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时间:2022-11-07 07:42:03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在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制定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后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同时又是进行行动前对自身行为所做的系统审视和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这些计划并不见得像专业研究者制定的计划那样,内容详尽,面面俱到,可能体现为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可能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某些设想和打算;也不像专业研究者制定的计划那样,一成不变,亦步亦趋,可能随活动场景而动,依研究状态而移,体现出较强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研究活动的计划主要表现为自己对活动的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它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同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将持续不断的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例如,一位试图建立基于校园网信息平台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就对自己随后的教学进行了如下构想。

  实例1在了解了学生们的兴趣指向、征求了学生们的意见之后,我选择了徐志摩这位颇有争议、内蕴丰富的诗人的佧品做研究性阅读,教学具体构思如下:

  (1)筛选、整理学生的思考、困惑。整合而成三个讨论题。问题来源于学生,真正变“要我解决问题”为“我要解决问题”。

  (2)实施合作学习。为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课前让学生自由编组,指导他们注意优势互补,这样小组中有人善于概括、有人善于发现、有人善于组织----分工协作;共同探讨。

  (3)为增加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提高参与热情,明确学习任务,提出阅读要求,力争人人有事做:第一,各小组自主确立重点关注话题;第二,组长统一协调、成员分工协作,组长负责收集精彩帖子;第三,围绕重点关注话题,上网查阅、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第四,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4)采用单机大屏幕加网络的模式,加设“广播教学系统”,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扩大学生阅读、交流空间的同时,提高课堂的可控性。

  (5)为保证教学的优质高效,增强短时间内阅读的有效性,认真研究课程内容、学情,对大量信息进行研究、过滤、整合。在电子课本中提供翔实的引导性的资料。这些资料共分三

  类:第一类,友情链接“相关网站”;第二类,参考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等基本资料,有关诗人人生信仰、作品风格的评价文章精选,文学史上相关的提供广阔评论视野的文章;第三类,“好帖选萃”,并对同学们有争议的、有个性的看法适当加以点评,以求“抛砖引玉”。

  这样,一个设想中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我自己力求退到计算机的后面,让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登场,实施“合作----探究----发现----体悟”的精神旅行。

  这些计划的制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行动计划与研究计划的高度统一。它并不是在行动之外另起炉灶制定一份研究计划,而是在行动之中融人研究,通过研究提高行动的自觉水平。

  按照研究计划采取行动,至少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是,合理的行动,不是预先设定的或不容变更的。行动总是和行动的情境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是在不断调整的。教师在对行动所作出的不断反思与积累当中,免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从而影响原有计划的达成。在这些情况下,研究中计划有调整,行为有变动,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行动的这种情境性特征,可以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德性”概念来类比,即合理的行动是这样一种行动: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做恰当的事。要想达到这样一种合理性,教师首先需要对当下的教育情境作出理智的判断,对行动适当地进行调整。

  实例2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是现代作家钱钟书写的一篇读后感----《读(伊索寓言)》。文中钱钟书先生的见解非常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常常是话里有话。故在教学设计时,我打算从易处入手,先印发给学生课文涉及的九则寓言,然后,在课堂讨论作者揭示寓言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体会文章的风格。但在教学进程中,随着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我的教学行为产生了不小的变化。下面引述的是课堂中的一些场景。

  师:我们已经阅读了课文涉及的九则寓言,也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先研讨钱钟书先生是怎样阐述纠正这九则寓言的见解的。你可以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左右前后讨论一下。

  生1:我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钱钟书先生引申说有些人会利用别人的不幸或成果来抬高自己。

  生2:我选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钱钟书先生对故事加以引申,说故事斥责那些无自知之明,既听不得批评,也不能知错就改的人。若你对他批评,他反而胡闹,甚至反咬一口。

  生3:我以为狗本不懂得水里的是自己的影子。如果知道是自己的影子,它就不会跟自己的影子抢肉。我认为故事适用于那些南郭先生们。他们不懂装懂,结果大闹笑话。

  (许多学生抬头望着老师。那位同学的发言抛开了钱钟书先生的见解,可又说得不无道理,出于鼓励,也给予肯定。)

  生4:我选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到藤上熟透了的葡萄,心里想着葡萄一定很甜,而且也很想吃,但够不着,只得说葡萄是酸的。我想从心理学上说,狐狸是一个懂得自我安慰者。如果凭自己的能力办不到却又非办到不可,那只能往绝路上走。我以为人有时就需要一点阿Q精神。

  (偏离了本课主题,却是从不同侧面对寓言进行解读,分析在理。)

  生5:我选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钱钟书先生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我说钱钟书先生错了。有钱人一毛不拔的行为法律上是许可的,因为财产是他私有的,拔不拔毛是他的自由。

  (气氛越来越热烈,来不及评价,就又有同学发言了。)

  生6:但他太吝啬了,不合道义。

  生7:我也说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不懂得母鸡一天只能下一个蛋,违反了客观规律去做事情,受到惩罚(用词不当,应是“挫折”)是必然的。所以故事告诉我们要按规律办事。

  生8:从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中我联想到了社会上某些当官的,他们像母鸡一样吃百姓的、拿百姓的,可是越来越贪,却忘了自己的本职,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故事告诫人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行,不要贪心。

  (气氛十分热烈,一浪高过一浪。)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寓言故事,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甚至与钱钟书先生针锋相对。泰戈尔曾说过:“一百年以后读着我的诗篇的人是谁呢?”意思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理解,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异口同声地附和。)知道为什么吗?(企图拉回上课的主题。)

  生9:因为寓言蕴涵的寓意非常丰富,每个人又有自己不同的生活阅历以及不同的立场观点。

  生10:伊索曾是一个奴隶,由于他的处境,使他的寓言故事更隐晦更含蓄。

  生11:据有人考证,伊索寓言后面附加的“教训”都是编撰者的思想倾向。所以有些不适合现代社会了。我们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体悟。其实我们也可以编写寓言。(学生一哄而起:“编一则。”该同学脸红了,略作思考。教师示意学生安静。)

  编就编,我说猫和老鼠的故事。

  (现把故事整理如下)

  猫和老鼠

  一个冬天的下午,猫躺在暖烘烘的太阳底下,靠着主人家的墙根半闭着眼打盹。忽然一只老鼠“哧溜”一下从猫脚边溜过。猫被惊醒了,睁开眼就破口大骂:“你夜里作祟还不够吗?白天还要来骚扰。看我怎么收拾你。”说着就猛扑过去。见此情景老鼠灵机一动,钻进了墙根的石缝里,转而探出头来对猫说:“猫大哥,别那么凶。你也不想想,如果没有了我们,你就没事可做了,主人就会把你赶出家门。到那时,你就失业啦!”话音刚落,就不见了老鼠的踪影,留下猫在那里发愣。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不安心本职工作,总是埋怨他人的人。

  (师生一起鼓掌,离下课只有两分钟了。)

  师:这节课我们虽然未能紧扣课文语言进行揣摩、研讨,但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创造性地阅读了伊索寓言。对寓言的理解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刚才那位同学当堂创作了一则寓言,而且是一则寓有深意的寓言。其实,我们跟大作家相差不远,只不过他已成了“家”。今天的作业是写一则寓言故事,字数不限。下课。(浙江奉化武岭中学孙美菊老师撰写)

  教师教育研究活动中的行动是开放的,常常需要利用行动中随机出现的各种资源,对行动过程作出调整。上面的实例展示的就是一位教师在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教学设计及行为发生变化的场景。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行动过程中有时变化比不变可能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按照研究计划有策略地采取了行动之后,如何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是教育研究过程的重要步骤。这一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就是对教师及其行动的实际状态(包括背景、过程、结果、特征等)的全面观察。

  在研究实践中,究竟采取哪种类型的观察,必须视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具体的教育情境而定。但是,由于研究活动赋予教师以“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双重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研究活动的“旁观者”或“局外人”。在研究中,可以有教师的自我观察,可以借助其它仪器,或通过其他研究者、同事或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获得关于自身行动状态的真实信息。

  自我观察指的是教师自己对自身行动过程和结果的反观,通常表现为教师在行动结束之后,对自身所展开的行动过程的回忆与描述。这类观察或多或少带有反思的性质。自我观察的另一种方式是,教师通过摄像等技术,记录下自身行动的全过程以及相关的情境。摄像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完成,也可以在其他同事或合作者的帮助下完成。使用这项技术进行观察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在结束之后,多次观察自身行动的过程或结果,从而获取更为详尽的、准确的信息。但是,摄像的适用范围比较有限,一般来说,大都适用于短时距的行动或在固定的空间展开的行动,如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如果行动涉及的范围较广、时间跨度较长,如教师为转化“后进生”或“问题学生”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难以满足有效观察的要求。

  如果研究活动是由多个教师或教师与研究者进行的合作研究,对行动的观察还可以是其他合作者对某行动者及其行动的观察。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观察立场、视角和方法,对同一行动会作出不同的描述,这些不同的描述可能是相互补充的,同时也有助于矫正行动者自我观察的偏颇或失实的部分。因此,在研究中,允许其他合作者介入或参与其中,并对行动进行记录和判断,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反思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作出的,它既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行动研究循环的开始。反思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教师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这种反思大体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系统描述,即勾勒出从确定问题到制定计划、从采取行

  动到实施观察的整体图景;二是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进而确定原有的研究问题、研究计划和下一步的计划是否需要作出修正,需要作出哪些修正。

  实例32002年10月24日,嘉定区区级重点课题“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培训研究”课题组一行十余人来到我所在的南苑中学,开始了每月一次的集体研讨活动。其间我执教了初二年级议论文《“挑战者号”追思》(上海市S版)。

  课后,大家开始自由评课,畅言己见。从不同思想的交锋中,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持肯定意见的一方认为这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师生互动有较充分的体现,既有阅读方法的点拨,又有阅读材料的语言积累;既有文章内部结构的创新发现,又有向课外的延伸探索。学生有所“得”,教师有所“获”。虽然因容量大而使时间稍显紧张,但基本无碍。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教学设计虽然很有特点,但似过于复杂,其实可以化繁为简,在开头事例引入时,教师受到了课本的局限,只围绕“探索的重要性”这一话题设疑,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发散,“一体两翼”的结构也没有用彩笔描绘加以突出,由于引入部分花了将近十多分钟,使得后面的精彩处高潮起来时,时间已经要到了,令人感到非常遗憾。

  我自己也感到有一系列困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互动阅读中,对学生的充分读书这个度究竟该如何去把握?

  (2)互动阅读中,怎样既尊重每一个举手的学生的发言权,又不影响教学进程?

  (3)互动阅读中,除“问题教学”之外,教师究竟还要做些什么?

  同时,我也对这堂课作了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其一,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如果没有学生的读书,或者没有充分的读书,那么无论老师讲得多么精妙绝伦,对学生而言也不会有太多的收获,更谈不上师生互动。反观当今初中学生,其心智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之际,其认识的片面浅表性使得他们还不善于深入文本去发现,去理解。所以,如果不让他们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矢的。但对学生充分读书的度的把握,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个度应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阅读时间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其次是读通读懂,能够挖掘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书中读进去又读出来。第三是读书读到让学生在愤悱中求突破,难以“破茧化蝶”,特别期待老师的指引。

  其二,问题对于师生互动阅读而言是强有力的支撑,换言之,问题不可或缺。然而,教师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化为问题时,难免会忽视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这一心理欲求,有可能降低师生阅读互动的真实效果。其实,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绝不能互相替代。只有当问题成为师生共同的发现和探索的内心契合时。问题的真正价值才会凸现。

  “问题教学”而外,教师可做的事还有:

  ①拟定看得见摸得着的互动学习目标。尤其是课外的美文,无现成的照搬。

  ②示范自己创造性的阅读体验。只问学生,不诘老师,算什么互动?

  ③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支持,是推动互动阅读螺旋上升的力量。

  互动阅读中,教师不能永远报以谦虚的微笑及廉价的表扬。教师要以新的视角去审视材料,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学生,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

  反思,既是行动研究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过程的开始。正是在这种从反思到问题、到计划制定、到采取行动、到观察、再到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在提升着,实践质量在提高着。

【从计划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相关文章:

工会基本职能研究08-05

工会基本职能研究08-05

《草帽计》教学反思08-22

求职规划到市场找答案08-06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08-05

对TRIPS要求的民事程序及救济的研究08-05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03-12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01-11

大学生入党的基本程序是什么?08-06

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