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新课标教材:冰山下的工程

新课标教材:冰山下的工程

时间:2023-02-27 09:30:21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标教材:冰山下的工程

本报记者徐启建   “教材建设,不是编书运动。教材建设是一项立体工程,不管哪个环节运转不好,都会使教材不能健康发展。”这是记者在江苏出版集团采访时,负责人反复向记者强调的支撑性理念之一。   在统编教材时期,教材建设概念常常是不完全的,主要是指教材的编制、出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然催生完整的教材建设概念。教材的编制、出版,仅仅体现了教材建设概念的一半内容,它还必须包括课程教学和教材的研究、教材实验区的师资培训和服务、以稳定的组织构架为支撑的工作“场地”的建设等更为丰富的内容。   江苏出版集团一直是教材建设的重镇。早在1984年,他们就开始了义务教育教材的开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它统合直属的各出版社,积极参与课标教材建设,现已有14种义务教育阶段教材通过审查,在全国28个省份的700多个实验区使用,另有3种教材获准立项。高中阶段,有6种教材首批获准立项。所以无论从所拥有教材的品种数量,还是教材的衔接性、教材质量、市场占有率等各方面来看,它在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与巨大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让同业们艳羡的力量就来自于他们对教材开发的立体性和完整性的认识,并付诸实践。教材的建设者、人才队伍的组织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课改的培训者,对自己多重身份的准确定位,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了给自己的教材事业装上强有力引擎的滋味。他们的做法,对于我国新课标教材的建设无疑具有很强的启示性。   格局设置:追求博大和正大   在统编教材格局下,“教材多样化”政策催生的一些教材,基本上被局限在省内使用,不可避免地具有“地方性”特征,总体上是对统编教材的“适用性”改造。新一轮课程改革,彻底告别了统编教材,真正形成了全国性的教材市场。课标教材有条件也必然地要具有全国视野和国家意识,充分体现作为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公共性特征,以及课程改革所必需的超越性、理想性品质。他们在以往丰富的经验、优质的资源和较为完备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地向上腾越,从编写思路、编写队伍、规划组织等各个方面,努力追求国家教材应有的博大和正大的气质和气象。   在品种开发上,新课标教材出版单位应该有截然不同的路径。比如“剑走偏锋”,“避重就轻”,先从相对易于开发、市场竞争较缓的副科教材入手,以此开路,谋求今后的发展。又如舍次求主,只抓主品种,以求取得较大和较快的回报。江苏出版集团认为,教材建设必须形成轻重并举,主次互动,不同学科、不同科目相配套的体系化、立体化工程。三五种教材,难以形成担当教材建设重任的长期、稳定的组织建制,难以形成集编制、研究、出版、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的国家基础教育教材建设基地。江苏出版集团在研发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初期,就高屋建瓴,整体规划,大手笔运作,统合直属的江苏教育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等5家实力雄厚的出版社,全力以赴建设课标教材。经过近两三年的努力,江苏出版集团的整体化、立体化教材开发取得了骄人成绩。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苏少版《小学音乐》、《小学美术》,构成了比较完备的小学教材体系;苏教版《初中语文》、《初中生物》,苏科版《初中数学》、《初中物理》,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苏少版《初中音乐》,构成了初中教材的主体。而苏教社的高中语文、数学、化学、生物,译林社高中英语等6种首批获准立项的高中教材,也使江苏出版集团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样,可能拥有从小学到高中,语、数、外三门核心科目齐备的出版单位。江苏版教材已初步搭建起主辅相成,配套完备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   在教材推广格局上,教材出版单位也不能走固守本地,零敲碎打地进入个别市场的路子,而是要走一条主次分明、全面推进、全国发展的路子,努力不懈地拓展全国市场,充分体现课标教材的全国性。凤凰课标教材已遍及28个省份700多个实验区,这不只是市场运作的气度和魄力问题。在他们眼里,实验区老师和学生既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材使用面越广,教材建设的天地越大,没有足够广大的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大面积的使用,大大拓展了新课标教材的资源边际;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使用,使资源的结构和内容更加丰富、立体、综合、平衡。在此基础上,组织出版社和编写组,全力构建以培训和教研为核心的质量与服务保障体系,通过多种多样的对话、交流,充分吸取来自实验区的经验、智慧和理论。这些经验、智慧和理论,不仅拓展了教材建设者的思想空间,而且也是教材建设者思想的不竭之源。   人才库:“顶天立地”   “必须逐渐拥有自己专属的为本学科终身追求的专业队伍,并以专属队伍为中心,集合一大批课程研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优秀教师和教研员、教材编辑出版专家,有效扩展和延伸教材建设人力资源的边际。同时,作为一支开放的队伍,不断吸取新生力量,不断发展的壮大教材建设队伍。”怎么样才能建设一个合格的教材“基地”?有关出版单位首先强调的就是人才队伍立体化建设和组织。   具体来讲,就是教材建设队伍要“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时具备纵、横两个方向的延展性,尤其是横向上,人才构成要“顶天立地”:“顶天”是指人才库里一定要有最尖端、最核心的人才,比如课程专家、教材编写专家、教材出版专家;“立地”是指编写队伍里必须坚持有一线教师,有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年轻教师;连接“天”与“地”的“中间层”是教研队伍,他们承上启下,既有理论的思索,又能注意到实践的层面。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编写组中,既有五六位博士生导师、十几位大学教授,又有数十位中学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还有“中间层”——十几位经验丰富、学养深厚的教研员。   这样的人才架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教材不仅在课标制定者和审定者、课程专家那里得到了“微笑”,也在具体使用教材的一线教师那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似乎也是一种民主的智慧,在教材编写中,一线实践者的声音也被“刻”在了其中,因而它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一流专家的统领,铸造了教材高远的品格。苏少版中小学《音乐》《美术》,在艺术与自我、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社会三个维度上,为学生构筑了艺术化生存、审美化生存、趣味化生存的成长平台。苏教版《初中生物》,建立了“人和生物圈和谐发展”这一贯通整个教材的先进主题。苏科版《初中物理》的国家审查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赞赏的话:“大部分内容均由学生探究得出。”苏教版《小学数学》有专家赞誉:“将课改新理念与第一线教学实际相结合,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教材编写队伍的组织上,新课标教材出版单位还应把目光投向了海外。江苏科技出版社邀请了世界著名数学教育家俄罗斯沙雷金教授担当教材的首席顾问。沙雷金教授四次来到该社,与编写组专家一同研究和建立《初中数学》编写的“生活数学”与“思维数学”的思路。译林出版社利用多年来在外国文学作品出版方面的知名品牌和在国际上的广泛影响,成功地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进行合作,组织起以英国教育专家为主导,以香港、台湾等地区英语教学专家为核心,以国内著名教研人员为主体的编写队伍,汲取国际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维,顺利完成了《牛津小学英语》、《牛津初中英语》、《牛津高中英语》的编写工作。该教材突破了国内英语教材长期存在的重视字词教学,缺乏语意语境训练,干巴巴的语言现象、语言材料排列的通病,将文化信息与语言信息有机交融,呈现为饱满、滋润的生态化语言教学特点。所以在教育部的立项与审查中,均得到专家的大力赞扬,首批一次性通过。   新课标教材出版单位也要非常注重自己内部人才的培养。整个教材的参与队伍是一个复合的人才团体,里面需要各个专业的人,也应该有复合层次的人才。他们对编辑核心能力的定位是,既懂编辑出版又懂学科课程和教材,既善于组织协调工作又能亲自担当培训任务。基于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考虑,江苏出版集团正酝酿第一责任编辑制度等新的举措,力图通过复合型的人才和复合型的组织,将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以及辅助读物的编写、出版、发行整合在一起。   做研究者:走出去的是思想   做教材必须获得一个专业的支持。新课标教材出版单位开发教材,给自己的第二个定位应该是课程教学和教材的研究者。教材的各个编写组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课程教学和教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苏教版《初中语文》主编洪宗礼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自从编上了教材,也就像被判了刑”。洪宗礼先生的压力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来自课程教学和教材研究工作的压力。“编写教材并不是编完了就算,之前之后都有很多工作,这些工作做不好,你的教材就编不好”。而这些工作中,对于课程,对于教学,对于教材的研究至关重要。这些都是方向性的东西。   例如,洪宗礼先生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后期,开始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联合海内外16所院校的75位专家,对中外有代表性的21个国家和地区(含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母语教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纵横比较研究,就为中国人打开了能观摩到世界主要国家母语教材建设的千姿百态的窗户。课题研究涉及中外母语教材的性质、地位、作用、理念、价值、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编排体系、编写体例、练习设计、印刷装帧、评估检测、编审选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领域。通过全面而系统的比较研究,总结了汉语言教材与国外语言教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评析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对我国母语教材的理论建设和编写实践都是十分宝贵的。他们提供的一万余字的研究报告还被教育部收入了《课程指南》。   每一种教材都应有一套完备的研发支撑体系。除了那种宏观的向“上”的研究,他们一样重视向“下”的对话和研究。记者采访时,《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2003年3月12号创办的凤凰语文网,刚刚举行了点击人数过10万的庆祝酒会。在酒会上,来自湖南、山东、广西等全国各地的热心网友进行了“火爆”交流。这些网友们都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烈拥护者和自发的研究者,有很大一部分也是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地区的普通教师,网络作为他们最直接和没有隔膜的载体,成功地使他们参与到了新课标教材的研究和对话机制中。据记者了解,网站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媒体形式已经被凤凰教材各编写组广泛应用。而这种连接媒体除了网站,他们还有杂志等。另外,他们还搞了课题申报制度,为实验区教师关于教材课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这些分到一线的课题也有效地承担了这种对话和研究的任务。   《小学语文》主编朱家珑在总结凤凰教材为什么在同类教材中名列前茅,发展势头强劲时说:“凤凰教材能够走出去,关键就是因为它的思想能够走出去。”支撑教材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这套教材所包含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获得靠的就是对于课程、对于教学、对于整个教育的理论把握和现实把握。这种把握不仅要有向“上”的探索,也要有向“下”的探索,两种力量通过合理的制度化的研究体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会在市场上产生所向披靡的效果。   五星级服务:提供课改的“场”   现在,为实验区教师培训已经成了大部分教材出版社的共识,但就这种培训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鲜有比得上凤凰教材的。仅就江苏教育出版社来说,他们成立了“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和教材联络部,并以此为依托,建立教材培训专家库,组织了60多位由国家课程标准组专家、教材编者、一线特级教师、教研员参与的专业培训队伍,奔赴全国新教材实验点,进行面对面的指导。2003年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300多场,直接培训实验区教师近5万人。   朱家珑主编在总结培训工作的必要性时说,培训会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课改的“场”。这个“场”也可以说是一种课改的气氛,一种课改的交流。在会上,大家都在谈课改,专家和一线教师有了沟通和交流,骨干教师们之间也有了交流。教师们一下子就有了课改的“感觉”。   为了这种“场”的深入,凤凰版教材不仅做足省级培训的工作,区县级的培训也在同类出版社中史无前例地大规模做了起来。比如在河南,他们以县区为单位,对16个实验区的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岗前培训,历时40天;在内蒙古赤峰,小数和小语编写组的同志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分别三去赤峰,不仅对从事实验的老师,而且与其他部分小数、小语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切磋和交流。培训人员不畏艰辛,深入到边远的新疆石河子、黑龙江同江、四川西昌、宁夏石嘴山等地区。仅小学语文教材的培训工作,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验区,共做辅导讲座100多场,观摩、研究课80多节,直接接受培训两万多人。   这种“场”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面对面的培训会、学术报告会、教材研讨会,等等,对教师和教研员们来说,也是提升课改理念的好机会。2002年,他们举办的“国际小学科学课程及教学策略高级培训班”,邀请著名科学教育专家、曾获美国“总统科学金奖”、“杰出科学奖”等殊荣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教授以及美国华盛顿范库弗峰州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拉罗女士作了专题报告,来自国家实验区的教研员、优秀教师共计50余人接受了培训。同年10月,他们又在北京海淀区组织召开了“课程与教材教法改革研讨会”,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133个实验区的300名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会聚一堂,和语文教材的课标组专家、教材主编们共同研究新教材、新教法。   译林出版社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2003年秋季,《牛津初中英语》教材顺利进入安徽铜陵、安庆、马鞍山等市。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铜陵日报》用“经历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大震荡’”来描述教材使用初期的状况。对此,译林社高度重视,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的联系,召开培训会、研讨会,走访学校,帮助广大师生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当地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普遍好评。2003年年底,铜陵、安庆两市教研室分别向上级部门专门作了《情况汇报》,对译林出版社在教材推广工作中的细致周到服务表示了赞扬和感谢,认为:“译林出版社在培训咨询、教研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该社服务意识强,有问必答,指点及时。教师普遍认为使用这套教材,有了更多学习提高的机会。”   新课标教材这种支持课改、延续和创造课改的“场”的努力还应包括研发多媒体教学软件,摄制配套的教师培训光盘、编印内部材料,讲解新课程新教材,传播新观念新思想,免费发放到学校;建立教育服务网等,利用高效、快捷、互动的网络资源,及时将课程教材的信息传递到实验区,并接收实验区的反馈。   新教材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教材的使用者们提供一个课改的“场”,是完成课改的一种努力,其实也是完成教材的一种努力。因为教材应该是一种连续性的概念,只有在课改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材理念的价值,教材才算是获得了成功,并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新课标教材鼎力提供的课改的“场”,无疑也是提供给自己的机会。   “新课标教材”在一些出版社的眼里似乎是一块人人可食的肥肉,这种观念显然存在误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出版教材的艰巨性,对已经逐渐形成良性链条的教材建设缺乏完整认识。从人才的储备,到相关领域的研究,再到实践中的后继培训和服务,没有周到细致的规划,没有清醒独到的认识,没有投身课改的热情,一个出版社的新课标教材是很难长久发展下去的。凤凰课标教材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新课标教材作为一个“立体工程”,开发者必须有立体的审视!   《中国教育报》      


【新课标教材:冰山下的工程】相关文章:

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08-17

新课标教材第一单元:测量08-16

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08-16

数学教案-新课标教材第一单元:测量08-16

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培训工作总结08-21

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08-17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心得范文(精选7篇)08-20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心得范文(精选5篇)08-21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