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善意”的扼杀
金坛市涑渎中心小学 徐吉华 近期,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鲁冰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幕幕总萦绕于脑际,挥之不去。天真烂漫的林志鸿酷爱绘画,又由于他是乡长的儿子,学校特别关注,老师倍加青睐。为了提高林志鸿的绘画水平,众老师按着自己的意愿“尽心”辅导,严格要求他以实物为主,画得越像越好,为其预制了一条发展轨迹。林志鸿不负众望,画得较为逼真。然而,面对“画出自己最想画的事物”时,他却一筹莫展。没有规定的主题,便不知画什么;没有实物观察,便不知怎么画。完全丧失了儿童纯真的想象,无一点创作能力,不能表现自己的思想。绘画成了简单的复制,缺乏个性,没有生命。其发展下去充其量是个画匠,绝非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众老师的意愿是为了促使林志鸿发展,是善良的,而结果却扼杀了他的创造力。事与愿违的结果,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们的教学中不也有这种现象吗?有些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不放心学生独立学习,希望问题的解决“完美化”,总是把自己的思想硬强加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不允许学生有其他见解,本来个性鲜明、极富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生一个又一个地驯化为机械、呆板、缺乏生气的“林志鸿”。悲剧不能重演,“善意”应有“善果”!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人性,张扬学生个性,解除束缚学生的桎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的、健康的发展。 一、屏弃“专政”,营造“和谐氛围”,解除学生心理桎梏。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对老师言听计从,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是“好学生”;相反,不服从教导,敢于顶撞,好动的即为“坏学生”。教学中,在学生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对教师的思维进行反驳时;回答问题有所偏差,几次引导未果时。有些教师往往为求一时安宁而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学生思维简单粗暴地阻止。长期以往,造成学生心理一直处于防御状态,认为只有听老师的话,才能得到表扬。学习时,总是揣摩老师在想什么,就是教师说错了,也乐于听从,毫无辩驳意识。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不依仗权威强制规范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少年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先天素质正常的人,是很有潜力可挖的。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有140亿之多的细胞,面积约有2200平方厘米,可以储存4600万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所有图书馆藏书数量的总和:7/7亿册。而先天素质不正常的人早在幼年时就被淘汰了,我们今天能在这里学习,就证明我们的先天是完全正常的。美国心理学家奥托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如果你现在学的还不是很好,那可能你的脑力只被利用了1%,甚至更少,你还很有潜力。实际上,即便是科学家,他的脑力在没有被挖掘时,也曾表现得很不理想。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三岁还不会说话,小时候功课不好,制作的小板凳连老师都忍不住说是世界上最差的,被老师认为是“智力不佳、反应迟钝、笨头笨脑”的孩子,高中毕业报考工科大学,因植物和法文不及格而名落孙山。相信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你以后肯定也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教学时,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断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并不断地超越自我,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得以持续发展。 2、为学生创设心理自由的氛围。 只有心理上感到安全时,学生才能敢于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性思维。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自由。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只要有益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都应受到赏识和表扬。例:我在一年级的自然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森林时,出示挂图让学生说是什么地方。一学生说是大灰狼住的地方,其余学生哄堂大笑。我问其原因,他又说:“你看,有那么多树,大灰狼最喜欢住在树林里。”我首先高度赞扬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接着才从学生所说树多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森林的特点。遇到学生发言时思维不畅通、表达不准确、甚至欲说不能时,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期望,亲切地鼓励他们,适当时进行点拨,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加倍呵护,为他们设计降低练习的坡度,用商量的语气请他们发言。甚至还可以抚摸他们的头,拉着他们的手,为他们壮胆、助威。但千万不能左右他们的意见,更不能以先知先觉自居,直接否认学生的观点。要让学生意识到你也是在发表个人的见解,只是在和他们进行商讨;意识到教学只是一种信息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表并坚持自己与众不同观点的权利。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解决问题时,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表现自己思想上的火花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笑话和讽刺。 二、放弃“标准”,贯彻“百家争鸣”,解除学生思维桎梏。 “标准答案”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桎梏。究竟何为标准答案?经调查发现,它是教师借助工具书,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所谓“标准”只是对教师本人而言的,忽视了学生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奇特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往往与成年人不一致。如:熊给大象做裤子时,按自己的身材定做,给大象穿的结果怎样?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不能穿。而学生却说能穿,因为那是具有高弹力的新型面料。你说不标准吗?然而,有的老师却不顾实际,偏偏死抓住“标准答案”不放,时时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解决问题求“标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就在这样的标准中一点一点地被钝化,甚至完全销蚀。 1、解决问题时,答案不求统一,方法不要拘于单一的形式,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和提出新方法。 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精神。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经常面对的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客,而是主动的求知者。我在教《养花》一课时,一位学生在阅读后提出:“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为何还说真有意思?要是让我干,讨厌还来不及呢!”我笑着说:“你说得很好,能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有的说:“因为作者热爱劳动,认为劳动是乐趣而觉得有意思。”我肯定地说:“是呀,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能不高兴吗?”有的说:“搬花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有利于作者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调节,有意身心健康,还胜于吃药,所以说有意思。”我点头说:”搬运花对身体的健康都有好处,还胜于吃药,真有意思。”还有的说:“作者喜爱养花,把它当作乐趣,搬起花来自然觉得有意思。”我赞许地说:“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包括提问的同学。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希望大家以后能象今天一样勇于思考,敢于表述。”一个问题竟然引起这么多精彩至极的见解,充分展示了学生独到的思维。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坚持正面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坚持正面引导。对经学生认真思考而得出的所有的回答应给予肯定,并赞扬他们爱动脑筋。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争论,提倡标新立异,使其创新思维得以培养。 2、正视差异,同一内容,允许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因学生中存在个别差异,同一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中存在的差异,对基础薄弱的、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不要简单地用对或错评价。应灵活机动、降低要求,肯定他们的理解,赞赏其闪光点,并逐步引导他们。解除“标准答案”对他们的打击。教学《海上日出》时,针对“我也变成光亮的了,我为何会变光亮?”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太阳的光线已经很强,照在我身上当然变亮了。”还有的学生说:“作者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忘记了自我,仿佛已经和日出融为一体。”对上述两种答案都应先给予肯定,而后才是启发学生思考,哪一种更有意义。评价要因人而异不可用过高标准评价能力较低的学生。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体划一与陈旧僵化。坚持教育目的、方法、教学组织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实施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并以点带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间。 新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新时代呼唤创新型教育。在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没有创新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淘汰。无论是学生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存亡,都需要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个性,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吧!同仁们,不要做时代的罪人! 该文获北京教科所2001.6.全国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