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政治论文>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

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

时间:2023-02-27 13:35:47 政治论文 我要投稿

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

所谓“社会性偏差”是指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
  政治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突出的,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便是其中之一。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
  社会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正在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入,总的形势是好的,另一方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处境却比较困难,政治课的教学情况也不例外。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即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年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这些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真实原因,其实是受社会影响的结果。教学过程只是提供了使其表现或诱发其表现的条件。这一现象可称之为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
  二、社会性偏差的表现
  根据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了解,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现实性偏差,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就是失之偏颇。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结合“热爱社会主义”议题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有学生认为:“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你不能干就没有你的饭碗,这可跟过去的社会主义不同,那时人人有饭吃,有活干。”据了解,这位学生的父亲被单位裁减下来了,所以他对当前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所陈述的事实却有片面性,因为他对我国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实际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只看到眼前暂时存在的某些非本质的现象,结果有些事实是被夸张了,有些则是被曲解了。
  二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历史性偏差,历史隔膜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或者脑子里装着不少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一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可以作出新旧社会的对比。可有位学生写道:“在五、六十年代,人民生活很苦,吃不饱、穿不暖,人们穿草鞋,女孩子没有裙子穿。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显然这位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史缺乏比较完整和接近本质真实的了解,而且给人的印象是参照系错位,把改革前后社会生活的对比误作为新旧社会加以比较了。
  三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观点性偏差,表现为学生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认识上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有的学生的行为常不自觉地表现了社会上的影响,嘴里哼着顺口的广告词,如“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关于在新形势下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次在课堂讨论时,有学生持否定观点,认为“现在社会上实行的是高消费,能挣会花自己光彩,别人也羡慕。艰苦奋斗已不合时代潮流,要不,建那么多高级宾馆、进口那么多高档消费品干什么?!”
  四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兴趣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的冷漠与疏远,而对各种并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却有一种特殊兴趣偏好,如从迷恋港台歌星到热衷于港台的言情武打片,从欣赏西方文化到服饰打扮、行为作派、消费品味的港化、西化。反之,有些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不感兴趣,引不起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却把港台歌星一类形象当作青春偶像极力推崇,一味模仿。至使这些学生身上“奶油味”和各种怪味过浓,精神疲软,人格退化,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
  五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态度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只从个人的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待事物。一次在讲到我国经济上开放、搞活的必要性时,请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一位学生不满地说:“现在到处都是摆摊设点的个体商贩,把周围环境搞得乱七八糟的,附近居民无法正常生活。自从开放搞活以来,我家没睡过一次安稳觉。”不能客观评价经济上开放、搞活的意义。
  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的综合效应是十分消极的,它会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思想和心理障碍,轻者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严重的会成为没有信念追求、丧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三、社会性偏差突出的社会时代背景
  学生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来自社会,但作为一种现象突出出来,却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归根到底,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轨变型以及当代国际形势新变化的产物。巨大的时代转变深刻影响着人们(自然也包括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并促使其产生各种变化和反应。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这些变化中有许多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要求的。如法制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等等,因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然而有些影响则比较复杂,甚至明显具有非建设性的消极作用,并折射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学生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即源于后者。考虑到目前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与冲突,多元价值取向已成现实,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社会性偏差”现象的存在不合理性。社会上有人甚至认为在我国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而这又进一步诱发了学校教育环境下“社会性偏差”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四、政治课教学的不适应状况
  由此对政治课教学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根据教育从属于社会的特性,在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里,教学实施和社会环境存在着相对顺应的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治课教学容易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如在五、六十年代,学校教育教授给学生的东西,和社会上给予学生的影响,总体上是吻合的,那时政治课好教,学生也愿意听。相反,处在转型过程中并充满变化和无序的社会环境时,教学实施和社会环境反差很大,在这种条件下,政治课教学要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政治课教学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应该看到,由于当今社会变化来得巨大而又迅猛,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而且有时还很尖锐和突出,学生自然被社会上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吸引,结果社会的影响作用迅速增长。然而社会影响是复杂的,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又良莠混杂,使一些不谙世事的学生容易受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性影响。与此同时,面对社会的变化,政治课教学往往处于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教师们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社会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甚至一时产生消化不良的问题。而教学的滞后性无疑弱化了教育本应起到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导向性的功能。这就使教育的作用下降,而社会的影响作用上升。这一升一降,使学生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难以避免地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根据实际接触和了解,对政治课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现状,不仅有些学生不太满意,有些学生家长也不太满意。有的家长抱怨说,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好了。如果按传统观念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的、谦让的和乐于奉献的人,真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适应不了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可如果把自己的处世经验不加区别地传授给孩子,又怕把孩子真的带坏了。个别家长甚至不客气地说,你们政治课讲的那套东西听不得,非把我的孩子带傻了不行。如果照你们讲的那套去做,我的孩子将来都学不会怎么做人了。
  五、治理问题的思路
  对政治课的责难有些虽然说得很尖锐甚至很难听,但值得我们深思。其实作为政治课教师,他们有时也抱怨教材写得不太理想,希望能够写得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使学生愿意听,使社会公众感到满意。但是应该指出,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变革的时代,一切传统事物都应站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政治课无须为之汗颜。如果这种观点指的就是政治课这类所谓的传统事物,那么它的逼人气势只要放到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分析,便冰消瓦解了。道理很简单,中国无须为自己是否应该存在进行辩护。在这个大前提下,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又千差万别的大国要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取得发展,必须有统一的信念和意志,如果让怀疑论和虚无主义统治中国(不是指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因为不管愿意与否,它总会存在的),不消半年中国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恐怕不言自明了。因此,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居于主导地位,而这正是学校政治课教学(不管它将来会改成什么形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生命线。政治课教学无非是以知识形态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
  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应该承认,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教材的有些观点、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某些要求虽然不一定过时,但在论证和说明时,确实显得有些简单化了。如我们讲要热爱集体、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但学生问,现在不是鼓励人才流动嘛,人才“跳槽”实现个人价值与热爱集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究竟是什么关系?所以说,如何写出具有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指导的教材是一个大问题,希望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起来,依靠集体的智慧认真加以解决。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指望有一套一成不变和始终适用的教材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还处在发展变化中。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估计,要真正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定型的、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从现在算起,恐怕还需要三十年左右的时间。照此考虑问题,在这段时间里,政治课教材的不适应状况恐怕带有某种必然性。而教育不等人。事实上,由于各种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教育的一大障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加以克服。否则,政治课教学就有可能流于表面化和走向形式主义。应该看到,社会越是发展变化,越是需要教育能够对学生起正确的引导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提供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生活虽然复杂,但也不是不可以认识。我们需要努力学习,树立起必要的信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不完善、不理想。一些事物的存在尽管会产生显而易见的负面效应,但又有暂存在的合理性,如贫富差距;一些现象的出现尽管会产生突出的消极作用,但要完全消除又不可能,如腐败。教师在观察和认识社会影响时,应该充分看到它复杂性、过程性和历史性。另外,对具体事物有的应避免轻易下肯定或否定的简单判断,但这决不意味着政治课是对“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作庸俗论证,而应力争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把握实施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理想和信念正确引导学生。比如“大款现象”是学生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大款”这一说法至少在现阶段是中性的,并不含褒贬之意。有钱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一些学生认为只有“大款”才值得尊敬,才是人中之杰,进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纷纷炫耀自己的爸爸、爷爷或别的什么亲朋好友是大款,搞得真假难辨,以此抬高自己的地位。这种思想意识和做法就不对了。因为金钱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合适标准。又如“高消费”也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发展经济就不能完全排斥高消费,因为有钱人无处花钱,不利于发展经济,进而逐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一些学生认为只有高消费才活得潇洒,才活得有意义,有的家庭并无高消费的条件,但也要家人挤出钱来供自己摆谱和享受,这种思想意识和做法就不对了,因为高消费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生活是否有意义的合适标准。总之,教育者的观察点,一方面要注意社会影响的性质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对社会影响作出了怎样的主观反映。有时,社会影响本身传递的是很复杂的社会信息,不一定完全就是消极的,但学生仍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性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克服学生对社会影响作出主观上的消极反应。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有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应该明确,即在政治课教学中,也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里所谓的两手,一手是抓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传授,把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较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但只有这一手还不行。因为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离开学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和参预者,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实际,只就书本授课,尽管可能讲的都是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都是现成的,但由于学生感到空洞和脱离实际,仍然不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还要抓另一手,就是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现实性的解惑答疑这两手,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运用

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

[1] [2] 下一页


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之中,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情况是,由于受高考、中考等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存在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制约因素,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解惑答疑功能,在教学实践中被明显地削弱了。结果造成一手相对比较硬(因为有高考、中考等考试的支撑作用),另一手则较软的现象。尽管存在许多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实际困难,但在教学中要真正搞好教育工作,还是应该提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然,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
  六、具体做法
  关于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教师实际上处于裁决者的地位。他必须对某种问题作出某种判定,以便决定是否应实施教育。但他作出的判定也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这显然是一种矛盾,教师的成熟、谨慎、理想和责任感有助于缓解矛盾。但完全避免矛盾的发生显然不切实际,除非教师放弃了教育者的责任。总体而言,教师应处在教育的主导方面。为了克服社会性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
  1. 针对现实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使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尽可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比较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应避免在是否是“事实”的问题上做无谓的纠缠,而是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现实,引导学生对现实的了解与认识逐步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2. 针对历史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消除学生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历史隔膜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认同感。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有限、生活体验缺乏,应尽可能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看问题,避免因表面现象或个别事例而产生对历史的误解与偏见。
  3. 针对观点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形形色色的“新观点”不能盲从。同时注意使正确的观点与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比较好的结合起来。
  4. 针对兴趣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坚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具有感召人心的精神力量,坚信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确实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们的思想、情操和业绩,能够对学生起健康、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要注意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和提高运用材料的能力,使教材上的人物成为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人心,打动人心。
  5. 针对态度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注意理顺学生的思想情绪,端正对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考虑到态度同学生个人的生活境遇有关,可以设置情景,努力设法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沟通对社会上人与事的理解。
  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广泛的并具有挑战性。处在社会大变动环境下成长的中国青少年固然代表未来,但他们并不因此便具有择优汰劣的天赋能力。我们不是“一代定比一代强”的庸俗进化论的盲目信徒。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一社会群体,正处在价值“重塑”与价值“失落”并存的复杂的社会局面中。无论是“重塑”还是“失落”,都有可能以不同方式强化这一现象。要根本解决问题,有赖于政治、经济的有效整合。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育的社会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教育工作者知难而进,迎接挑战,让事态沿着我们期望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或者放弃引导的责任和努力,任凭事态在发展中进入不可知的混乱无序的未来。对后一种结果,凡对中国前途抱有责任感的人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就政治课的教育功能而言,我深切感受到,凡是在教学中注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解惑答疑的教育力度,能够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抓住学生,学生是会接受教育的,并易于入心入脑,使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逐步得到矫正,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作到这一点决非易事,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上一页  [1] [2] 


【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相关文章:

[政治论文]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08-17

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08-17

政治课教学中的意境08-17

如何“活化”政治课教学08-18

浅谈政治课堂案例教学08-15

政治课程教学计划07-01

政治课堂教学反思04-07

幸存者偏差作文08-16

幸存者偏差作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