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正视新课程 冲浪新课改

正视新课程 冲浪新课改

时间:2022-08-17 16:07:37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视新课程 冲浪新课改

正视新课程 冲浪新课改 
 内容摘要:借新课程、新课标试行推广之契机,我们教师应回顾昨日,展望将来,正确透视、把握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自己扑捉“灵感”的方法。
关键词:自主探索、自主研究、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继承、创新、合作、引导、关注、促进。

翻开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我们不难发现到处都在谈“新课程”,并极力提倡在教学中采用“新课标”,课改的浪潮再次波涛汹涌。许多教师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我认为只有对以往应试教育进行理智的分析,对将来教育发展进行正确的预测,才能更好地正视、把握新课标。

一、对以往传统教学的看法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数学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的认知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下,中国中学生 “学习方法的绝对被动”与“知识面的相对广博”几乎是同样出名。时有听闻获得“奥林匹克”大奖的中国学生却被一个很小的实践操作所难倒。
最近从教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带团赴德交流的教师谈了自己的在德的见闻,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其中提到我们的孩子对德国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面的浅显显出极端的不屑,但同时又被德国学生的所具备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不论是我们的音乐,还是我们的日常语言,德国的孩子都能很快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提出了“差距究竟在那里呢?”的问题。这也正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多少年来所探求的。
作为教师,我曾在电视中留意到:在德国的教室里,墙上的德国地图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彩笔画出来的(虽然德国生产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胶印机之一)。回看本国,学校里的所有挂图(包括教学用图)都是用此类机器印刷出来的!“探索+创新”与“机械+重复”,这种反差造成的结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学会取水了的人,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我们的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不但没有“鲜水”吃,原来的水也会变质变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我们的学生若不能及时学会“取水”的本领,那么他们恐怕又要重蹈“花高价买水喝”的覆辙。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或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或成为唯唯诺诺的幕僚… …每每想到这,我就不寒而栗。
而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东西,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思想,学科教学技术与艺术,学习的某些方法等等。我国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运算和推理)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要想培养出有强大竞争力的21世纪高素质数学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二、对数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对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评估。
在迈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数学教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和变化:
1.科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乃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数学教育应面向大众,面向每一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3.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4.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5.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获取的过程。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的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我们应该看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已然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的必然趋势。数学教学呼唤学生的主体参与,不仅强调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并要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创造。我们教师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正真实现可持续性和谐发展。

三、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新课程标准”的试行推广,再一次把问题摆放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自己扑捉“灵感”的方法?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抓住此有利契机,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
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我个人认为,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 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
对数学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正真成为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数学课,不再“讨厌”数学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3. 新课程评价方式(关注+促进)
评价≠鉴别,评价≠筛选,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其中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的才是对的”、“这种解法似乎太复杂了”… …这样的评价司空见惯,教师可能是不经意的,可是它也许会给学生带来莫大“伤害”,学生可能再也不愿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了。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先别忙下结论,谁是谁非,带着学生一起实践、感受,他们自然会得出结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学生的作业,亦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他的杰作(也许是得意精彩之处,也许是有错误的地方),让大家来鉴赏、评论。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所提问题中的合理、有效和可挖掘的成份,引导这些学生学会提问题、想问题。
各种各样的阶段评估测试,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对学生来说也许是“痛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大胆采用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现评价法与传统的阶段测试评价法相结合。把学生平时在学习中的态度和热情,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引进自适应考试(注),取代应试教育下传统的书面考试。使新课程下的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辨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者宣布某仪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因而,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也要理智地预测教育随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开拓。正视新课程、新课标,正真做到“收”“放”自如,定能成为优秀的冲浪高手,在课改新浪潮中纵横驰骋。

注:所谓自适应考试,就是考试时,根据每一位考生的水平高低,灵活地给出题目的一种考试形式。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  
3. 广州师范学院教科所课题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举而不对立》,《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4. 苏永华、康乃美:《论考试市场的开拓》,《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

正视新课程 冲浪新课改


《正视新课程 冲浪新课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正视新课程 冲浪新课改

正视新课程 冲浪新课改 
 内容摘要:借新课程、新课标试行推广之契机,我们教师应回顾昨日,展望将来,正确透视、把握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自己扑捉“灵感”的方法。
关键词:自主探索、自主研究、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继承、创新、合作、引导、关注、促进。

翻开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我们不难发现到处都在谈“新课程”,并极力提倡在教学中采用“新课标”,课改的浪潮再次波涛汹涌。许多教师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我认为只有对以往应试教育进行理智的分析,对将来教育发展进行正确的预测,才能更好地正视、把握新课标。

一、对以往传统教学的看法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数学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的认知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下,中国中学生 “学习方法的绝对被动”与“知识面的相对广博”几乎是同样出名。时有听闻获得“奥林匹克”大奖的中国学生却被一个很小的实践操作所难倒。
最近从教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带团赴德交流的教师谈了自己的在德的见闻,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其中提到我们的孩子对德国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面的浅显显出极端的不屑,但同时又被德国学生的所具备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不论是我们的音乐,还是我们的日常语言,德国的孩子都能很快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提出了“差距究竟在那里呢?”的问题。这也正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多少年来所探求的。
作为教师,我曾在电视中留意到:在德国的教室里,墙上的德国地图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彩笔画出来的(虽然德国生产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胶印机之一)。回看本国,学校里的所有挂图(包括教学用图)都是用此类机器印刷出来的!“探索+创新”与“机械+重复”,这种反差造成的结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学会取水了的人,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我们的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不但没有“鲜水”吃,原来的水也会变质变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我们的学生若不能及时学会“取水”的本领,那么他们恐怕又要重蹈“花高价买水喝”的覆辙。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或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或成为唯唯诺诺的幕僚… …每每想到这,我就不寒而栗。
而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东西,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思想,学科教学技术与艺术,学习的某些方法等等。我国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运算和推理)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要想培养出有强大竞争力的21世纪高素质数学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二、对数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对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评估。
在迈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数学教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和变化:
1.科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乃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数学教育应面向大众,面向每一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3.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4.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5.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获取的过程。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的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我们应该看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已然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的必然趋势。数学教学呼唤学生的主体参与,不仅强调在实践中完成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并要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创造。我们教师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正真实现可持续性和谐发展。

三、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新课程标准”的试行推广,再一次把问题摆放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自己扑捉“灵感”的方法?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抓住此有利契机,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
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我个人认为,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 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
对数学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正真成为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数学课,不再“讨厌”数学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3. 新课程评价方式(关注+促进)
评价≠鉴别,评价≠筛选,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其中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的才是对的”、“这种解法似乎太复杂了”… …这样的评价司空见惯,教师可能是不经意的,可是它也许会给学生带来莫大“伤害”,学生可能再也不愿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了。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先别忙下结论,谁是谁非,带着学生一起实践、感受,他们自然会得出结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学生的作业,亦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他的杰作(也许是得意精彩之处,也许是有错误的地方),让大家来鉴赏、评论。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所提问题中的合理、有效和可挖掘的成份,引导这些学生学会提问题、想问题。
各种各样的阶段评估测试,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对学生来说也许是“痛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大胆采用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现评价法与传统的阶段测试评价法相结合。把学生平时在学习中的态度和热情,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引进自适应考试(注),取代应试教育下传统的书面考试。使新课程下的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辨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者宣布某仪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因而,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也要理智地预测教育随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开拓。正视新课程、新课标,正真做到“收”“放”自如,定能成为优秀的冲浪高手,在课改新浪潮中纵横驰骋。

注:所谓自适应考试,就是考试时,根据每一位考生的水平高低,灵活地给出题目的一种考试形式。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  
3. 广州师范学院教科所课题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举而不对立》,《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4. 苏永华、康乃美:《论考试市场的开拓》,《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

正视新课程 冲浪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