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成人成才孰先孰后?
缘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人与成才孰先孰后本来毋庸置疑,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却无不表现出同样的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重学习成绩轻品德表现,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考不上大学什么都白搭。”这种几乎一致的观念被家长、老师自觉不自觉地传达给孩子,根植在他们心里,造成的结果是许多孩子只知道学习知识,不知道如何做人。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近一个月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由此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样的形势下,素质教育如何走出误区,中小学德育教育如何在创新中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本报特约请几位教育工作者在此一议。 成长与分数位置应该摆正 记者: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女同学把在校园里捡到的一块手表藏在书包里打算带回家,老师发现了就给她讲道理,没想到她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妈妈说了,捡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于是,老师找来了她的家长,告诫他们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德。老师的话没有激起这对夫妇什么反应,可说到他们的孩子最近学习不太好时,父亲的情绪顿时激动起来,“小孩子小偷小摸不算什么,长大了会改的;学习不好可不行,将来要吃大亏。老师可得为我抓紧点!”这种“以分为本”的观念如今似乎很普遍,无论是家长还是一些教师,对孩子的要求都显得有点急功近利。 兰宏生:这确实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立志当科学家、艺术家或企业家,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和技能。而能够成为“家”的毕竟有限,一旦可能当不了,家长、孩子都会觉得理想破灭,没有了成就感。而在德育与智育面前,学校同样更重视分数,语文、数学、外语学得好,就是好孩子,就能得到各种表扬,于是“好学生”自己也认为已经全面发展了。但他们可能对劳动不认真、不积极,在同学面前容易流露出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们争强好胜,助人为乐的精神往往不够,每遇到事情,大多想到自己要出头,很少考虑他人、班级、集体。现在甚至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更自私”,我想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相反,德性好的学生很少得到表扬,他们可能因考试成绩稍差而不被重视,但他们对集体的事可能更认真,肯耽误自己的时间帮助他人。可这有什么用呢?品德的好坏不可能在升学中得到任何反映。孩子们在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环境中长大,家长和老师有没有看到,他们往往胸无大志,缺乏理想,计较得失,甚至心怀仇恨,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是“以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关系每个家庭,也关系国家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 袁爱俊:我常常对我们的老师说,未成年人是成年人的希望和未来,有什么样的孩子,家庭将来就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样的祖国明天。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 什么是教育,让人学好的是好教育;什么是好教师,让孩子越来越好就是好教师,越来越诚实、真诚、负责、同情、自律、坚韧、奉献。我想举一个我们学校的例子,是去年的一个高三毕业班。这个班有49人,其中30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应该说他们的成绩十分出色,但我想说的不是学习成绩。这个班的班长以671分的高考成绩名列北京市第4名,他在向全校同学讲述他们的成长体验时,引用了班主任金从武老师的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我们必须努力”。他说,金老师常说,中学学习的本质就是学做人,做人的首要条件是身体好,做人的规范是有高尚的道德,做人的资本是有一技之长,对学生而言就是学有特长。金老师为这个班设计的高中阶段做人的目标是“做身心健康的中国人,做促进国家发展的中国人,做影响世界发展的中国人”。三年中,学生们在金老师的带领下一点一滴地实践这个目标,金老师说,“我们传授的知识只是思维的材料,培养能力的载体,我想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他们做人,教给他们做人的原则和求知的本领。” 吴国通:未成年人的教育层次取决于成年人的教育水平;未成年人做人的热情源于成年人做人的激情,我觉得加强“做人”教育的力度首先是我们众多教育者端正观念,其次才是受教育者。 德育教育亟待摆脱尴尬 记者:中小学德育工作似乎始终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为数众多的学校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为保证“教学”时间,德育课经常要给智育课让课时,而时间已经十分有限的德育课,要么变成了自习时间,要么就是老师照本宣科。而且,德育课的课时安排也大多不是很好,往往是教学效果最差的时段。这种局面怎样改变? 兰宏生:家长不在乎,学校不重视,衡量没标准,是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境遇。我曾经看到一位中学负责政教工作的副校长这样诉说他的困惑:思想道德教育没有现成的课程,需要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但活动搞多了,学校领导、班主任都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仅如此,因怕出现安全问题,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越来越少了,因为一旦学生外出时磕着碰着,就会成为政教工作的“大事故”,加之学生外出学校就要收取相应的交通费、门票费,有的家长就会投诉学校乱收费,学校真是进退两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怎么可能推进?我认为当前最急迫的工作就是努力创造一个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使学校的各个方面都有浓厚的德育气氛,最重要的是把学校的管理、评价、奖惩等所有工作都同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思想联系起来,使这一思想成为一切工作的坚定的导向。 袁爱俊: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教育基地,就是一个动力源,就是一所德育学校,因此一定要重视班主任的培养,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同时,德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粗糙,不能贪图政绩工程。德育必须建设载体,我们学校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每周一的校会,有校长论坛、教师论坛、学生对话讨论,还有优秀成果展示、学生电视台的节目。同时,学校一定要下功夫建设好德育的必修课,比如军训,社会实践,十八岁成人冠礼等等。德育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德育也更要求服务性、开放性、情感性。 德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 记者:两位老师说得很对,要想让德育工作占据重要阵地,必须把德育办得有生有色,富有实效。但是在这里我想再举一个例子,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学生们非常高兴。但在参观过程中,孩子们却并不关心参观的内容和讲解员的讲解,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所带的食品和聊天上了。为什么孩子们对生动的参观活动不感兴趣?为什么“德育”二字总是给人一种板起面孔、敬而远之的感觉? 兰宏生:我想这是因为在德育的过程中,学生基本是被“塑造”的客体,而缺少主体性的参与,而且教育内容普遍与未成年人的实际生活脱节。我认为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使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坚持师生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观念,重视“尊重”教育;二是坚持育人为本的观念,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和全体人员的“三全”,更好地实施全人教育;三是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遵循规律求得实效;四是做到统筹学科课程教育和课程的三维目标,统筹校内外教育活动,统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筹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四个统筹。 吴国通:方式方法直接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是实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重要前提。我认为应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从我们学校来说,我们提升了班级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突出了班集体和年级的教育活动,用指导思想一元,活动方式或呈现内容多元的方法促进各年龄段学生的活动,结果不仅保护了教育者的创造性劳动,也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实效性。比如针对当代独生子女的教育特点,我们提出了集中食宿的方法,以“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健康自强”作为寄宿教育宗旨,为孩子创造了合作、交往、自立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弥补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缺憾;在教育评价上,我们采取了辩证的方式,不仅有激励性的评优、评奖,还有过失性的批评帮助,甚至是“黄牌警告”,从而帮助孩子克服了盲目性,让他们在“正”与“误”的选择中健康成长。总之,要搞好德育,教育者必须倾其智慧和才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成人成才孰先孰后?】相关文章:
先抑后扬的作文04-21
先学后教心得12-02
先抑后扬作文05-08
先学后教教学反思08-25
材料作文“先与后”素材运用指导08-20
先学后教心得15篇12-23
先抑后扬的作文经典15篇08-08
先抑后扬作文15篇05-24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性把握08-19
小班数学活动先和后教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