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例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开放情境,增强课程活力 新大纲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1、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体系。 (2)时间和空间是确定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条件,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即自学或操作或讨论或有选择地朗读等。可采用个别自读,小组讨论,组际质疑,大组交流等新的组织形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人人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 2、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1)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如果学生这种欲望和勇气被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索活动。要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和勇力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如教《回声》一课,在课文结束时,老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还能听到回声?有个学生说在新房子里听到回声,另一个学生就问为什么在自家新房子听不到回声?教师抓住机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因势利导,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发现。 又比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充分让学生质疑的时候,有位学生曾这样提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起自己的妈妈呢?她妈妈不疼她吗?”老师笑着肯定了他发现问题的能力,想不到这时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妈妈一定是嫌弃小女孩家穷,跟人家跑了!”“不对,是妈妈生病了!”“不可能,是妈妈去世了!”课堂上涌动着一种探索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抱以热情的期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情感。如上作文活动课,一位学生用塑料泡沫做了一辆公共汽车模型,样子很逼真,老师及时给予充分地肯定说:“哇,你真行,这辆小汽车比街上跑的任何一辆都要漂亮,如果旅客乘上它,周游崇武古城,够气派的。要是,(老师语气稍作停顿)能到大海去绕岛一圈,该多好啊!”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马上领悟到,对呀,我应该把它设计成水陆两用车。老师微笑地点点头,这一点拨,学生智慧的火花马上迸发出来。 (2)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过去的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承,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在大自然、社会、家庭中去寻找可利用的景观和话题,并且可通过网络去获取教材以外的信息。 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挂图、图书报刊、招牌广告,并通过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二、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主能力 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基础,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多元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1、教给预习方法 预习决不像看小说那样浏览一遍,要有明确的预习目的,要积极开动脑筋,要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刚开始时,可制定导读目标,引导学生怎样预习,教给预习方法。 中、高年级教学一个单元组之前,先让学生通读全组课文内容,设计图表初步了解单元知识达标点和能力训练点。 在教新课之前,又设计一定的导读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如教《雷锋日记二则》时,因为学生对雷锋事迹了解不多。因此,在课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读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1)请教家中的长辈了解雷锋的事迹。(2)查找有关资料并收集整理,自己试着解决。上课时,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再学文。学生有了自己的实践感知,就能体会雷锋在日记中甘当“傻子”的这种精神了。以后学习类似的课文,学生就懂得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学习。而教师在备课前,要通过导预习来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学生通过预习明白了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什么?把导学引向重、难点,或学生疑惑的地方。在学生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我们认为,让学生有效地预习,是培养学生课堂自主探究的前提。 2、教会质疑方法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教学动态过程的关键。那么,在阅读时应从何处质疑、怎样质疑呢? (1)从课题处启疑 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指着课题问同学:“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谁毁灭了圆明园?”“圆明园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圆明园的现在怎样?”听了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题目边打四个大问号,并及时赞扬同学问得好,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议论。 (2)从关键词上激疑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自读课文,朝鲜大娘对自愿军战士的情谊就不难领悟了。 (3)在重点句中导疑 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作用。如教《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重点句,围绕它质疑,学生就提出了“‘狭路’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狭路相逢’什么意思?”“‘勇’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这重点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4)从看似平常处生疑 教学进行到一定环节,教师要掌握时机,及时发现学生的“愤”、“悱”状态,展现训练过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学生读到“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会打她的……”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她不回家的原因以及“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时,学生受到了启发,随即发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到妈妈呢?”这一问挑起了新的争论点,许多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终于出现了“卖火柴小女孩所以不想妈妈,是因为她妈妈嫌她家穷跟别人跑了”的课堂创造性判断。教学中由情感所推动的“参与”活动导致了奇迹般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能发展,就必须调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积极的课程因素,充分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例谈】相关文章:
例谈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教学策略08-26
例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08-17
例谈数学语言在小学低段的应用08-19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08-17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例谈08-16
谈议论文的叙例与析例论文09-04
作文开头十忌例谈08-18
例谈随堂练笔的有效运用08-16
例谈高考作文的写作08-24
例谈创新思维的培养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