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
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这个目标,管理的创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寻求一条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新思路,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而又亟需解决的新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科学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必须进行一场“管理革命”,非理性主义于是应运而生。可以说,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值得我们研究。
“非理性”,乃“理性”之非,是指主观精神世界中与理性相对的范畴,是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要包括意志、本能、直觉、无意识的力量。人际间的磨擦、碰撞、调节、竞争、合作,很多也属于非理性问题。
非理性主义理论认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当重视对情感、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
纵观当前学校管理的实际,我们就会发现,现在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教师的水平也未能因课题、论文等定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少的学校管理者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只相信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进而人为地漠视非理性及其非理性教育,因而学校管理的效能也大打折扣。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除了理性、科学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在发挥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理性的管理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管理囿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非理性及其教育、管理,因而在管理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当前以至未来的学校管理中,非理性管理将成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新的生长点。学校非理性管理应体现出以下的发展特征:
第一,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辨证统一,这是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在非理性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也决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教师也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其成为学校的“主人”,而不是“打工仔”。
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以师为本”就是要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二,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非理性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中,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的服从,难于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在现代管理中,关心、爱护员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学校领导者要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有所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为他人尊重有机融合。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的环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从而成为知音。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必事必躬亲,重要的是给学校的教师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环境。这样一来,学校中的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第三,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管理理论领域,一直令管理学家们困惑的问题是,相同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在不同的组织中会有明显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组织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所致。
学校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没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被“物化”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其结果是必然导致人的价值的衰退和生存意义的丧失,限制、阻碍了人际的正常交往、沟通和理解,人的主体价值被忽视了,人际的亲情、友好互助的平等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很有必要和有责任改变这种“物化”现象,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寻求管理上的突破。要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进行管理,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新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学校的管理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其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建立起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在一种较低的层次徘徊。
因此,在学校的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非理性管理的最高层次。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民主意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非理性管理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是,非理性管理也有其局限性。非理性管理中注重人性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科学管理的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应该将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可以说,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的相互融合,将是21世纪学校管理科学发展的主题。
【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相关文章:
企业发展新趋向08-06
[学校管理]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08-17
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08-17
现代学校重在和谐管理08-13
现代学校的经营管理08-13
现代学校的经营管理08-17
关于现代中国秘书学研究的成就和趋向08-05
成功管理--现代学校管理新模式08-09
成功管理--现代学校管理新模式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