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教育方法
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教育方法
北京市第47中学 徐宗海
弘扬和培养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是学校教育的职责。中学历史教学对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自己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必将失去自己的民族独立性而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受到别的民族的奴役。近代东西方许多国家都大力倡导和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提倡日耳曼精神等。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却能在以后短短的几十年里跃为世界经济大国,这与他们长期鼓吹的大和精神不无关系。今天,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必须加强民族的主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
中学历史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酷爱自由的思想;勇于抗暴的品格等。
民族精神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民族精神教育方法谈谈肤浅的看法。
一、正确导向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有无数为反对剥削、反对压迫而壮烈牺牲的革命领袖,为抗击外国侵略而勇赴国难的英雄,以及为正义事业而光荣捐躯的仁人志士。以中国史为例:悠悠历史长河淌流至今,孕育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缔结出璀灿耀目的中华文明,独领古代世界风骚。范文先生网无一不蕴籍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报国之情,对祖国的真挚深沉的爱心。如:“投笔从戎矽的班超;“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身先士卒",临敌忘身”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有国方有家”的五州壮士。也有不甘屈服,反抗暴政,推动社会进步而英勇斗争的事例。从陈胜、吴广到黄巢、李自成。从洪秀全的“天国”到孙中山的“民国”,直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瑰丽宏伟的历史画卷。还有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劳顿十几载编撰《史记》的史学巨匠司马迁;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矢志变法,车裂身亡的商鞅;有不图名利荣华,但求真理,凛然痛斥神不灭谬论的南朝齐梁闻杰出无神论者范缜;有潜心致力于航空事业,发誓“尚无成,无宁死”最终捐躯航空事业的近代杰出飞机设计师冯如。在中国历史上,历史人物为追求真理,追寻理想,不惜个人安危得失,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为弘扬国威,振奋民族精神而苦苦追索,孜孜探求,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光辉业绩,辉同日月,光照千秋,永远激励着后来人奋进。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民族精神的精华,以积极的思想感情去感召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比较显优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说明问题,辨别正误,解决疑难的一种最普遍、最有较的方法。历史教学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适当使用比较,将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1、正反比较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与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从比较中“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立形象,犹如白天黑夜那么分明,这为我们运用比较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条件。在讲述爱国主义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同时,也要注意揭露卖国的民族败类及其丑恶的行经。如:在中国古代史上,苏武和卫律,岳飞与秦桧,文天祥与贾似道,史可法与洪承畴等。鸦片战争中,关关培、葛云飞、陈化成等爱国官兵,英劈抗英,以身殉国的英雄事迹;琦善、奕山、牛鉴等贪生怕死,妥协投降的可耻行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人代表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得到人民的崇敬和爱戴;而秦桧、贾似道、洪承畴、琦善、奕山、牛鉴等人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被人民唾骂。鲜明时对比,使学生增强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爱憎感情,启造学生以有民族气节的志士为榜样,自觉继承优良民族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
义思想。
2、中外比较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典型,在历史上曾经放出灿烂的光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成就足可与古希腊文明媲美。两汉、隋唐、宋代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郭守敬的《授时历.》,沈括的“十二气,还有对世界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四大发明等。又如在航海技术上,西方成就最突出的是哥伦布率船队于一四九二年横渡大西洋,开辟了由欧洲到美洲的航路。而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就开始率领船队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最远曾经到达过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哥伦布首航美洲的船队只有三艘比较小的帆船,船员只有八
十七人。而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船队由六十二艘大海船组成,其由郑和乘坐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随同郑积航海的官兵、工匠、水手等多达二万七千人。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规模上,中国都遥遥领先。通过中外比较,让学生明确我们的民族并不是一个落后的民族,落后只是近代的事。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学生认识民族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从而立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三、动情励志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以情感去激励。“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思维活动是以语言做为工具的,“语言就是力量”。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辅之以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情绪,激昂时慷慨昂扬;悲壮时,侃侃滔滔;委婉时,细雨霏霏,引:发学生的情思,在学生情动于衷之际,顺势而下,给学生以适当的激励。如:用低沉、稳重、缓慢的语调讲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等历史上受挫折,处于低潮的历史事件;用亲切、欢快、流畅而激昂的语调叙述虎门销烟的壮举,三大战役的胜利;用悲壮而压抑的语调讲述屈原被贬、自沉汨罗江,林则徐罢官查办等历史事件;用无比悲痛而又无限崇敬的语调描述李大钊、林祥谦等革命烈士视死如归个光辉形象;用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的语调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
如:我在讲述《戊戌变法》时,用富有感情的语调讲述谭嗣同就义时的情景:一八九八年农历八月十三日那天,北京街头,秋风瑟瑟,一辆囚车缓缓地向南城菜市行去。囚车上,谭嗣同昂首挺立;街道旁万民肃立。南城菜市,刀枪林立,戒备森严。刑台上,两个凶神恶煞的刽子手,举着铮亮的大砍刀,站立两旁,阴森可怖。谭嗣同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刑台,面对围观的群众,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一股殷红的热血喷涌向蓝天。谭嗣同为了国家的强盛,失志变法;献出了三十三岁的青春。同学们,今天为了赶超世界,振兴中华,我们又该怎样奉献青春,度过人生呢?教师通过这样创设情景,制造氛围,会使学生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强不息,酷爱自由,不畏强暴,英勇奋斗,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优秀文化传统,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品格,造就了千千万万民族的脊梁。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品格,造就出一大批民族的新一代的脊梁,使我们的民族放发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灿烂的异彩。
【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教育方法】相关文章:
谈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8-17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8-15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08-07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08-15
谈谈苏教版中的成语教学08-17
谈谈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08-19
谈谈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赏识教育08-13
谈谈口语交际的内容与教学方法08-17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