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教育管理 - 人际信息沟通与课堂教学

教育管理 - 人际信息沟通与课堂教学

时间:2022-08-17 10:59:03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管理 - 人际信息沟通与课堂教学

  人际交往是人类生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人总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度过自己的生命历程。人们通过交往,自己影响他人,反过来,又接受着他人应答性的影响。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际上又都是一种信息的相互沟通过程,通过人际间信息的互换,人们交流着彼此的观点和思想,懂得怎样达到相互了解和喜爱,学习并丰富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人际关系的联络网,它的健康和稳定的维持,顺利而和谐的发展,是靠合理而有效的信息沟通来实现的,反过来,又构成社会信息有效沟通的基础及背景

  课堂教学既是一种多因素的复杂的教育心理过程系统,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系统,它是由教师及其“教”的行为,学生及其“学”的行为以及教学中的各种社会信息(包括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所构成的复杂的人际信息沟通系统。在这一活动系统中,我们既不能孤立地考察教师及其“教”的行为,更不能孤立地分析学生及其“学”的行为,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二者和谐的人际互动。

一、课堂人际信息沟通的结构及其特征

  人际信息沟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多层次系统网,其中,信息的传递者、信息的接受者和需要沟通的信息是这一系统网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信息是容纳在某种形式,即所谓的媒介之中,媒介是对所传递或反馈信息的最适当最有效的一种文字、符号或行为的刺激物。要使信息从传递者传向接受者必须经过一个渠道,即传递渠道或反馈渠道,正常而有效的人际信息沟通既依赖传递渠道的畅通,同时也有赖于反馈渠道对整个活动系统的调整。

  教学作为一种人际信息沟通系统,教师是信息发出的主要一方面,学生则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者的一方。正因为这样,传统上人们倾向把教师确认为“传道、授业”的“传递者”的角色,而把学生确认为“接纳、获得”的“接受者”的角色。但是,由于在整体的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子系统,因而教师和学生并非单纯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应该说双方都既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都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受动的一面,构成动态的双向交流的整体系统。教师的信息处理系统重在实现着对整个教学系统的“组织”、“导向”、“监控”等,体现着在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信息处理系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重在实现对各种社会信息能动、积极的“内化”任务,体现着在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的“主体地位”。以知识为主的理性内容和以教师及学生的人格、情感、价值观等为主构成的非理性内容是沟通的信息。教学系统中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情景构成信息的传递媒介,教学中各种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社会信息正是在这一系统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为媒介实现沟通的。另外,教学人际沟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时常处于各种情景因素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之下。

  1、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的双向性

  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不是简单的单向沟通,而是教师和学生间双向的循环沟通。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既是信息的发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教师把选择的知识信息进行编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作为媒介,传导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把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各种行为表现,又作为一种反馈信息传向教师,教师根据所接收到的学生的反馈信息,一方面进一步组织调整后继的沟通活动,另一方面,在这基础上形成了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这些又作为教师的反馈信息,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介传给学生,学生再根据教师对他的评价和期望自觉和不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活动。由此可见,在教学系统中,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没有这种双向的往返流动,也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学系统产生。

  2、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的情感性

  在教学人际信息沟通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人际互动的两个主要方面,不仅表现出他们各自的认知活动,而且双方以其特有的复杂的情感活动参与教学人际互动,形成了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场”。这一“情感场”构成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认知活动的背景,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因此,教学中既有以知识为主的理性内容的信息沟通,同时也伴随着以教师和学生人格、价值观、情感等为主要内容的非理性信息,二者相伴而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整体。教学的情感性因素由人际信息沟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3、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中教师的主导性

  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信息加工系统,但在统一的教学整体系统中,由于各自认知特点的不同以及所处的位置不同,教师以其“组织”、“引导”和“监控”的功能体现出他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总方向,通过对内容、方法和步骤的组织,从总体上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
  首先,教师闻道在先,是知识信息的占有者,沟通的主要信息,大部分都要先经过教师的编码处理,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才有可能被学生所接纳。因此,教师对教材编码处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受的效果。
  其次,教师选择和安排着信息的沟通媒介(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及信息的沟通渠道(师生人际互动方式),并且通过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着整个系统的运转,使之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再次,教师的人格、价值观、情感、思维方式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与期望作为一种动态信息,也影响着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效果。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教师在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中的主导作用。

  4、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中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中,虽然学生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者,但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传递给学生时,信息能否被有效地接受,往往取决于学生当时的自主活动状态。
  第一,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水平和认识需要,教师在对知识信息选择和编码的处理上,必须适应学生当时的认识水平,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如果教师所选择和编码的信息在复杂性和量上高于或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就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就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难以被学生所接受。
  其次,在教学中,学生无论对信息的输入,还是对信息的编码,都带有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性,对于教师所传授的信息,他们不可能完全地接受和理解,也就是说,教师所传授的信息不等于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学生总是要对所接受到的信息重新进行分析加工,从而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三,从学生认知加工过程本身来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学信息,只有在学生主动的自主活动基础上,才能真正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系统。
  第四、在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学生总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态度,而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效果。

二、教学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种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人际信息沟通,乃是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课堂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善于和有效地组织、控制和协调教学系统中的人际信息沟通。

  1、课堂教学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气氛为背景

  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的情感性决定了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积极的情感活动为认知活动背景。课堂教学中,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要充分重视教学的民主性和个性化原则,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形成师生合作的人际互动情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效的师生人际互动,有赖于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他的人格、价值观和情感表现及行为方式会直接成为影响学生对教师态度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着学生对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一般说来,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沟通效果的影响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如果学生对教师持肯定态度,那么,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信息也容易产生肯定的态度,沟通渠道畅通;反之,则容易产生否定的态度,信息沟通出现障碍。
  其二、对于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学生能给予肯定的话,那么,学生也将对教师形成肯定的倾向,沟通渠道也会畅通;反之,则容易形成否定的倾向,亦会出现双方沟通的障碍。
  可见,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学生和信息三者之间能否协调一致。在信息沟通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接受教师所传导的信息,作为信息传递者的教师,必须首先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一方面,他对学生的态度,评价以及对学生的期望都必须是公正的;另一方面,他的情感、价值观等都必须是积极的。只有这样,人际信息沟通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2、正视人际信息沟通中师生间信息加工的差异,根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点组织教学

  教学中教师常犯的一种错误是,一旦选定了自认为合适的教学策略,就认为所传授的信息都必定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当教学中出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时,教师往往倾向于从学生身上寻找原因,而忽视对自身“教”的行为的反思和调整,这样,极易形成“单相思”式的灌输。事实上,师生双方在文化程度、经验范围、认知方式以及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同一信息作出完全相同的理解。认识过程研究揭示,既使教师的课讲得很好,许多学生,包括学习天分很高的学生,实际理解的东西也比我们认为他们能够理解的东西要少。

  教学中,除了作为信息沟通双方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别以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教师树立学生是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在选择和编码知识信息时,采用信息媒介和沟通渠道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学”的主体性行为特征,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风格,如感知特点、记忆特点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需要、动机等差异,有针对性的工作,否则,信息沟通只能是“传而不通”。

  3、活跃学生的内向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

  当前关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接受。但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少人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主体地位就是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他们追求到的往往是表面上的课堂气氛。比如,学生听课认真,作业做得好,被点到的同学发言正确等等。事实上,由于没有从本质上把握“学为主体”的内在含义,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教师中心论的阴影。

  在人际信息沟通中,传必求通,而通的关键因素在于接受者能否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内部加工。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学生在信息沟通中是否表现的积极主动和学生内向交流的活跃程度有密切关系,因为在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停顿地处于人系互动中,他们需要而且必须进行内向交流,需要对所接收的信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内部加工和整合。在此,内向交流可以理解为,学生不仅仅表现出对信息的接受,更重要的,他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头脑内部独立的思维活动,主动去获取新信息的过程。没有学的内向交流,就不会有对信息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不可能产生主动积极的探索外界信息的愿望。这样,促进学生的内向交流,就成为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

教育管理 - 人际信息沟通与课堂教学

[1] [2] 下一页


须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节奏,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思考回旋的余地,避免在“点将”式提问掩盖下的满堂灌教学。其次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习惯和能力。

  4、选择多种人际互动方式,疏通各种渠道,建立信息沟通网络

  教学人际信息沟通是一个双向的循环系统网络,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必须疏通系统中的各个渠道,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网络,以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

上一页  [1] [2] 


【教育管理 - 人际信息沟通与课堂教学】相关文章:

论企业管理中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08-18

人际社交礼仪04-22

人际关系的句子02-18

人际关系作文04-11

人际关系的作文08-16

人际交往心理06-12

人际关系作文08-18

浅谈课堂教学艺术之——愉快教育08-23

让课堂从教学走向教育课堂教学08-24

用生本教育理念建构课堂教学新形态教育论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