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虚心涵咏”,提高研读质量的有效策略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这种经典的传统教学方法,正是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从本质上讲,研究性阅读改变了过去阅读课堂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彻底革新了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段落问答型教学方式,得以摆脱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服影。特别是深读阶段的研读,引导学生围绕涵盖全文的一、二个研读专题单刀直入,学生只有反复地“虚心涵咏”于教材,通过自读、自探合作学习,不断地收集、处理相关信息,才能左右适源,融会贯通,较好地解决研读专题。下面以课文《显壁之战》的研读过程(第二教时)为例,谈谈“虚心涵咏”策略在研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初步性的“虚心涵咏”
在简要复习第一教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听写词语:率领、调兵遣将、隔江相对、计策、丢盔弃甲;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研读专题:东吴虽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究竟在哪里?诱导学生初步“虚心涵咏”:老师建议同学们从周瑜、黄盖、曹操三位人物身上去寻找东吴以弱胜强的原因,按兴趣分成三类学习小组(“周瑜研究小组”、“黄盖研究小组”、“曹操研究小组”),细细地读全文,理清赤壁之战中周瑜、黄盖、曹操的做法和表现。学生迅速按自己喜欢的研究小组去“涵咏”课文。在成果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地说出周瑜、黄盖、曹操他们的做法和表现,教师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作如下板书:
周瑜 黄盖 曹操
调兵遣将 提出火攻 想夺东吴
隔江相对 写信诈降 铁索连船
借东南风 准备船只 接信欢喜
带兵在后 点火烧营 没有防备
追击曹军 上船撤回 无心应战
此次细读全文,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涵咏乎其中”,梳清了与专题相一致的“语表层”内容,为深入研读“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作了铺垫,打下了扎实的根基,故笔者称之为初步性的“虚心涵咏”。
二、深入性的“虚心涵咏”
在初步“虚心涵咏”的基础上,老师顺势追问:为什么人物的这些做法和表现会对战局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呢?诱导学生深入“虚心涵咏”:请同学们选择同瑜、黄盖、曹操他们做法和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或几条,再次细细地读读整篇课文,深入地思考周瑜和黄盖他们的做法好在哪里?曹操的做法和表现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在交流汇报时,学生们依托文本,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有的学生说,周瑜和黄盖他们的做法好在知己知彼,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战斗形势,而曹操却只知道自己的优势,不认真分析自己的劣势,不去充分地了解敌军;有的学生说,周瑜和黄盖他们周密安排,写诈降信麻痹曹操;而曹操却自恃其强,缝合轻敌,深信黄盖不疑;有的学生说,周瑜和黄盖他们巧借东南风,攻打曹军,而曹操却蒙在鼓里,知道是黄盖来投降,非常高兴,没有一点防备……学生的“涵咏”、“善读”,教师再适时、适度地巧拨妙引,已使他们对文之意、文之蕴、文之神──东吴以弱胜强和曹操虽强却不能抵弱敌的原因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
三、升华性的“虚心涵咏”
文意已出,文蕴已现,文神已明,本该止了。可要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自己直接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去体验,那岂不“更上一层楼”?于是引道:同学们,面对这次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你们肯定是思潮起伏,胸中有言!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择一题写下来。
我想对周瑜说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曹操说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黄盖说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继续“虚心涵咏”于课文的语境之中。
借助于这一种评价,把学生带到“赤壁之战”的特殊情境中,让他们成为其中的一员,口味这次战斗成败得失,阐述自己的鲜明观点,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实际上把教学推向了新高潮,是对课文教与学的升华!
四、拓展性的“虚心涵咏”
古议今评,内外结合,彼此对照,定会相得益彰,收获无穷:同学们,800年后,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来到赤壁叹古怀今,写下了不朽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原文,师朗诵)同学们,在这首词中,苏轼称颂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而感叹自身的失意,可谓是“借人抒己”,英雄非同一般。如果同学们把这首词与课文联系起来,读读想想,你的感悟、体会会更深!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细细琢磨……
这个拓展性的“虚心涵咏”,学生的收获是多姿多彩的,是很有价值的!价值之一,让学生站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看“赤壁”,看成败,看英雄,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内涵;价值之二,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把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种子深深地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并打下了一次重重的烙印;价值之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渗透了“大语文教学”观念,诱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课内与课外相沟通,现代与古代相融合,多方面地收集、处理相关信息,才能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全,并引发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
回味以上教学环节,整堂课围绕“东吴虽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究竟在哪里?”这个研读专题,诱导学生从初步性的“虚心涵咏”,到深入性的“虚心涵咏”,再到升华性的“虚心涵咏”,最后到拓展性的“虚心涵咏”,对课文的解读可以说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左右适源“肉髓全现”,其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令人十分惊叹的。而这种让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虚心涵咏”的研读策略,不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均是其乐融融!它将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研读课堂。
选自《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