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

时间:2022-08-17 16:39:30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

尝试“炳人识字法” ,提高小学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

“炳人识字法”是唐炳人先生用三十年时间潜心研究,反复推敲,精心创作的一部识字法,它专用于幼龄儿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汉语,认识汉字.快速高效的识字方法,我曾将“炳人识字法”揉合到教学过程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当时教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都是七岁多的娃娃,正是求知欲望高。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加上一年级第一学期已学会汉语拼音和汉字170个,本学期是巩固汉语拼音,借拼音大量识字阶段,我就将“炳人识字法”加注汉语拼音的口诀字盘教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通过学习“炳人识字法”口诀,不但进一步巩固了汉语拼音,而且认识了更多的汉字。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炳人识字法” 具有四大优点:
㈠ 低年级学生通过学习汉语拼音.识字.组词.造句有一定的基础,再加学”炳人识字法”的口诀,就容易记.背。由于“炳人识字法”采用串珠连环、七言段式、合辙押韵的儿歌口诀形式,用字音逐一对照相应的字形,很快就会认识更多的汉字。
㈡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小学生在儿童时期是最爱动爱玩,最活跃的时期。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在玩乐的形式下

认更多的汉字。他们非但不觉得累,而且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如我在教“首先猫找小白兔,哥俩哗啦浇树木。”“国旗飘扬云天外,激励我们更豪迈。”“无腿蝌蚪蛙泳练,蛤蟆伸舌窜条线”的口诀时,让学生们一边拍手一边作相应的动作,让学生们在唱歌跳舞的形式下欢欢快快、轻轻松松地认识更多的汉字。
㈢ 容易学,效率高,见效快。由于“炳人识字法”通篇采用七言段式、串珠连音、顶针连环、环环相扣、合辙押韵的口诀方式教学,为学生学习汉字提供了最佳的记忆线索和联想手段,易于检索。“炳人识字法”由“开、辽、跋、翱”4个字,引出20个索引字,只要记住这20个字,就能引出280个句首字,每个句首字引出一句口诀。(每个口诀14个字)总共3920个字。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反复背诵七言句每个字的读音,分辨字的形体和领会字的意思,做到音、形、义的统一,促进“字、词、句”的升级,即只要学生认识了这个字,就能联想组词,能组词,就会造句。而且能逐渐消化。我带的班级通过学习“炳人识字法”的280个七言诀句中的70个诀句后,绝大多数学生不但能背,有的学生还可将前两个字盘上的诀句倒背如流。
㈣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经过学习汉语拼音及汉字,对汉字的形体结构有一些了解,将“炳人识字法”揉合在课本中进行教学,学生们更易接受,对“音、形、义” 的领悟及理解能力也较强。对“字、词、句”也都能逐一学会全部掌握。我教的班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按书本教的字计算,学生识字在770个字左右,通过学习“炳人识字法”五个字盘(每个字盘14句七言诀句,每句14字每盘196字)共980字,识字量已达1500字左右,除去已学过的字,在不到两学期的时间,多

学的字近一倍。通过学习“炳人识字法”,我班的大部分学生在课间或在家里都能独立阅读非注音读物,如《成语故事》《童话故事》《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等。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是得益于“炳人识字法”。
以上,便是我在尝试“炳人识字法”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炳人识字法”是唐炳人先生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和汉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兼容各种优秀的识字方案的精华而创造的一种寓教于乐,最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新型的识字方法,它巧妙地将一部汉语字典(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加上420个非常用字)一个字不重,一个字不漏,规律而有序地排列成一个科学的识字系统。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将3920个汉字编排成有意义的七言句式,它串珠连音、顶针连环、合辙押韵,使儿童和低年级学生背句记字,有规律可循,容易掌握,让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背会这些口诀后,就相当于在脑子里刻下了一部可以任意检索的活字典。要达到以上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尝试“炳人识字法”的教学,尚处在实验阶段。由于教学任务的限制,只能在每天放学前,安排半小时的时间(各种原因不能保证)。这对于“炳人识字法”提出在一年内学完280句口诀,识字3920个的要求相差甚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既已走出了第一步,相信离彼岸不远。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炳人识字法”的创造,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吸收了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多种学习方法的长处,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识字方法,有丰富的兼容并蓄的内涵,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学习“炳人识字法”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可使孩子提前进入广泛阅读,知识日益丰富,为将来的成长、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