学生阐明一个重要观点:综合国力与外交家的个人作用对一国外交成就的重要性。真所谓“国弱无外交 使弱交不成”。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古今类比联系。另外也补充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个观点:单有国力是不够的,出色的外交家的外交勇气、智慧对于外交成果的取得,同样重要。
例2、讲洋务运动时和甲午中日战争,我联系到了张承志的一篇文章《三笠公园》,我这在里,引用文章中的材料,向学生面前展示中日军事交流史上鲜为人知的一页。以前我们更多的揭露日本人的阴谋发动战争。轻描淡写清政府的腐败。可是对于李鸿章派遣北洋舰队赴日本炫耀的事情,只字不提。历史上北洋舰队堪称世界第六强的舰队,李鸿章也因此很洋洋得意(这在课文中有叙述)。于是李鸿章作出排舰队赴日访问的决定。殊不知这次访问,清朝水兵上岸惹是生非,极大地激怒了日本人。清朝水兵的行径大大增强了日本人复仇情绪。于是日本瞄准中国,加紧增强海军实力,力争赶超中国的海军。这就酿成了后来的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这样就大大拓宽也改变了课文知识的面貌。在这里,其实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赴日访问与郑和下西洋都有共同目的,那就是宣扬国威。宣扬国威的苦果,到底有多少人认真体味和反思呢?邓小平多次谈到韬光养晦,那是有历史依据的。可惜的是,这些知识往往在我们的教学中被其他所谓德育目标大大掩盖了。
例3、学习《戊戌变法》,在办总结时,总是那么几句套语,这样的课堂教学,如果就完成课本的一点知识目标,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作为一名有担当的教师,我想,讲戊戌变法理应还补充一些才好。于是我在课堂上大胆引用了梁启超文章梁启超《自由书》一段话,他说: “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败之见,然欲破此见,必知天下事,无所谓成,无所谓败。参透此理而笃信之,则庶几矣。 办事者立于不败之地者也,不办事者立于全败之地者也。苟通乎此二理,知无所谓成,则无希冀心,知无所谓败,则无恐怖心。无希冀心,无恐怖心,然后尽吾职分之所当为,行吾良知所不能自己,奋其身以入于世界中,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读了这段话我们对他们更多的是敬意,这样就达到了学习历史的真实意义。读了此段话,你会发现书上的那些总结性话语多么平淡。完全有一新的视觉。你会设身处地的为康梁考虑,我们就不会忍心过分责备康梁他们如何如何的软弱。这就是学习学习历史的重要法子,就是陈寅恪所谓的“同情之了解”的法子。
教师只要认真钻研发现,你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讲出课文和教学参考书上不一样的观点。这个功夫,是长期阅读中练就出来的。写至此,突然想起,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过的一个著名例子。是这样的,一名教师听了自己同行的精彩公开课之后,发出一个疑问,“老师,您这节课备了多长时间?”这位优秀教师回答说:“为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我相信这位优秀教师说出的是一个真理。
【教师备课的最佳方式是广泛阅读】相关文章:
广泛收集民情民意活动方案08-24
教师备课心得04-02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03-08
教师阅读心得12-02
教师备课工作计划06-16
小学教师备课心得08-24
外国教师节的时间及庆祝方式05-03
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情况汇报08-24
教师阅读心得范文04-14
教师阅读心得范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