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建设学校“理解文化”,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
从上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由后工业时代逐渐进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期,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人性与科学理性的交融,同样使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平乐,上海远郊一所普通的中学。三年前,不甘教育寂寞的平乐人,在华东师大教授熊川武博士的悉心指导下,从教育的内容到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的行为方式,从隐性课程到显形课程,大胆进行教育的改革,让教育从文本回归到人本,从理性走到教育的理性与人性的融合,让教育走向理解的教育,更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平乐的理解教育。三年过去了,平乐迅速由一所薄弱学校走向上海市先进学校行列,被上海市教委有关领导认为是“为上海加强初中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我们透过成功表象看本质时,我们发现,决定平乐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三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平乐人的精神与平乐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谓之为“理解文化”。
学校“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其实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功能在于“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学校文化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源泉,是教师受教育与教育学生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学校文化土壤的改造。所以,具有学校个性特征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在我们的理解教育中,“理解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实现人的生命意义。”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根据我们的理解,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哲学解释学,我们将理解教育定义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交流、活动,让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得到合理发挥,从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认知对象,使教育主体的生命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教育彻底抛弃了“教师中心说”,教师也从教育的精神和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但其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仅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与精神世界的影响,还必须要与其面对的学生的主体性保持理解、通融,最后消除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自我误解及相应误解,达成共识。理解教育将学生从“被知识灌输的对象”中解救出来,学生成了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主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指导性主体的作用,更注重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文化具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就谓之平乐的“理解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不仅仅对未来平乐人起教育与导向作用,为未来平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这种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教育了在校的所有平乐人。另外,由于我们的“理解文化”是在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的理解教育思想指导下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故而同样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
学校“理解文化”的建设
将理解内化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年来,平乐努力建设具有“理解”理念的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理解环境文化、理解精神文化和理解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学校“理解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和实质。让“理解教育”思想内化为平乐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平乐人的教育行为方式,并在实际与研究中沉淀为学校的“理解文化”。这是平乐发展的过程,也是平乐发展的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实行学习化管理,并主要通过如下一些策略来实现:
组织学习型组织。对我们平乐这样一所从未进行过具有前瞻性课题研究的学校来说,教师观念落后,师生关系紧张,师生误解与自我误解严重,要真正实施“理解教育”谈何容易?为此我们以课题的组织、学习、实施、研究为手段和目的,着手组织学习型组织。学校成立了学校龙头课题“理解教育”研究(市级),教师们在初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在总课题下成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全程、全面参与课题的学习、实践和研究。
致知是形成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我们不仅学习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论,请熊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每周或每两周一次来校讲学或指导。课题中心组成员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编辑了《理解教育读本》一书,将熊教授的一些“艰涩”的理论结合平乐的实际诠释出来,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我们除了请熊教授担任总课题的指导外,又请了5位博士分别担任我们子课题的顾问。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周都邀请他们来指导课题的研究实施。这些工作大大缩短了教师对理解教育的理解时间,我们开始走向理解。
力行(实践与体验)是先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理解教育行为方式的最佳途径。明代王守仁提出:“致知在实事上”。结合实践,我们认为,通过学习共同建立我们共有的愿景,最好的途径是实践(体验):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揣摩新教育理念内含的先进思想;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尝试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到成功。反过来,实践的进行又促使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新信息,形成了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平乐是理解教育的发源地,理解教育就是在我们平乐教师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中走向成功的。
格物(反思、研究、创新)是沉淀为学校“理解文化”的充要条件。朱熹认为:“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我认为,做学问,“格物”“致知”“力行”不可偏。为了推行学校教育改革,我们在“理解教育”研究总课题下设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要参与。三年的研究、学习和实践,教师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目前为止,教师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开发了二十多种具体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理解教育策略;形成了两百多篇理解教育研究论文,编辑了三本理解教育文集,有几十篇已发表在各级刊物上;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解教育个案等。三年的学习化管理使广大教师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观,懂得了理解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体谅、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欣赏所有的学生,诚心诚意地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感化他们,让每一名学生在平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最终形成了学校“理解文化”----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建设具有“理解教育”特征的学校环境文化
“理解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柱。学校“理解环境文化”作为一门隐性的课程,每天、每分、每秒都教育着周围的人。我们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阅报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校史展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图书角、外语角、知识长廊;分班级建设小绿地、小花池、小植物园等,使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表达着师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理解。
建设学校理解道德场,让理解伴随师生成长
所谓理解道德场就是由师生、家长、社会共同营造的理解型德育场。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始终弥漫在校园内外,影响着师生的成长历程。如学校建有“心海”信箱,让遭受误解的学生有说话的地方;学校建有理解室,接受学生的宣泄、倾听学生的苦衷、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如组织学生利用班会课、集会等阵地对理解教育进行辩论:在实践中体验理解。
从平乐的发展与三年的理解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经过师生的实践与研究成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而发展为他们日常的教育行为方式的过程中,这种理念与行为方式会逐渐沉淀为学校的文化与一种精神,学校与这所学校的人也就真正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学校“理解文化”,加快学校内涵发展】相关文章:
加快城乡建设发展交流材料04-06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08-12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8-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学校和谐发展05-23
学校文化建设标语大全08-18
农村小学如何加强学校内涵建设08-18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3篇)08-17
教育管理 - 抓师德建设 促学校发展08-17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08-17
学校班级文化建设诊断报告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