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在教学中,我从教学语言的优化、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生活的辐射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现抛砖引玉以求,指正。 一、 以语言的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每节课都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言、结语、讲述、点拨、小结等都力争达到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导言应当鲜明而富有启发性,简洁而富有艺术性;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应引导学生定向思维。教学《林海》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言:“《林海》是一篇语言隽永的散文。老舍先生以清新活泼的笔触,描写了充满艺术魅力的画面。现在,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看看作家是怎样饱含深情,使大兴安岭茫茫林海跃然于纸上的。”随着这样的导言,学生情趣油然而生,便带着强烈的求知欲阅读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讲解一篇课文,推敲导言固然重要,斟酌结语更不容忽视。结语的形式也应多样化:有的课文可以结合板书设计,有的应照应导言设计,有的应扣准文题设计,有的应抓住中心设计,有的应根据写作特点或训练要求设计,从而达到“课尽趣尚浓”的效果。教《狱中联欢》一课,我结合板书设计了如下结语:“狱中的英雄们面临死亡的威胁,毫不畏惧,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开联欢会。既唱歌又交换礼品;既贴对联又表演节目。斗争形式多样灵活,这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给人民以鼓舞,给反动派以有力的抨击。我们生活在这英雄用血汗换来的和平年代里,该以怎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呢?”学生随着教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于是,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共通共融。课虽然结束了,但情却并未尽,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反思生活的艺术空间。 二、以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荔枝》为例。当我买了荔枝回来后,并不敢马上拿出荔枝,而是趁着妈妈高兴的时候才拿出来,这一情景中的“害怕”,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问作者的害怕表现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妈妈由于“激动”,话说得不完整。作者也怕妈妈责怪,连忙打断妈妈的话。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把妈妈的话补充完整。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个个投入,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对妈妈的敬爱之情也油然而生。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三、 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以《我来到了----》为题,让学生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由于《桂林山水》中的写作手法明显,又切合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故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想象奇特,感情深刻。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对美的事物的体验更加深刻。
再以《荔枝》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你对你的妈妈又了解多少呢?请你回家为你妈妈洗一次脚,并把洗脚的过程写下来。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把这种感人的场面写来,反映了家庭的和谐;有的学生对妈妈因过分劳累发出了内心的呼声;有的学生把妈妈当时的激动。自己内心的感激淋漓尽致地写了下来等等。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