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读书习惯
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读书习惯 ── 指导中年级学生阅读的点滴体会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 注重培养学生的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 读书习惯。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 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 语言积累的过程。”三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到读写的过渡,从这时起, 首先就应注重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一、在备课时强调备读 强调教师的备读,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 复训练,自己首先读熟、读通、读好课文,进而掌握本文朗读和默读的 基本要求以及具体的技能指标。如语气、语调、情感、停顿、重音、轻 声和有效速度的掌握。二是结合教材的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 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避免教 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在授课时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 中年级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在刚接触到阅读教学时,还不太习惯。 教师要从读书的姿势到读书的要求逐步指导,养成一手拿书一手拿笔、 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先带学生练习一段时间,然后放手让学生在预习 时练习,课堂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培养,课外多一些独立练习。在预习时, 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如“一读文章写什么,二读画出生字 词,三想四查通词意,不懂之处加标记。”这是初步要求。课堂上教师 要求学生带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精心设计读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 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淘和美的享受,或者为了 指导朗读,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 读。当教材中出现了长句、结构复杂或学生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 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并指和训练导学生要把视线放宽一点, 一次多看几个字,避免读破词、读破句,为理解带来困难。为了让学生 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 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 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 可出示相关提示问题,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勾画。为了诱发 想象,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 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词,教师指导学生小声自由读或闭目听教师吟诵。 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强或对话较多的课文, 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 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做到“先 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一定基础后, 为了提高朗读效果,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 的形式,在于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 方法的掌握和习惯的形成,要有时间的保证。教师在每节课要给学 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云读和思,进行圈画勾点, 理解体会。利用早读等时间,加强训练。课后可适当布置一些阅读训练 篇目,不定期举行一些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多鼓励学生去认真读书, 让每个学生都有认真读书的时间和兴趣。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 良好的读书习惯,并终生受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