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珍视独特感受诱发真情体验
[内容摘要]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他们缺少对自然的拥抱,对生活的积累,缺少一种对生活切身体验的独特感受。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有目的地“导演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性,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
[关键词]诱发 体验 活动 情境 阅读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十多年,感觉到作文教学课真是难上!只要一提作文,学生就会感到头疼:写什么呢,怎么写呢?咬着笔杆双眉紧锁的模样真叫人有爱又恨。不仅学生怕作文,教师也是对作文“怎么也爱不起来”:教什么呢?怎么教呢?指导了吧——千篇一律,批改作文只有改正错别字的份;不指导吧——学生两节课都写不出个所以然来。总之,两个字——“难”、“烦”!
师生对作文的“惧怕”成了作文教学的“拦路虎”。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细细分析一下,我认为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也的确是如此,我们的孩子太可怜了,生活的圈子太小了,除了学校,就是家庭;除了作业,还是作业。他们缺少对自然的拥抱,对生活的积累,缺少一种对生活切身体验的独特感受。
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应从如何诱发学生的体验做起。要让学生诱发体验,形成独特的感受,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有目的地“导演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性,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
1、 创设活动,诱发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躬行”实践,才会有体验的产生,才会有深刻的印象,深切的感受,自然,动笔时,才会真情实感涌向笔端。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记得有一次早操过后,我带着学生走向教室。这时我们看见有一个班级正在篮球场上玩“丢手绢”的游戏。孩子们欢快的脚步和灿烂的笑容感染着我。我教的是毕业班,相对来说,学习的任务比较繁重,我的脚步没有停,学生也很自觉地跟着我,但掩饰不住的是眼中流露出来的羡慕和无奈。周末兴趣班上,我说,我们去操场玩“丢手绢”的游戏时,孩子们沸腾了,纷纷冲向操场…… 回到教室,孩子们主动提出要把这次活动写下来,马上写。我的心中一热: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此时,学生的表达欲望达到了高潮。20分钟后,我让孩子们来分享心中的快乐,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还有一次,“习作训练”安排的是看图作文《放风筝》。虽然图画色彩艳丽,想象的空间很大,但一部分同学根本没放过风筝,不知道“放”风筝的感觉。了解了情况后,我抽出了两节课的时间,带孩子们去放风筝。回来后,一篇篇佳作应运而生,一句句鲜活的话跃然纸上。
这两次的作文教学得以成功,我想不外乎有这几点:一是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并切实地让学生参与了整个活动之中。学生强烈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是他们表达的欲望。二是教师并没有提出过多的写作要求来束缚学生,而是让他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像小鸟奋飞,爱怎么飞就怎么飞。
2、设置情境,诱发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
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教师设法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从而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记得有一次,家长会后的一次语文期中考查,我发现学生考试时特别紧张。当时作文的题目是《一件新鲜事》,学生在紧张的状态下苦苦思索着搜寻着记忆中的往事。我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放段音乐给学生听?当时,我手头正好有一盘音乐磁带,于是我放低音量,按响了录音机。音乐很轻柔,慢慢地在教室里流淌了开来。学生从一开始的愕然,转而出现了欣喜的神情。我这次无意中创设了学生习作的情境,诱发了学生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
[1] [2] 下一页
学生的作文兴趣。在批改作文时,一些学生就写了这次的偶然发生的“新鲜事”,一些好词好句跃然纸上:“这音乐仿佛是在春天,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小花正跳着舞,绿油油的小树苗一片连一片,小河欢快地流着,不一会儿,又变成了下雨的声音,小雨点伴着轻快的哗哗声,跟着小水花一起跳舞……”“这音乐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我好像来到了一个温暖的春天。太阳公公从东方慢慢升起来了。花儿开了,小草从地里钻出来,跳着舞;垂柳长出了新枝条,正摇着头。东边有一条小河;冰渐渐地化了,一群群小鱼活蹦乱跳……”“一段美妙的音乐从远方传来,好像春天悄悄地来临了。大雁、燕子都拍着翅膀回来了,他们唱着优美的歌,跳着欢快的舞蹈。小草偷偷地钻出小脑袋东张西望;小蜜蜂飞舞着忙着采蜜,青蛙也“呱呱”地凑起了热闹……”“这音乐好像在描绘秋天。大雁编成队伍向南方飞去,渐渐地消失在碧空蓝天下。一阵风吹过,大树上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在阳光下,就好像一群群彩蝶在飞舞。这音乐又好像是在描绘万物的家。你瞧,那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那美丽的夜空是星星的家,那美丽的校园是我们小朋友的家……”“啊,我仿佛正在蓝天下引吭高歌,又好像喝着一杯甜甜的清凉的果汁。听着,听着,我紧张的心情慢慢地散开来了,散得远远的,飘得高高的……”
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人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境,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来诱发学生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大量阅读,诱发体验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儿童有了生活积累,但没有一定的表达的能力,无法将体会到的付诸笔端,这就要求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如果孩子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句式、段篇,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下笔时又怎会心中有话无法表达?因此,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最便利的不能不说是阅读了。通过阅读来积累,来体验。这里谈的阅读中的积累是一种“大阅读”中的积累。世事纷繁复杂,知识博古通今,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交流等方式去了解社会、了解他人,这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这一块,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
一方面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对名家名篇的感悟,要求学生把好词好句、写作方法、情感体验等积累起来,在自己的习作的时候能够创造性的运用。另一方面要将阅读延伸到课外,逐步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着,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
作为教师,也应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抓好导读工作。1)确保导读时间,把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列入语文课程。2)开设阅读课。包括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欣赏汇报课等。3)落实阅读材料。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课外的兴趣,如讲故事比赛,作品表演会,手抄报比赛,读书笔记展览,“书市交流”等。3)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外阅读气氛,巩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由阅读就是学生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童话也好,故事也好,科普读物也好,任其自由,各取所需。这样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也尊重学生。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人人建立摘抄本;每天读一点课外书的习惯,以此来保证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并将大量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语、片断、写作知识,及时地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的积蓄,语言自然丰富,当写作需要时,大量恰当的语句自然就涌向笔端了。
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在活动中,在情境中,在阅读中,形成了诸多体验,尽管可能只是匆匆的过客,但厚积薄发,总有一天那些曾经的体验会在作文中被唤醒的,会意识到那一连串的内心活动来自那被遗忘的感觉。因此,努力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阅读中得以充分的体验,珍视其独特的感受,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出路》 作者:钟霞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 )
2、《在“记录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绿洲》 作者:陈德兵 (《小学各科教与学》2003、7)
3、《语文课程标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