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职教论文>试论学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试论学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时间:2023-02-24 20:12:57 职教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学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中学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这三者是有机的统一。能力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但知识又必须转化为能力和觉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但“教”必须通过“学”而起作用。教师应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开导上,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使学生在“动”态中学,克服学生在“静”态中死记硬背,以达到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试论学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一、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学与思必须有机地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践证明,学生学得多少,学得好坏,关键在于学习过程中是否学得主动,是否多思。只有多思,才能形成多种能力。著名的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才能多思呢?实践证明,思生于疑,疑促进思,思激发学。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首要环节。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问题的来源不同,教学效果差别较大。刚走上讲台授课时,我总是先拟定思考题,然后由学生看书解答。结果由于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没有也不可能全面了解,所拟定思考题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不是因题目过易过浅,使学生感到乏味,就是因题过难过深,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习效果。我认识到,这种方法还未能从根本上跳出传统教学灌输的框子,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后来,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我又做了进一步的探索,采取了教师首先不拟定思考题,而是由学生自己看书设问。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提前拟定的思考题适当取舍,揉合一体,作出新产品,做为本课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思考、研究。这样一来,问题既全面,而又深刻,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使学生潜在的智力和能力得到挖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达到了预习的目的。总之,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时要求学生“于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

    二、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争辩,使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组织诱发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忙于点穿。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苦思苦想仍不能领会时,不开导;不到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时,不解答;要形成一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局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究竟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还是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学生意见分歧很大,争论得很激烈。我们没有过早地做出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及所学的知识,各自加以论证。经过反复的讨论,争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联系具体事例,如四边形与其它具体的四边形,水果与其它具体的水果等,较形象地说明了上述问题。使学生在争辩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通过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反映“我们自己动脑发现问题,引证事例,讨论争辩,胜过教师讲好几遍。”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组织诱导工作,既要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要围绕中心课题,抓住中心,以防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所谓“难”题与“怪”题,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对其敢想敢说精神予以支持和鼓励,对于一时不能解答的问题,可做进一步研究,千万不得压抑或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精讲中培养学生能力。

    所谓精讲,即教师在学生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点明问题的症结,拨动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对可讲可不讲的问题,教师一定不要讲;对于比较简易的问题,可启发引导学生讲解;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消化与理解;对内容繁头绪多的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层次分解,在达到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对比较抽象的题目,教师应联系具体事例进行讲解。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即使学生感到生动具体,喜闻乐见,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巧练中培养学生能力。

    加强训练,是帮助学生消化巩固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也是提高学生觉悟的过程。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精心设计练习题,习题应源于教材,又要活于高于教材。要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习题要有启发性,这是避免课本搬家,克服学生死记硬背,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第二,习题要有针对性,不搞题海战术,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对客观现实的糊涂认识,练在点子上。
第三,习题要有多样性。针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训练,提高多种解题能力。
    第四,习题要有系统性。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根据教材的体系及内在结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断开拓学生思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坚持始终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开拓学生思路做为基本的教学原则,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完成政治课教学的任务。

【试论学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相关文章: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08-17

试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08-17

试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08-04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20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08-05

试论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08-07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08-24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08-01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