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年级学生作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让表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高年级学生作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文海教育集团学林小学 李水晶
【摘要】人的思维的触角是多侧面的,多层次的,所以人对事物的感受也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多视角、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多角度立意。因而,在写作文时,为使文章卓而不群,应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多角度来立意。多角度立意是多角度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角度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本文通过“从多元解读到多角度表达,让学生不再‘浅尝辄止’;从存同求异到和而不同,让学生不再‘人云亦云’; 从合理联想到有创意表达,让学生不再‘剑走偏锋’”三个方面阐述了对高年级学生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多角度立意 多元解读 存同求异 合理联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明确倡导:“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人们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观感,就是因为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因为世上任何事物就其特征来说,往往呈现为主体的,多侧面的,而人的思维的触角也是多侧面的,多层次的,所以人对事物的感受也必将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多视角、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多角度立意。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因而,在写作文时,为使自己的文章卓而不群,应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多角度来立意。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学生作文缺乏思考过程,使学生作文出现“瓶颈”。
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写作习惯。他们观察、体验不够,缺少发现,趋读畏写,重读轻写,写作训练不足,阅读不精,语感不强,积累不够,长此以往便会出现一提笔便没写头的情况。究其实,学生不愿写作文,提不高,其实质是缺乏思考,对事物没有形成自己的感受、体会、认识、观点,“肚里没货”。即便有了货,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存在中心不明确、层次不清楚、结构不完整、记叙描写失之笼统、不会具体展开、对问题和现象不会分析和概括、谈不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等等方面的问题,也不愿动笔,让“货”白白地流失。而这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
(二)教师指导颠倒思维程序,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写什么’是 ‘如何写’的灵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进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体现,从‘写什么’的角度去解决‘如何写’,才是抓住了要害。离开了内容和思想的充实与合理,单纯的形式和方法的灌输,从来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立意能力尤为重要。但有些教师在指导作文时颠倒了学生作文的思维程序。正确的思维程序是: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样写。但在实际教学中,以“记一件事”为例子,有些教师总是要学生抄板书或用列表式写明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经过”要详写,要写出你是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的等等。这种列表式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程序先划框框,然后在这些框框里填写内容。学生们在教师这样的指导下长期训练下去,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这就是用老框框来套内容。这样的作文,即使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内容干干巴巴,缺乏真情实感。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违背。有些教师经常采用“先说后写,全班评论,优生示范或范文开路,集体仿作”的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有着它的可取之处,但都容易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从众心理和迷信权威的心理,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钻进机械模仿的死胡同里动弹不得。
小学高年级学生,可塑性极强,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会变成超强度的全方位引导,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老师若不能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去指导学生作文,那么讲授会成为他们的桎梏,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表达独特个体生命的本领。
二、关于多角度立意的内涵阐释、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一)多角度立意的内涵阐释
多角度立意是多角度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角度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审视作文题目、材料,根据一个题目写成多篇作文,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所谓多角度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
(二)作文多角度立意的理论基础
作文教学应该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至于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如陈望道、叶圣陶,认为应该并重。梁启超则认为,在所有作文能力培养的环节之中,整理思想、组织构造文章、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开“以思维为中心”的先河。而朱光潜的看法与梁启超一拍即合,他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就我自己的经验说,我作文常修改,每次修改,都发现话没说清楚时,原因都在思想混乱。把思想条理弄清楚了,话自然会清楚。”
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美国教育家与我国的语文教育家的观点不谋而合。美国教育家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上海市特级教师陆继椿提出一种“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如图:
陆老师认为:“现代情感和现代认识是现代思维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是雄厚,越是交叉,越有利于发挥思维的作用。”陆继椿老师的“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的作文“触发事物——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思维”的过程把创新作为了作文的最终目的,求新的关键在于思维。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作文的本质在于求新。多角度的立意会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应该会为学生的作文打开一条广阔的道路。
(三)培养高年级学生作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现实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之一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亦庄亦谐,不乏童趣童真,然而,他们的作文中的语言却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感受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烂漫的天性。要克服雷同这个毛病,除了通过不同的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和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写出不同的内容外,引导学生对同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来立意,是“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的重要基础。
学生是来自各个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因而不同的学生是以不同的身份参加同一活动的,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这项活动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项活动的,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像这样千差万别的情况,当然有多角度的立意。不同角度的立意自会有它不一样的精彩。
三、高年级学生作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通过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逐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生活本身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每个人的经历、情感、意志、爱好、知识、能力又各不相同,因而对源于生活的命题或材料的摄取和精华就会落英纷、各显千秋。而正是这些,又为多角度立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既是写好章的关键,更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途经。
(一)从多元解读到多角度表达,让学生不再“浅尝辄止”
多元解读之所以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因为它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策略构建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从”式的单极课堂构建。阅读教学中只有实施多元解读,使学生品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使他们自信、自主、自我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这正是世界多元文化形成并发展的精神基础。多元解读既是弹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规律性体现,又刺激主体自身发散思维的持续发展,使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不断否定,不断突破,不断创造。
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问学生:“在德国,作者为什么会做一个思乡的梦呢?”学生的回答让人惊诧:“因为他在外国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因为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了家的温暖”“因为在中国没有这样一种美好的境界,所以它希望祖国也能有这样的一种境界……”“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开花,为别人着想,是为别人开了一次花,如果你做了一个花的梦,那么,你将要为别人,为自己,绽放了一朵令人陶醉的花。”……我抓住机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写作者的梦境。他们的作品立意各不相同,让人欣喜。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特长爱好、阅读基础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学习同一篇作品后引起的共鸣当然也是各不相同的。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每一位接受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可能性阐述。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一首好诗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会有不同的解释。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对“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可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多种假设,鼓励学生答案的多样性。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立意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古诗中同一题材,但写出命意不同的几篇好诗的例子是很多的。在学习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看看还有哪些诗人写了有关重阳的诗。学生找来了很多资料。如杜甫、朱放均曾以重阳节插茱萸为题材写过一首诗。杜诗名《九日蓝田崔氏庄》,共八句:“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传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朱诗名《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得往因赠之》,诗共四句:“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学生交流后,不难得出:“虽然三首诗都写了重阳节插茱萸活动,但三位诗人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各异其趣,分别表达了节日思亲,悲秋叹老,力不从心的不同思想感情。这时,我引导学生:难怪《苕溪渔隐》评说:“此三人,各有所感而作诗,用事则一,命意不同。”这启示我们,不妨采用多角度命意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立意能力。也就是说,对一事物做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分析,可以运用有限的材料,写出多篇文章。比如:写一只钟表,应该怎样下笔呢?
学生思维起初只是停留在“钟表很实用,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时间”“钟表的种类、外形、特点”……我提示学生:“可以从它的内在品质上想想,如钟表的永远进取精神。”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说出“钟表的不知疲倦精神”“钟表的沉着,耐心的性格。”“钟表的一盘棋思想和“三针”的协作配合风格。”“钟表的准确、一丝不苟的品质”……
【片段一】
在人世间,有这样一个物品,它在千家万户安家,它默默无闻,却用行动诠释忠于职守的真正含义。
……
尽职的钟,每天都在工作,每到晚上,当人们都进入梦乡时,它仍在无声无息地走着,为人们报时。不快一分,也不慢一秒,它总是那么无怨无悔,任凭风吹雨打,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钟,是最尽职的时间守护者。
【片段二】
要问世界上什么力量是最强大的,是金钱?是权势?还是……?我说是“团结”不信的话,请听听我们三兄弟的故事。
……
我们时针、分针、秒针是最团结的三兄弟,我们相知相守了一辈子,为的是齐心协力为人类服务。我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一起解决,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共同承担,因为我们团结,我们才能共同前进,因为我们互助,我们才会拥有光辉灿烂的人生。
【片段三】
爸爸是一块大表,无终无止地劳动,为了这个家一生辛勤地转个不停。爸爸又是一块监督我的大表。什么时候该怎样做,大表都教了我。
妈妈是一块手表,她每天“唠唠叨叨”,就像表上那个秒针一样,不停地“滴滴嗒嗒”。在地里劳动的时候,她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回家做饭了。她知道棉花在什么时候开,准时去收……像这样的事情她知道的很多很多……
妹妹,也是一只可爱的小电子表。每天夜里一两点钟,她便准时“报晓”,为了这个可爱的小电子宠物,第二天妈妈的眼睛总是通红通红的……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生活,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一块各具特色的表,而每块表呢,又都是彼此间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一起向前走!
给材料作文是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作文形式,因为它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去尝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写出不囿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是,我精心设计材料,从范围上看,可以是特定的人物、事件或环境,可以是事件的开端或结局;从形式上看,可以是一幅图景,一段录象,一个道具,一段文字。我曾提供这样的题材给学生:放学后,张凡和王杰同学在教室里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玻璃。要求学生针对这个题材写一篇作文,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结果,他们写出了下列文章:《知错就改》,赞扬某同学和某同学有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精神;《我们不应该那样做》,写某同学要溜走时,另一名同学劝阻他不要那样做;《你们都错了》,写两名同学都犯了错误,悄悄溜走了。不同的立意源于不同的想象,用这一平淡的小事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通过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创造良好的大语文教学氛围,以多元解读为载体,促成学生厚重的生活积累,以个性化的写作形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真意,写出真情,努力达到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从存同求异到和而不同,让学生不再“人云亦云”。
①相同体裁多角度立意。
文体的开放性是当前学生习作的一大特色,这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空,给学生创设了扬长避短的机遇,但也使一些学生无所适从,不少学生因写作目的不明确,事先没有对象感,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随心所欲,写到哪里算哪里。用统一的题目和标准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又会致使一部分学优生因为要求过低而失去学习习作的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因为无法达成习作目标而失去习作的信心。这样的做法一定要摒弃。
例如,在练习写一封信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书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写给老师,写给同龄人,写给父母,写给其他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文能力水平和兴趣喜好,自主选择作文内容。在学生自主选材时,要充分信任学生,注意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几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激励其信心,挖掘其潜力,使其最大程度地得以发展。在写作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层次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形成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实施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暂差生不惧怕作文,优等生更期待作文,生与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作文水平都有所提高,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片段一:写给老师】
世间最辛苦的人是老师,最伟大的人也是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因为您就是这样的人……您是上帝派来的天使,给予我们温暖的阳光,给予我们知识的雨露……在此,我衷心地对您说:“老师,谢谢您!”我也一定会记住您的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片段二:写给同龄人】
今天你收到这封信,也许不会想到是相隔千里之外的一个同龄学生写给你的。“海内寸知己,天涯若比邻。”说得多好啊!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之遥,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在学校我们同为学子,同样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在家庭我们同为父母的儿女,同样享受着父母的呵护和怜爱;在社会上,我们同为公民,同样要尽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职责……
【片段三:变换角色写信】
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孩子:
你好!
你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妈妈相信只要你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
妈妈工作很忙,并没有多少时间来管你。你也变得有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成绩也一直没有提高。记得有一次。你连续几天没有写作业,老师打电话告诉了我,我非常生气,打了你一顿。可是妈妈也很伤心呀!你知道吗?每次打完你,我都会默默地流泪呀,打在你身,痛在我心啊!
直到有一次,老师让你们写篇“对妈妈说心里话”的作文。你把你要说的话都写在了作文里,老师夸你写得非常棒,还把你的作文给我看,我深有感触。从你的作文中我知道了原来你很希望妈妈在你身边,一家人幸福地生活。使你不再孤独,多一点温暖。我看了以后,真的觉得对不起你,我没有注意过你的感受。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多找些时间来陪陪你。你高兴吗?
爱你的妈妈
2008年4月
从上面的三个片段可以看出,多角度立意可以产生独特的创造。片段三的小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当成妈妈来写,在换位思考中写出了对自己的真情实感。要避免作文 “千人一面”的产生,作者就要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现手法,然后经过比较筛选,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让学生在同题中求异、求新、求奇,各立千秋。
②相同题材多角度立意。
有些题材,别人写过也可以写好。关键看能否选取巧妙的立意角度,写出新意来。同是写蜜蜂,现代作家杨朔选取蜜蜂酿蜜多而自己吃得极有限这一角度立意,歌颂蜜蜂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写出了散文名篇《荔枝蜜》。作家秦牧则抓住蜜蜂的刺,从它刺后死去也在所不惜的角度立意,歌颂蜜蜂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也写出了令人惊异的好散文《花蜜与花刺》。在读书课上引导学生读完这两篇著名的文章后,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写蜜蜂,学生的习作令人惊喜:
【片段一】
……
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任何事情,努力是动力,挫折是考验,经历过这些,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甘甜。苦难是折磨人的蜜糖,生活中没有苦难的人是悲哀的。只要我们意志坚定,去战胜一切的不幸,就能够获得成功。
……
【片段二】
蜂蜜固然好喝,但其中却夹杂着蜜蜂的汗水。看,远处的那一片鲜花上方,停留着一群蜜蜂,它们从这朵花飞向那朵花,又从那朵花飞向另一朵花……这样反复了无数次,它们才满意地离开。为什么蜜蜂要采那么多花粉呢?其实,蜜蜂在“博采众长”,但是它又不会将所有的花粉都用来酿蜜,它还要经过“精挑细选”,这又是在“提炼”,正因为蜜蜂有着“博采而又能提炼精华”的精神,他们才能酿成最香甜的蜂蜜。正是应了诗人罗隐的那句话“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两篇习作都是围绕蜜蜂来写的,共同亮点是:两篇习作都在立意上独树一帜,情感真挚,让人眼前一亮。前者用饱含哲理的话语,告诉人们成功需要勇气和意志,只要把自己的理想,责任,智慧,汗水融合一体就会成功的道理。后者阐述了博采众长,提炼精华,与获得成功的关系,说理深入透彻,结构和语言都显得流畅自然,充满和谐之美。
又如,作文课上,我布置的作文是:写一处景物。学生一看到题目,首先想到的是向人们介绍一处景物如何优美,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这种立意无可厚非,但思维还不够开阔。我启发学生:“有没有表达不同感情的?”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经过一番讨论,很多学生想向人们大声疾呼要爱护环境,要遵守社会公德,因为家乡的某处草地林木被毁坏了,某条街道的公共设施被人毁坏了,某段河流被污染了……接着,我又启发学生想到赞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此多角度立意,使学生思路开阔,求异思维才能逐渐得以训练。
小学生的作文大部分是命题作文,这是为训练有序的逻辑思维而安排的,那么如何写出新意呢?有的题目三年级写,四年级写,到五、六年级还写,老师应在立意,选材上进行指导。尤其是立意,更要有效让学生下一番功夫来开掘,情景作文是训练多角度思维的方法。一天,我们班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急急忙忙冲进教室,忽然,“啪”的一声,有位学生不小心将一块小黑板踢倒了,许多同学都从黑板上跨过去,只有张明同学把小黑板扶了起来。于是,我急中生智,抓住这个素材,出了个题目《小黑板摔倒后》,让学生写作文。写前,我提醒学生这个题目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写,允许同桌讨论一下,结果出现了许多答案:有的说,张明做好事,自觉扶起小黑板,爱护公物。这是从正面用赞扬的眼光去写;有的说,许多同学视而不见,说明对公物不够爱护。这是用批评的眼光去写;也有的用童话的语气写小黑板摔倒后的叹息,从反面批评那些不爱护公共财物的同学。同题异做,思维开阔,学生的作文就会不落俗套。
要让学生写出别开生面的、有新意的作文 ,最主要的就是要善于从人所共知的老材料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新主题。写作文其实并不神秘 ,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当然“新”并不是追求离奇 ,而是要善于思考和比较 ,在现有的基础上摆脱共性 ,突出个性 ,于平淡中见新奇 ,推陈出新 ,用新鲜抓住读者。现实生活纷繁复杂,有美好的,值得人们去赞美、颂扬;有丑恶的,促使人们去鞭挞、反思。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显性的一面容易受关注,隐性的一面常常被人忽略。学生面对同一生活素材,如何立意呢?教师要诱导学生多向思维,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习惯性。这样,可以从事物的另一面为我们的认识打开一扇窗,让人茅塞顿开,立意新颖。
(三)从合理联想到有创意表达,让学生不再”剑走偏锋”。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由某人、某事物或某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联想在实质上成为了发散思维的工具: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如,《路》这个题目,由它的本义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人生之路,学习之路,改革之路,奋斗之路,成材之路,成功之路,堕落之路,毁灭之路,失败之路……进而想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联想的展开与选择来写作。
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就是打开思路,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它事物产生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交合生新物”(许国泰),作文也是这样,新颖的立意,就是从这四面八方的碰撞中产生的。当然,也不能说任何这种碰撞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成功的,但毫无疑问,没有这种碰撞,就不会有新的、有意义的新立意。
在童诗教学时,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义就是:“物象+心象+表达=诗”,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记叙文的写作理论:
物象① 意象①
物象②——感受(感悟点)——意象②
物象 意象③——主旨提炼
把众多物象点归拢起来,找出其中共同的东西,形成作者的总体感受。物象点的统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感悟点,此时,你已捕捉到意象,并渗入自己的感情、观点,得到感悟,再在此基础上,把感悟点的方方面面都分散,扩展为几条线索,使感悟点具体化、明晰化、丰富化。这是丰富文章内容,但分散之后还要从提炼主旨这个方面来集中。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只有一个主题。感情之波不管怎样翻腾激荡,都必须受到主题制约。
在一节作文课上,我出示下面这幅图画,引导学生多角度找出画的寓意。
学生找到了五种寓意:①只要功夫深,行行出状元。②不要过分依赖外在条件。③做事情要持之以恒。④刻舟求剑又一例。⑤一窝蜂要不得。
我们依托一张小小图片展开联想,展现了联想与想象在多角度立意与构思方面的作用。学生的潜力很大,思维活跃,不少闪亮的火花激动人心。学生感受到了联想思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将关于一事物的思想或物联系起来表象,推移到另一事物上去的一种思维方法。学生也感受到了多角度思考的内涵,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和侧面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因素、多变量的思考。就如拍摄人像可以侧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选择一个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某种神采,这对摄影者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也从多角度思考中有所感触,要看清一个事物,得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看:看正面,还要看反面,看现象还要看本质;看现在,还要看历史;看这种条件下的表现,还要看那种条件下的表现……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同样的道理,对一个事物或问题发表看法时,也应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表述。
又如,在作文课上,我让学生由数字“0”进行联想。
【片段一】
0,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做任何事,都必须从“0”开始,从“无”开始,,再加上自己的勤奋,谁能说这件事就做不好呢?大家都知道,牛顿小时候成绩差得不能提,但他并没有灰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努力学习,终于成了一位科学巨匠。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天才,因此,人人都必须从“0”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业。再来看一下,古今中外哪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不是用“0”来划上一个后悔的句号呢?即使你有了很大的成绩,一旦你骄傲了,不努力了,“0”终究会是你后悔的终点!
【片段二】
0,是一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一个人做事得了“0分”,他如果不怕失败,继续努力还好,如果他放弃了,那他便成为一个弱者,永远不会前进,永远被0栓住,失去自由。在这里,0是一个不好的字眼,它代表着牢笼,弱者一但碰上它,它就会像阴影一样跟着你,直到你灭亡。因此,战胜零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具有不怕失败的勇气,这样,你就能挣脱0的束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片段三】
0,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当你做什么事得“0”时,你就会想我这次做得不好,下一次一定要做好。0给了你信心,给了你勇气,令你勇往直前,获得成功。但如果你气馁了,就会停在原地不动。所以,在你遇到“0”的时候,必须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勇气才能战胜“0”。
写作的过程,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因为联想和想象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文章学理论认为,普通文章的写作心理主要是联想。因为普通文章所表现的是客观事实,它是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它只能表现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所以,作者的思路就是联想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实。联想的对象只能是已经存在了的事实,否则就不叫联想了。这里,我们所说的普通文章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区别于文学的“普通文”。比如《养花》,作者如果没有联想的思维活动,仅仅是就事论事的话,文章就会枯燥乏味,读者也不可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文章也就失去了现有的价值。又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作者如果仅就岳阳楼的景色进行描写而没有那段对建造者的联想,也就绝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了,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流传于世的可能性。
作文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作者经过思索,从某些相同的或不同的相反的事物中,找到它们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点。写作时插上联想的翅膀。就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对一事物如果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观察思考,那么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景象将展示于我们的脑海中,任我们去欣赏,去品味。每个孩子内心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丰富矿藏,需要我们用心去引导,去发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世界,每个心灵都经历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多角度立意,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从荒芜的沙漠引领到思维的森林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周密地进行思考,增强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全面提高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孙建龙主编《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刘德斌著《现代中小学作文教学法导论》
【高年级学生作文多角度立意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02-03
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08-23
中职卫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探究08-23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08-22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08-21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08-24
运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08-20
探究英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08-20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08-26
关于浅谈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