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时间:2022-08-17 15:40:3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阅读教学
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阅读教
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感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
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
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
悟。
  现代的阅读教学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把阅读教学课
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
达意。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而
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的思维,说到底是运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
。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
语感。因为语感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一种心理直觉。学生的语
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因素都是通
过语感能力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因素也正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语感的关键在于能够凭借直觉,灵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语言质的规
定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了一定的言语感情经验,但生活阅历还很肤浅
,需要增加大量的直接言语经验,同时他们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善于吸收和学习各
方面的语文知识,在增长能力和学习知识两方面都处于最佳时期,语感能力的提高使他
们迅速积累间接的理性经验,形成真正敏锐的、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一方面,就能从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语言
,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地体现或调动特定语言环境中各种语言运用的可能性,发挥其潜在
的语感势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
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环节。一个能把一篇
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语言。每一部具体的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
就像世上不存在没有形貌的人一样,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章。丰富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对
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使语言教育变得更具体。同时语感能力的培养也防止了
一种偏向,即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讲解、说明课,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言语材料的
本身。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
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没有多大的意
义,这些简单的音符经过作者的恰当组合,从而构成旋律中有机的要素。杂乱的排列绝
不会构成优美的旋律。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四次流泪。第
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
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
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
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亲
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
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
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
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
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人间最美的最动人 的莫
过于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语言
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空白处
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从“四次流泪”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背影》语言的感知
和把握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
,因其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知识程度、专业特长、年龄层次、所处的地位、心理性
格、气质涵养的差异,在感知语言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
彩。同时,每句话所含的意义容量,也需要凭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味。阅读教学对
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大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
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自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
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
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到自觉地学习,也就
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
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
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
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
,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
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
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
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
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
和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深化学生语感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
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学
生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
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
生搬硬套。例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怎么成“岭”,“侧”看怎么成“峰”?“远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
这些诗句虽然很直观,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山岭表象中,却找不到确切的支持。如
何训练学生通过变通、创新、联系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横
、侧、远、近、高、低这庐山的六种形态的壮美。如果选用一个板刷,板刷上一撮撮毛
从一端逐次升高地排列到另一端,让学生横看:板刷上一撮撮毛左右横列,像山岭的屏
幛一样;再让学生侧看:一撮撮毛前后重叠,像山峦成群一样;再辅之以该山群峰叠翠
的想象,结合比较“岭:山之肩领相并,有山路相通”和“峰,山之端也”两者的词义
,如果把诗中语句改写成“横看成峰侧成岭”,就不贴切了,说明苏轼写诗用词既生动
又准确。这样就促进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感觉、认知和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更达到了言
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从《题西林壁》诗的教学实践来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深
化语感能力层次的必由之路,从具体课文的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将自己
精湛的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这样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
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
新的层次。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第11期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