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时间:2023-02-27 11:32:3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由几则习作案例引起的思考   武汉市育才小学    屈小青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她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了虚假的、机械的应试训练,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真感受难以寻觅。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的理念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老师们开始反思传统习作教学的弊端,探索习作教学的新路,那么走进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走进去,几分欣喜几分忧愁。 案例一: 台上台下齐交流  老师学生共书写 日记是学生心灵的独白,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当写日记成为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时,日记就成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写日记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有赖于我们平时的教学。“新教育实验首届研讨会”上展示的一节日记课教学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一、充分开发利用资源     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师济济一堂,坐在玉峰实验学校的礼堂观摩学生的日记教学展示课,这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源,教师注意到了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整节课就是让孩子们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在网上神交已久,仰慕已久的老师进行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对话,然后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看到这里,我觉得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台上台下,学生,老师都兴奋起来,都满怀兴趣地参与进来,语文课堂真正走出了狭窄的课堂,走向了广阔的生活。 二、“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采访结束,孩子们在台上写作,神情是那么专注,多么激动的时刻,有多少心曲儿需要表达,只恨手下的笔呀不能快点,再快点。此时的习作完全是孩子心灵倾吐的需要,不是老师要我写,是我自己要写,和自己敬爱的网上老师亲密交谈的一幕幕情景,是多么激动难忘啊,用笔把它永久记录下来吧。当习作变成孩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孩子还会害怕习作,讨厌习作吗?只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正因为教师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习作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习作的欲望。开课老师朴实的话语中就极富感染力和煽动性: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2003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你最喜欢哪位网友?你猜猜他长的什么样?你想跟他说点什么?孩子参与的激情就这样一点一点燃烧起来。采访自己喜爱的网友把孩子的情绪引向高潮。采访完后教师继续激发兴趣:“通过日记把今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发到教育在线专贴上,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写。”悠扬的音乐在大厅想起,老师坐在讲台上埋头写作,学生也在刷刷书写,多么美好和谐的一幕,师生共写日记,师生心灵交融,陶醉于在这美好的一幕。 三、给学生表达的自由空间     习作前教师没有作习作指导,让学生自由书写,这是很值得倡导的。以往的习作,作前老师过多地进行指导,这个方法,那个技巧,甚至句式,词语都提供给学生,惟恐学生不会写,这样指导的结果是孩子们都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思想一样,语言一样,个性全无。这里老师没有做具体的指导,但从孩子们展示的作文看,孩子们写的多好啊,因为孩子们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各有侧重点但都是童心的真切流露。如果老师进行所谓技巧的训练要求,该有多少童真,童趣被扼杀呀。     但是也有几点提出商榷的地方。     开课教师创设了很好的互动场,学生和台下的老师对话,学生走下台和老师交流,台上执教老师和学生交流收获,启发习作。这很好,但是遗憾的是这种互动没有贯穿课堂的始终。学生在交流习作的时候,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学生和台下老师的互动稍嫌逊色。这也就是这节课最遗憾的地方。开头老师没有进行作文技巧的指导,但绝不意味着作文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这个指导应放在作文讲评的时候相机进行,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学生展示作文,教师在这里的点拨引导最见教师的功力,也是作文课难之所在。高明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会把作文的技巧方法巧妙渗透,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自然习得。这节课老师没有很好地继续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日记的展示评讲。 老师请三个孩子交流了习作,第一个孩子写的,老师一句话就带过了,第二个孩子写的是李镇西,老师进行了几句点评,第三个孩子写的是布衣,写得很感人,很抒情,孩子的真情流露打动了老师,教室突然静了下来,老师坐到电脑桌前,正当大家疑惑时,老师解释说:“我要搜索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献给孩子们,献给在座的所有老师。”音乐想起,老师激动地说:“像布衣这样的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每位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师。”     这里老师处理第三个孩子的作文是很成功的。无须多评,在这样动情的时刻,教师搜索适当的歌曲表达心声,就是最好的评价,学生的心灵在这一刻受到感染,受到震撼,比任何多余的话都更有用。      但是前面两个孩子的习作我觉得处理上还可以动点脑筋,可以根据孩子写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样的讲评,比如第一位老师,大家不是很熟悉,不好冒昧请他发表意见,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互评,在互评中提高鉴赏和习作能力。而第二个孩子写的是李镇西,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多好的教育资源,怎能浪费,请李镇西主持评一评,对孩子们来说该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多么有意义的习作对话。     案例二   尚未完全展开的翅膀 《展开想象的翅膀》这节习作课是第二次听了,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想象的翅膀尚未完全展开。     课堂的大体设计是这样的:首先是游戏,看到一个红色的圆片想到什么;老师画一个圆,又想到什么?用一组大小不同的图片,自由组合,变成一个事物,说一句或几句话。课前的游戏慢慢打开学生的思路,为后面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了较好的铺垫。接着老师让学生看一幅画:蓝天,白云,野花,绿草。让学生谈看到画的感受,又配上音乐(舒缓、优美伴以鸟鸣声)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还看到什么?孩子们想像丰富:春天到了,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小鸟在歇息,花儿在争奇斗艳,看谁更美;这是一块没有被污染的土地,小溪潺潺地流着,小鸟在歌唱……老师的语言很抒情,把学生带进了画面中美好的情境:你们想得太好了,启发了我,不由想起几句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现牛羊;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现在你们就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蝴蝶,一朵野花,或水里自由自在游玩的小鱼,藏在草丛里的小蛐蛐,不管你是什么,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学生想象的翅膀就这样逐渐打开,渐入佳境。 教师在现场评点学生习作时表现了一定的功底,有的对语言准确性上提建议,有的表扬学生的句式用得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孩子写得特别好,老师没有作任何评价,却给了最高的评价,那就是问孩子:“你的文章能借给我朗诵一下吗?”     伴随着老师动情的朗诵,所有的孩子都和那个小作者一起分享着习作的快乐和幸福。    “一切的幸福都是想象给我们带来的。平面的静止的画变成动态的、立体的、有声的动画,这就是想象带来的魔力,你们还想继续施展魔力去感受这种美好吗?请你们再看一幅画。”教师的语言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让你不能不陶醉在这些语言所创设的美好的意境中。    第二幅画面:一望无际的沙漠,动物残骸,骷髅头。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你想说点什么?      第一幅图的清新美好和这幅图的凄凉萧飒,鲜明的对比强烈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田:“要环保,不让沙漠侵入我们的绿洲。”“把沙漠变成绿洲。”    “老师有个想法,能不能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图和刚才看到的放在一块看?”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由简单的单幅图的想象到多幅图之间联系起来的比较复杂的联想,很巧妙。    但是接下来的学习就让我感到学生想象的翅膀没有完全展开,因为老师设计的太精细,目标太明确,完全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设想中,而老师自己的设想是一种角度的想象,没有预设会有多种不同角度的想象,缺乏多维空间,那就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第二幅图可怕的情境。   因此当老师让孩子们把两幅图放到一块看时,第一个起来的孩子的发言大概出乎老师的意料。他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沙漠,后来改革了,这里变成了绿洲。”多好的孩子,他的思路多么独特,他看到的是美好的希望。可老师不允许了,这孩子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呢?老师连忙引导:“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第一幅图放在前面来展开想象。”后面学生的发言就像是《只有一个地球》的拓展活动了,全是一片对人类的声讨声。多乖的孩子啊,这么“善解师意”。 最后,老师进行拓展:“如果我把这两幅图调整一下位置可行吗?”第一个孩子不是已经这么想象了吗?可是翅膀尚未展开就被老师的引导给导得合拢了。    “想象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这是老师结束语中的一句话。这节课教师确实把学生带入了想象的美好情境中。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老师没能根据课堂的实际及时调整课前的设计,课前设计也显得单一,没有给自己更多的灵活的空间。如果老师不规定孩子们两幅画的顺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童心去想象,课堂上就不会仅仅出现单调的千人一面的控诉声了,还会有美好童心对我们生活世界的美好的愿望,真诚的建议,殷殷的期待……那个孩子最后还要找机会表达他的“改革了,沙漠变绿洲”的观点,可见这节课他的思维是被压抑的,他一定不明白,报纸电视不是经常报道某地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沙漠变绿洲吗?为什么老师不让我们说呢?想象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把无穷无尽的想象世界真正还给孩子们吧。   案例三    发现春天   感受春天   “春天的发现”是二年级实验教材的口语交际课。一位普通班的老师以这个为题上了一节二年级习作研究课。 这节课中体现出一些好的习作理念值得称道。 一、        走出课堂四十分钟 课前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春天,去感受春天,去体验春天,把习作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言为心声,学生只有切切实实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她才会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有了这种发现和体验的快乐,表达的愿望才会激发出来。 二、        走进春天的语言世界 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前的“开心词典”活动,学生搜集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抄在开心词典上,上课时,老师让学生充分交流开心词典上的词句,“春风拂面;花红柳绿;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学生收集的词句相当丰富。昨天在和自然的亲近中感受到了春的信息,今天在交流这些词句中又一次领略了春的美好。 三、        走进学科融合的新境界 “诗画同源”,确实绘画和写作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需要观察,选材,构思,布局,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到自然中去观察春天之后,让孩子先把自己观察的春天画下来,这为学生的说话提供了一个凭借,降低了写话的难度,画的过程已经是学生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思考、表达的过程,眼中景已变成心中情倾注在画笔上。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描绘出了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可以说是用语言进行二次创作,说话变得有趣了,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导语。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春天刚刚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等等,语言确实很美,但是感觉和学生有距离,教师说的时候像在背台词,没有和学生自然交流的感觉,因而缺乏童趣,师生没有融为一体。学生小组同位交流的时间较充分,教师只是眼观全班的情况,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怎能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呢? 2、            学生的发言不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虽然课前学生去亲自体验了春天,但是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多数学生谈的是自己印象中的或从书本中看到的春天,而不是昨天自己去发现的春天,原因何在呢?我想,一方面和老师的语言创设的交流氛围有关,没有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发现的春天,另一方面,过早地交流积累的好词佳句也起了一个不好的导向作用,学生以为只要用上那些词语,说的像那些句子一样就好了,而不是说自己看见的,感觉到的春天,不是自己心灵的自然流露。我想,学生在说自己发现的春天时,不要给孩子任何限制,任何暗示,就让他畅所欲言昨天的发现和感受,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话可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会与众不同。在大家充分说的基础上,再交流好词佳句,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春天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一定能更好地调动。童真,童趣才会显露无遗。   案例四   收获尽在过程中   这节习作课是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很有创造性,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学生回顾收集自己以往的习作,不仅仅是几篇文章的归类整理,更主要的是从这些习作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捡拾逝去的美好记忆,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 但是今天的这节课却成了机械刻板的简单劳动。开课老师说了几个书名〈郑渊洁童话集〉〈安徒生童话集〉〈朝花夕拾〉,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共同点,从而理解文集,文选,激发学生自己编书的兴趣。然后读书上的要求,归纳出三个步骤:分类;写编者的话和目录;起名,做封面,配插图。再让学生按以上几个步骤操作,其间,老师逐步分别引导了怎么分类和写编者的话,分类就是书上提示的几点,写编者的话简单让学生说了说可以写什么诸如文章的特点、亮点、编书中的一些体会心得之类。最后几个学生介绍自己的作文选,老师对介绍的同学做了简单评价,介绍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如编者的话照搬外面作文选上的话)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 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作文,少的3、5篇,多的十来篇,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分类,写编者的话。静悄悄的课堂,思维也是静悄悄的,你看编者的话简直如出一辙:本书由……几个部分组成,适合……学生阅读……或者套用外面出版的学生习作书上的话。学生没有充分去体验、去参与这个实践活动,没有尝到编书中的苦与乐,欢笑与眼泪,编者的话怎能成为学生的心灵流露呢? 从这里看得出来,老师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这样的实践活动不是一堂课能解决的,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大量的,也是艰辛的,收获尽在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真正中有所收获,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编选作文选的兴趣和自信心。有了兴趣和信心,他才能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尝到乐趣,除了用学生熟知的作家作品来激趣,老师如果自己也和学生一起参与,事先编一本自己的论文集或散文集之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另外展示一些同龄孩子编的作文选,也能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其次孩子在作文水平上的差异很大,对作文水平差的孩子要借这个机会鼓励他,加强个别辅导,树立他作文的信心。在编选的过程中一定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收集,整理,修改或者重写。要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能让孩子有应付的思想。这样的实践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便于学生投入。 课堂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明确编选的步骤、方法。编者的话是难点,如果学生用心地参与到实践中了,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怎样把这些表达出来,还是有相当的困难的,我想应该让学生大量去读读相关的书籍,老师也可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籍,让学生看看那些书中的编者的话是如何写的,从阅读中揣摩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1] [2] 下一页


写编者的话的基本方法。而一些具体的编选工作应该放到课外进行,编写完以后的反馈交流尤为重要。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在交流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那种艰辛付出后的成功感受是刻骨铭心的。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将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一点,活一点,在互动中让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取长补短。学生的作文选还可以邀请老师、家长或好朋友写序,每篇作文后也可以邀请不同的人写写评语,在互评中提高作文的鉴赏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手捧自己的作文选,就不仅尽是一本作文选了,是自己小学生活缩影,父母的关爱,老师地期待,同学的情谊……都捧在手里,融在心中。   从以上几节案例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习作课的春天的气象。我们的习作课开始注重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指导发现丰富习作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鼓励自由习作,写真话,表真情。这是几分喜的地方。 几分忧一是在对于习作的指导,又容易走入另一误区,几乎无为而治,疏于指导,而且普遍困惑不知道该怎么指导,该什么时候指导。作前是不适合作细致的指导,容易束缚学生手脚,限制学生思路,而且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但是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削弱,要更重个性化和生成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另外教师的下水文是最切实际的指导。二是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更广阔的空间自由表达,驰骋想象还不够。 杨再隋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说道:“作文是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与人的心灵情感有最真实最朴素的联系。作文不需要任何虚假的做作,要展现生命的原生态,真正成为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呼唤。”看来,要让我们的习作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我们还有一段艰巨的路要走。

上一页  [1] [2]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相关文章:

让观察成为学生习作情感之源07-24

让习作成为—种对话08-15

创新习作指导——学生心灵的呼唤08-17

放飞学生心灵,让其自主发展08-08

放飞心灵的作文08-24

心灵的放飞作文08-24

放飞心灵作文05-05

放飞心灵作文02-12

放飞心灵作文(精选28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