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时间:2022-08-17 14:45:53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张颖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文件把“素质教育”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素质是什么?从现代教育角度来规范素质的概念,应该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结构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 质、情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自然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性品质、意向性 品质和个性品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精神素质、专业素质和自我意识。素质结构中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 影响,构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德、智 、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 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而审美教育对素质结构的整体形成与提高,对促进学生生动 活泼、全面地发展、对抽调国民素质,即对整个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第一、审美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促使人形成特定阶级、集团所需要的政治意志、特定社会所设定的法制、道德等观念 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等教育。审美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 ,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 的伦理结构,而审美教育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
在所有的教育形态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最强,它所包含的内容,用康德的话说,属于“实践理 性”,而理性对于受教育者,则具有强制或半强制性质,具有律定个体的理性迫力,就其本质内涵或总体而言 它是一种刚性教育,与它相比,审美教育却是一种柔性教育。审美作为一种价值事实,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语),美使主体产生“直观自身”的愉悦,它给予人的心灵自由如 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一个审美的人,在令人沉醉、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美面前,是 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观照的。例如,我们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我们带领学生登上巍巍长城,或泛舟在 西子湖上,或徜徉于桂林山水间,面对祖国的锦绣大地,面对这令人神往的祖国山河美,那种油然而生爱国之 情还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来观照吗?如果我们带领学生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面对革命先辈、志士仁 人的种种摧人泪下的悲壮美、崇高美,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的激动、仰慕、崇敬的情感体验是不需要任何人来 说教、强制灌输的。审美教育重在“以情动人”,它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中介 ,使外在的“他律”(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成为人自身内心的要求),使人的主体目的性符合 于最高的善,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厌恶丑,从而趋向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高尚。
人对于美尤如蜜蜂对花一样,天然肯有一种趋美冲动,这种趋美冲动甚至使得审美主体发生爱屋及乌的迁 移效应,即在审美的同时,连带接收与之有关的其他信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息)。刚性教育经过审美媒 介的柔性自理即把严肃的理性说孝籴马了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和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就会产生“寓教于 乐”的审美效应。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思想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契合 时,就会形成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会以此为动力,推动思想道德认识向思想道德行为转化。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信 仰作为一种美来追求并赋予深厚的情感时,他的道德信念才是坚定的、稳固的、不可动摇的,他的价值观、人 生观才是积极的、向上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所以,审美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第二、审美教育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文化素养以及学习习惯、技能等的培养。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 、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教育任务的愉快完成,有利于智力开发,有利于结构的完善,有利于 文化科学的发展。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 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 究还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 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 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 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 背景。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 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 ,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审美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右脑的开发上。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认为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 为“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1〕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 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率的综合概括,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 、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2〕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 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然而,我国上前的教育,从小学 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是偏重于左脑的开发,忽视右脑的作用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热衷于填 鸭式、灌注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这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创造 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审美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审美教育是通过具体、生 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的审美活动中,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展开联想和想象,伴 随着情感体验,进行品味和理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这种以形象性为其主要特点的教育,对 于人的右脑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走出二维的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 富于想象力的人,聪明的人,善于开拓和创造的人。”〔3〕学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 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谈到美育的最终目的时说:“美育不应仅仅阗眼于美的领域,它还应对 智力的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落实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成熟。”审美心理结构与认识结构(智力 结构)、伦理结构成人的总体心理结构或文化心理结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变化 都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当然,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不能等同于智力结构的建构,而且,审美教育 也必须以一定的智力教育为基础为前提的,但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成熟必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成熟 。审美心理结构,立意地说,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 的协调统一。这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被李泽厚先生称之为“复杂的数学方程式”),首先要使人 们具有丰富的内在情感,而内在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只有通过对外部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和社会形式的把握才 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实现。所以,审美教育并不代替智力教育去“越俎代庖”,而是把“外部 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和社会形式”和主体的“内在情感”、想象、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协调统一”,形成一 种整体的东西,即一种结构,一种能力,或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感的两重性的形象思 维》一文中所说:“教育科学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 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吸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 能量。〔4〕关于这一点,我国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在1991年10月国家授于他最高荣誉奖时,他所说的 感谢他爱人蒋英同志的一段深情的话是最有力的证明:“(蒋英)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 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 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 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 蒋英同志。”〔5〕钱老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对科学的作用说得多么精辟透彻!我们借来说明审美教育 对智力结构的完善、对文化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了。
第三、审美教育与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人的体质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体质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和促进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质、 体能教育使大脑发育更完善、感官能力增强,它不断发展着心理的生理基础,而审美教育在这生理基础上,完 善着审美结构。促成理性人性的实现。
体质、体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魄,而强壮的体魄是通过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 健美的形式本身就是增强体质、体能的重要方面。古人有“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的说法,正是看到了美 的形式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 ,离不开对美的形式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的追求。——这“有意”就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 美标准等。一句话,审美修养提高了,就可帮助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自己的形体,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 康。
审美教育还可帮助提高体质、体能的水平和技艺。体育的技艺是多种因素协调配合的结果。协调的原则就 是按照美的规律塑美的形象,通过缺乏美的修养,就很难达到上述美。据说李宁从小喜欢绘画,经过刻苦学习 他的绘画和体操技巧都有很大抽调。他说:“画画可以促进自己的体操运动,自己以前在体操训练中总有急躁 的毛病,自开始练画以后,屏声静气地悬臂运笔,刚柔相济的竹画法,以及有弹性的竹叶撇笔,都是体操中技 巧与艺术的结合。”〔6〕
心理教育,即心理素质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在他们中间存在 较多的心理障碍。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的目标,如品行行为、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发育等 ,往往忽视“隐性”目标——心理素质,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两个目标同时追求,统一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 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素质协调发展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内在要素。在如何教育学生的方法上,传统教育比较强 调说教式和管束式,主要靠讲道理和外部约束的方法使学生行为符合规范;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以心理学、行为 科学为依据,运用说服、熏陶、感染、激发内在需求、新生自主等方法去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正是通过这些 方法,将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上述“熏陶、感染、激发内在需求、尊重自主”的方法就浸透 了审美因素。
众所周一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世纪,将充满着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因此,未来的人必须有坚强的 意志,拼搏的精神与坚强的生存发展能力,必须有良好的稳固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未来人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 的条件。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就是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特别重视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 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对美的惊讶、赞赏和崇爱——这是人性态度的基础,舍此 ,人的文明素养的真正培育和形成便不可思议。”而且,我们要抓紧儿童与青少年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切莫错 过!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位教育家的忠告:“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 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学〔7〕。
〔1〕见《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94年第6期杨兆山、晓晨《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面面观——社 会各界走访调查综述》
〔2〕〔3〕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3期李范《审美教育与社会改革》
〔4〕转引自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
〔5〕见1991.10.20《解放日报》钱学森《感谢.怀念和心愿》
〔6〕见刘明于茂阳主编《美育导引》
〔7〕见李范编《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

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素质教育下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8-25

素质教育感想08-23

素质教育随想08-18

浅谈职校的素质教育08-18

数学素质教育心得04-09

实施素质教育心得02-18

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研究08-19

生物素质教育论文08-23

中学素质教育行动方案08-19

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