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何时走出尴尬
●一次某高校一位外教在黑板上写了句孔子的话,问这是谁说的,全班没人能做正确的回答; ●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说,问学生从理科大楼到北大西门怎么走,结果没一个能说得既简洁又准确; ●某大学每年大学语文考试有四分之一都不及格,开学初理科专业学生补考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大学生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缺乏,反映出大学语文在高校的受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语文讲课的老师评职称难,学生也视这两个学分如同“鸡肋”; ●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而大学语文却正面临边缘化的倾向……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言以及汉语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新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要不要把这样的敏锐意识传达给我们的大学生? 要不要把我们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操作? 这些都是中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层次问题,也应该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4月10日,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正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召开的。这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发起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教育出版社协同举办。会议汇集了全国20所高校和出版社的35名专家学者,大家就“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转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这样的时代变化,当前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高等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交流和研讨,试图对高校语文课提出更多更好的可行性意见和思路,以引起各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共同推进“大学语文”的改革。 现状:大学语文正面临边缘化 近年来,在大部分高校,尽管大学语文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在公共课的系统里,英语四六级这是最重要的,大学语文课从调查的情况看逃课的比较多,每年考试的及格率不太理想,开学初大量补考工作集中在大学语文,理科学生尤甚,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师资质量不好,还是学生基础不好,或者是教材教法不对路子? 如果你问一个大学生或研究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英语还有专业考试。现在大学生用于学英语的时间非常多,很少有时间看文化素质方面的书。据了解,即使是开了大学语文课的学校,有规定必须选文科的课,学生念英语的时间也是中文的六倍以上,甚至更多。某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语、德语、日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是3个学分,48个学时,大学语文只有2个学分,30个学时,这样少的课时,要讲授规定的135篇课文,的确勉为其难。 中山大学的欧阳光教授说,中山大学从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坚持上大学语文这门课,而且从原来的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对象逐渐扩大到所有专业,但是整体来讲,还是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大学语文由中文系来开设,一共40个学时,2个学分,只有4位老师,要承担全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任务繁重。尽管也安排一些年轻的老师来上这些课,由于不是一个学科,学科定位上比较模糊,在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思路尤其是队伍的建设、教材的编写方面还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 据了解,在一些高校的中文系教师队伍里,大学语文的教师学历是最低的,在中文系的队伍里算是一个弱势群体,而且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不能很好地结合,在学校非常强调科研成果的条件下,这些老师总体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课程不断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压和竞争,竞争力也在不断地减弱,可以说真是到了尴尬的地步。 问题: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吉林大学前校长刘中树教授认为,大学语文目前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对于大学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价值认识上有问题。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现在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观点,大学中文系学生要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作品的写作能力,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的教育。这是要把它看成终身的教育,这样认识的话,语文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一位大学老师说,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全校除中文专业其他所有专业都开这门课,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全校开语文课的院系只有三分之一,这个趋势还有可能萎缩。各个院系领导说现在课时量太大了,有些课又是不能压的,像外语、政治,所以就要把语文压了。 有的教师建议,院系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就要把大学语文的比重加进去,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问题。现在对老师来讲,很多老师不是很愿意教这门课,教这门课意味着他没有办法评职称,如果我从事现代文学的可以评现代文学教授,古代文学的有古代文学教授,教大学语文的怎么办?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科定位问题,能不能从上到下给它一个适当的位置,使老师有兴趣有激情教,学生也有积极性去学。不然学生会觉得在高中阶段已经解决了阅读和表达问题,我为什么还要学这些东西?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说,在目前高考状态下,中学语文有些同学不愿意学,但是为了高考才学,上了大学之后还要学语文,他怎么能喜欢呢。一方面在国际上汉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美国、韩国、日本都有很多人学汉语……另一方面,国内汉语教学地位的下降,特别是在大学里面,目前国内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最突出的问题是读书很少,对这种现象我们搞大学语文的教师觉得很不好受。现在全球化,经济要发展,英语是要重视,而且应该比大学语文重视一些,但是也不能把大学语文挤到一点空间,怎样想办法让学生有那么一点精力和时间学语文,这要有个政策引导的问题。起码我们要给大学语文一定的空间,毕竟大学语文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功能:培养自觉学习、鉴赏、体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 我们要什么样的大学语文?专家认为,这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中学是无心看风景,大学则是要培养个人的审美情怀。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认为,现在一般大学生的基本文字能力不尽如人意,不光是理科专业,甚至是文科的学生也很缺乏,而这种基本的能力是为各个学科能力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就像数理化是很多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一样。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就与其他的课程不太一样,人文精神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来形成非常重要。但大学生现在的艺术和文学素养光靠大学开两三门课是学不好的,要将课扩大到各门课的课上课下。总的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我们国家优秀传统的继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董奇副校长说,这学期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以王宁老师为首的课题组,大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在励耘实验班开设《高等语文》这门课程,对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及实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实践,也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 收获:对中国文化和自身能力的“两个自豪” 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安身立命?对于我们国家包括整个人类,是一个单纯的英语的世界,还是一个保持多元文化生命的世界?从这些方面来讲,大学语文课程,它在超越了中学语文课程之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专家们认为,不仅是大学语文,还有中小学语文,要从国家整体普通话战略建设上,它涉及到保卫汉语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从战略上我们应当意识到不是一个面子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 事实上,正是通过语文课、文学课使我们的学生一代代获得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就是自己的灵魂放在哪儿。前苏联学生初中就把语文解决了,高中开始学文学史了,为什么我们到了大学再去补这些课,是因为学了多年语文首先没有文学鉴赏能力,给篇文章都看不出好坏来,第二没有思考能力,第三没有表达能力。“因此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用的”,孔庆东老师说,对学生的生活有用,一辈子能够丰富他的人生世界,最后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要达到两个自豪,一个是对中国文化的自豪,一个是对自己能力的自豪:至少自己除了会专业课之外,作为一个普通人,个人素质是很全面的。 “一个大学本科生能干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中文系培养的学生直接就分配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去做编辑了,现在一个硕士生未必合格。”孔向东老师说,大学本科生的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不一定要求特别专,而是要通过做一个完整的文化素质教育,使整个社会都来重新评价中文系的功能和价值,同时要留下空间供各个教大学语文的老师施展,可以是集锦式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做到灵活和规范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 如何整合语言、文学、文化,怎么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所有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中学语文的延续,而是另辟一条新路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中国语言文学有个概貌和了解,并教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欣赏角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
【何时走出尴尬】相关文章:
何时被爱作文06-20
尴尬的作文08-18
尴尬造句08-21
尴尬的作文05-23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作文05-30
尴尬的滋味作文08-16
尴尬的早餐作文08-20
考试尴尬作文09-03
尴尬优秀作文09-09
尴尬优秀作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