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中装满对学生的爱
——记甘肃省平凉市七中教师吴叔玲一阵悦耳的电话铃声,打断了记者对吴叔玲的采访。那是从远方传来的一个甜美的女声:“祝吴老师教师节愉快!”
握着话筒,吴叔玲满脸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幸福,令一旁的记者羡慕不已。吴叔玲说:“每年的教师节,我的电话都会响个不停,学生们不管在哪个城市,都会问候我一声:‘教师节愉快’。我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吴叔玲用一颗火热的心耕耘未来,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学生做出样子,从一点一滴对他们施加影响。”
吴叔玲出生在新疆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憨厚善良、勤劳俭朴,在吴叔玲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为吴叔玲的人生之路铺垫了坚实的基础。父母节衣缩食供吴叔玲上学的艰辛求学经历,使吴叔玲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萌生了一个美好的梦:长大以后,我要做一名教师,为更多和我一样上不起学的孩子教书认字,让他们成为有知识的人。
为了实现这个梦,吴叔玲高中毕业后,不顾同学、亲友的反对,毅然报考了师范院校。1981年秋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吴叔玲如愿以偿地走上讲台,成为奎屯七中的一名教师,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从那天起,吴叔玲就下定决心:以身立教,做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奉献终身。
1987年3月,吴叔玲随丈夫工作调动,从遥远的新疆调到位于黄土高原边陲的甘肃省平凉市第七中学。工作、生活环境变了,吴叔玲的追求没有变。刚调到平凉七中时,吴叔玲全家三口人挤在一间15平方米的破屋子里,没有厨房,锅灶只能安在屋檐下,遇到下雨天,吴叔玲做饭时一手打伞,一手炒菜,生活十分艰苦、清贫。
那时,吴叔玲的孩子还小,而且体弱多病,经常住院,丈夫又刚刚从部队上复员回家,工作还没有安置。面对种种困难,吴叔玲没有一句怨言,很快就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看到班里一些孩子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经常为交不起学费、书本费而发愁,吴叔玲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几十块钱接济班上的几个贫困学生。这样一来,吴叔玲一人工作养三口人,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便时常捉襟见肘。
张世全、蔡天伟、李国华、张敏4名学生家在距城几十里的农村,到城里上学没有住处。吴叔玲在距学校不远的城郊给这4名学生租了一间房子,每月替他们付40元房租,还为他们找来铺板等生活用品,解决了这些孩子的实际困难,使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家住泾河北岸四十里铺七府村的宋丽红,上学路很远,中间还要趟过泾河,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曾产生让宋丽红辍学的念头。吴叔玲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提出让宋丽红住在自己家里。虽然吴叔玲家住房很紧张,一家三口人挤在一间只有15平方米的房子里。但当吴叔玲看到一个花季少女因为住不起校而面临辍学时,就把宋丽红当自己的女儿一样接到家里来。为了不耽误宋丽红的学习,吴叔玲总是抽出时间提前做饭,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宋丽红,全力以赴保证宋丽红的学习。天气一冷,吴叔玲马上为宋丽红垫上垫被、穿上棉衣。宋丽红上学三年,在吴叔玲家吃住三年。毕业时,这位姑娘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泣不成声地说:“吴老师不是我的亲妈,却比我的亲妈还要亲。”
吴叔玲说:“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学生做出样子,从一点一滴对他们施加影响。”吴叔玲身体力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早上常常早早来到学校为学生生火炉、打扫教室,课余总是与学生们在一起活动、促膝谈心。多年来,吴叔玲先后替30多名贫困生交过课本费、学杂费、班费,资助了上百个因贫困濒于失学的“特困生”,使他们坚定了立志成才的信念。
“在我的眼里,你们是最棒的。”
吴叔玲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摸索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对后进生,吴叔玲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严、勤、细、实的独特育人方法,被平凉市委、市政府评为“模范班主任”。
那年,吴叔玲主动要求承担了一个后进班的班主任。上任的第一天,面对后进生失望复杂的眼神,吴叔玲的心在强烈地颤抖。强烈的责任心激励着吴叔玲: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把他们带好!但后进生毕竟毛病多,学习成绩差,从何处着手?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吴叔玲确定了自己的“工作方针”: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在第一次班会上,吴叔玲鼓励后进生:“在我的眼里,你们是最棒的,你们能行,一定能行!”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吴叔玲向全体家长郑重承诺:“我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有一点希望,我也一定会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让他们个个成才。”
吴叔玲坚信一点:师生间只要有心灵的沟通,就能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吴叔玲在周记批语中这样鼓励学生:“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老师这么理解后进生,后进生自然鼓起了上进的风帆。吴叔玲认为,每一个学生,哪怕是最差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她十分尊重学生,对后进生从不另眼相看,而是随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只要他们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卜辉同学的家是一个单亲家庭,缺少母爱的家庭环境使他脾气暴躁,经常和同学发生磨擦。经过仔细观察,吴叔玲发现卜辉关心集体,乐于帮助同学,打扫卫生积极,经常为班级修桌椅、门窗。对此,吴叔玲及时进行表扬,并让他担任了生活委员。同时,吴叔玲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他,衣食住行样样替他操心。卜辉被吴叔玲的爱心深深打动,年年都有新进步,初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全省重点中学平凉一中。
2000年5月的一天,吴叔玲班里的6名学生集体逃学,坐车去了四十里铺镇准备到西安去打工。那天,吴叔玲的孩子患感冒正在医院里打吊针,吴叔玲托护士帮她照顾孩子,匆匆坐班车赶到四十里铺,四处寻找、打听,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已经坐上汽车就要去西安的6名学生。吴叔玲什么也顾不上说,走过去把6个孩子的头一一摸了一下,眼泪不听话地夺眶而出……吴叔玲用自己的钱买了车票,把6名学生领回了学校。吴叔玲用一颗火热的心,暖热了他们的心。
谈起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吴叔玲十分欣慰。她用执著的爱,先后使120多名后进生得到了转化,其中许多人升入高中,考上了大学。每当喜讯传来,她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她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高质量的教育,来自精湛的教学艺术”
吴叔玲常说,高质量的教育,来自精湛的教学艺术。为提高教育质量,吴叔玲不仅在实践中广泛涉猎,处处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而且以顽强的毅力考上兰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进修深造,实现了从“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吴叔玲调到平凉七中后,一直承担毕业班政治课教学工作。吴叔玲牢固树立“教学是中心,质量是根本”的思想,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吴叔玲在教学中建立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吴叔玲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她常常在上课以前举办5分钟的“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事先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前作好准备,并评选出“优秀记者”、“新闻发言人”。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效果非常显著。吴叔玲担任政史地组教研组长后,带头在全组搞起“苦练内功,切磋教学技艺;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活动,吴叔玲首先从政治学科入手,针对思想政治课概念抽象、知识体系博大、思想性强等特点,扎实认真地钻研教材,设置课题研究专题,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平凉市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吴叔玲探索出的“读—议—问—讲—练”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设点质疑—阅读课文—思维训练—解难答疑”四段式政治复习课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学生及教师的赞扬,并在全市推广,被称为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新教法。连续十几年,吴叔玲所带班级学生的政治课成绩一直高出全区的平均线,2001年、2002年、2003年,吴叔玲所带的初三毕业班政治课成绩在毕业会考中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一,合格率在全市遥遥领先。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吴叔玲认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大胆创新,完成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向能研究问题、开拓思维、培养个性能力多元化教学的“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是新时代一个优秀教师的必然追求。为此,吴叔玲知难而上,大胆迎接挑战,孜孜不倦地进行了探索。90年代中期,平凉市崆峒区新教改还在酝酿阶段,吴叔玲就在她担任组长的政史地教研组拉开了教改实验的序幕。她主动向学校请缨,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并利用节假日自费外出学习、观摩、网上查询,利用一切机会向专家请教,并将新型的教学模式、方法及时引进课堂,进而逐步向全校推广。在吴叔玲的带领下,全校各教研组、各学科都先后开展了课改研究活动,形成了人人创新、个个争先的浓厚学术氛围。
在第二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吴叔玲当之无愧地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赴京参加了全国师德论坛并代表全国中学教师在论坛上发言。吴叔玲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与幸福,她说:是党使我实现了当人民教师的梦,是党把我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党使我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心中装满对学生的爱】相关文章:
心中装潢阳光:让我们的心中永远装满阳光08-12
让心中充满爱 让学生感受爱08-17
《装满昆虫的衣袋》08-16
《装满昆虫的口袋》08-16
让爱点燃问题学生心中的明灯08-13
心中有爱09-05
15《装满昆虫的衣袋》08-16
让“爱”永留心中08-17
爱,因为在心中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