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生活情境让口语交际与学生零距离

生活情境让口语交际与学生零距离

时间:2022-08-17 16:23:00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活情境让口语交际与学生零距离

 

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和动力。综观人教版实验教材有关口语交际的话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安排,在紧扣专题内容的同时,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专题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不同话题与学生的贴近程度并不处在同一水平上。同时,由于地域不同、城乡有别,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也就有了差异,一个话题贴近了一部分学生,却难免与另一部分学生有距离。

生活情境让口语交际与学生零距离

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适当的策略,用活教材,努力实现话题与学生的零距离。而交际情境生活化则是弥合距离的重要策略。

口语交际课中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情境,一种是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即把课堂设在生活中,或者把生活引进课堂里。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交际情境的生活化,可以促使交际情境“具体”化,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做法是:

一、呈现生活情境

当有些话题的内容与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时,学生缺乏应有体验和感受,便无话可说。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插图画的是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前来制止;另一幅插图画的是妈妈洗菜时浪费了自来水。总体上,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耳闻目睹、亲身感受了这样的生活。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草坪,他们所知道只是,草是庄稼的对头,或者是喂养家畜、烧火做饭的原料。这样的生活阅历,不可能有爱护草坪的经验和意识。以这样的插图为内容进行交际活动,这部分学生也就无从说起。教学时,我们不应拘泥于插图,最好能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同类的事例取代图中发生的事,如,某些同学经常折断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校外有些小孩经常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街道公路两旁的树木经常遭受破坏;有些同学没有及时关上学校的水龙头,浪费了自来水。对那些在周边有草坪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也可以用现实生活中有人不爱护草坪的事例来替代图中的内容。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看看,有条件也可以拍下录像、照片,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交际活动。

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或者现象替代教材的内容,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教材专题内容的一致性,避免话题选择的随意性、训练安排的无序性,另一方面,使情境变得“具体”,交际任务更有“实际意义”,教材提供的话题就转变为源于学生自己真实生活的话题,与学生没有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倾吐的欲望。

二、虚拟生活情境

话题与交际情境需要互相适应。有些话题单从内容上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能没有距离,但如果在课堂情境下交际,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需要,学生无从产生说的欲望,有话不想说,距离便由此产生。这时,我们可以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引发交际的需要,以消除距离。

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家乡的景物”。应该说没有学生不熟知自己家乡的景物,就内容来说,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没有距离。但是,对多数学生而言,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家乡的每一处景物,几乎都是全体学生所共知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场合需要我们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但同乡人互相介绍彼此都熟知的家乡景物,却不需要,这样的交际活动并不存在。在班上直接让学生互相介绍,失去“实际意义”,很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而创设适当的虚拟性的情境,交际活动便可能成为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引发学生交际动机。上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有位外甥女(或者其他什么人),是某地(一定要外地)某学校三年级(同龄人便于沟通)的学生,还没有来我们这里玩过呢。这次她给老师来信说,今年暑假准备来我们这里玩,还问我们这里有什么好看好玩的景物。老师想让同学们给她介绍介绍,因为你们是同年龄人,由你们介绍,她听来更加亲切。接着让学生先在小组练说,然后在大组说。由于创设了具体的虚拟情境,使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了“实际意义”。

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交际兴趣与表达交流的动机和欲望,从而打开话匣。同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既可以安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还可以安排学生与特定的对象(如上例中的“外甥女”)交流,使训练方式呈现多样性,便于让学生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中,在多个回合中的训练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