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

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2-08-09 06:47:27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国内外农科教结合的不同模式?
  (一)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农科教三结合的作法?
  1.美国科研、教育与推广的体系?
  美国实行的是政府领导、以州立大学农学院为主体的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的体系,同时,建立了全国农业研究、推广、教育和经济学咨询委员会,由30人组成。职责:一是向农业部长、州地学院提供农业研究、推广、教育和经济学政策及各项咨询;二是评价有关农业研究、推广、教育和经济学的政策及各项成果和效率;三是检查农业部有……
  对农民进行无偿的技术推广服务,这也是美国农业科技得以快速推广的原因之一。?
  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其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占50%;二是州政府,占25%;三是县政府占25%。地方县政府尽管在经费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在发挥科技推广作用方面举足轻重。每一个县政府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由3-5人组成。该委员会负责当地农业项目的推广和协调工作。农业需要什么技术,谁能提供技术,由委员会负责人(站长)与有关大学专家及企业取得联系,进行协调。通过委员会这一中介环节将科技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
  美国教育、科技与生产三者通过独特的科技推广网相互交融,联为一体。美国的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始终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这种具有强大桥梁功能的中介环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农业推广体系?
  (1)以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如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会组织和农户,农业发展的受益者是农会组织、农户和政府;推广主体是政府和农协,政府通过农协进行具体的推广活动。由于受农户生产规模小的制约,农业推广一般为非直接获利性的。?
  (2)以私营咨询机构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如澳大利亚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大中型私人农场,规模生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迫切,使得农业推广有利可图;推广主体是政府和私营咨询推广机构。由于性质的不同,政府推广以无偿免费服务为主,私营机构的推广则为有偿服务。?
  (3)政府推广机构为主的模式。如印度、韩国的政府单一化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多是分散的农户或农场,农业推广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建立推广网络进行技术指导,以非营利性推广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这一模式有趋于多元化的趋势。?
  (4)大学、合作社和私营机构相结合的综合推广模式。如美国、荷兰、法国等国的推广体系。这种模式的农业生产主体是各种农业供销社和规模不等的私营农场,推广主体包括政府、农业合作社和私营企业,其中政府与合作社的推广活动属非营利性的,私人企业的推广服务则是有偿的。美国公益性推广以大学推广中心为主,营利性的技术推广则以企业为主。荷兰从1993年起放开全部推广机构,政府采取补贴的方式支持推广工作。1993年3月起荷兰又将研究机构和大学推向市场,采取先放开、后收购的办法,收效很好。?
  (5)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如泰国的政府、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户和农业企业,政府和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政府通过建立完善、高效的推广体系推广农业技术,农业企业通过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3.几点启示?
  (1)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单一的政府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多元化、复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必须引导企业、农协等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
  (2)技术用户应是推广的主体。积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引导用户以多种方式参与推广是世界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发展的方向。?
  (3)政府行为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坚持谁受益、谁推广的原则,实现推广费用的合理分担。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公益性的工作由政府支持,效益明显的技术由企业去推广。?
  (二)我国农科教初步改革的作法和成效?
  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农科教结合和科教兴农战略方针的落实,把农科教结合作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紧紧围绕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农业、科技和教育改革,在全国共设了12个农科教结合示范区,通过示范区,不断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最佳途径,使农科教结合的领域不断拓宽,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初步建立“三大体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农村的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的需要越来越迫切。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多年的努力,这个体系得以建立并逐步加以完善。
  (1)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示范区促进了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其主要表现:①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实行定向招生,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为第一线培养和输送有技术的劳动者和经营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实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相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②在普教中引入职教因素。一是实行“3+1”,即初中毕业后再学1年农村实用技术;二是对落榜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实行“绿证”换“红证”的办法,让他们学习农业实用技术课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到绿色证书的标准,回农村有一技之长。为了配合农科教改革工作,各示范区都加强和完善了培训中心的建设。一些地方的农科教结合培训中心还把短期、中期、长期培训三个层次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和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强化农村人才培训,示范区的农村教育基本形成校内、校外两条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彼此衔接,协调发展的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得到完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建立健全了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专家和群众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使得技术推广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目标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到位,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是深入开展科技推广活动。各地都紧紧抓住科技推广这一关键环节,大搞技术培训活动。
  (3)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撑了示范区农科教结合的发展。一是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促进了农科教结合的发展。使农民成功走向市场,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把农业生产引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促进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形成;二是农业科技组织、服务组织走向市场。示范区创办科技市场,集农业科技、农业科技产品、农用物资交易、农业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围绕本地的龙头企业、支柱企业,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发挥科技市场在农科教结合中的促进作用,并依托他们的服务,把科技带入千家万户。?
  2.拓宽了农科教结合的领域,丰富了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1)拓宽了农科教结合的领域?
  各示范区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科教结合也由种植业、养殖业向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多种产业发展,并且进入了开发、农业项目引进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各个领域。科教兴村、科教兴山、青年星火带头人计划,特别是现代化传播媒介进入农科结合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方建立了农业教育电视台、站,并以县办、乡办、村办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2)农科教结合的形式不断丰富?
  各示范区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除了继续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和科技推广等方面实行结合外,还探索出农科教结合的新途径。?
  一是在产业化过程中实行农科教结合,生产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培养技术人员,并且与科技部门联合共同开发新技术,把技术培训、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融为一体;二是以科技能人、专业大户为依托,带动周围农户科技致富,在示范中实现结合;三是集中专家意见,在决策上实现农科教结合。一些地方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确定工作思路、重大开发项目及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方面,广泛征求专家意见,集中专家的智慧,在决策中体现农科教结合;四是在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的建设中结合。这是实现高层次农科教结合的重要途径。?
  (3)扩大了农科教结合的典型群体?
  示范区的农科教结合工作正在由点上突破向全面推进和提高阶段过渡。各示范区涌现出一批较高水平的农科教结合的典型。进而全面开展农科教结合基地建设。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农科教结合工作深入发展。?
  (4)全社会积极投入示范区建设?
  近些年来农科教结合的一大特色就是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在充分发挥农、科、教等方面职能部门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统筹范围,把组织、青年、妇女等有关部门也纳入农科教结合的工作中来。?
  实践证明,建立农科教示范区有力地推动了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绿色证书制度也就是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绿色证书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施。从1993—1995年为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加强组织领导,探索和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组织制定有关的程序和办法,编写、制作文字和声像教材等,为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做好准备。一些试点工作开始比较早,已经具备条件的省、市、县,可以由点到面,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面上的工作创造和积累经验。1996—2000年为全面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充分发挥绿色证书学员的作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并帮助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顺畅地发展。通过实践,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制度。2001年以后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阶段,使我国的农民技术教育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建立农村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的制度。?
  4.农技电波入户?
  农技电波入户是在农科教结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做法:?
  (1)建立体系,健全网络 ?
  河北省把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技电波入户网络作为突破口,探索出“两线一中心”的模式。两线即“天上”和“地下”两线。天上一条线指县电视台设固定栏目,通过天线电波传送节目;“地下”一条线,指在乡放像小分队并在村设放像点,作为拾遗补缺或强化培训,由县制片中心负责管理;“一中心”,即县(市)农业局建农业科教制片中心,集采、摄、编、制为一体,是该工程的中枢。同时在各级设通讯员、联络员和监督员,由县电波领导小组负责管理。?
  (2)搞好培训,建立一支精良的农技声像队伍?
  河北省县(市)制片中心为建立一支精良的农技声像队伍,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培训,以中央七频道农业节目为教材,并举办培训班。还要请国家、省、市专家指导、讲评,在农业学校开办农业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由于采取了这些有效的措施,农业科技宣传教育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克服困难,求得支持,争取发展?
  农技制片中心硬件建设需要资金,河北省争取财政支持,同时各县、市又多渠道筹措资金。?
  (4)提高质量,多出精品?
  农技电波入户,选题是关键,制作是基础。只有抓住农民的需求和热点,才能吸引农民,提高收视率。因此,河北省要求节目要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为三农服务,从采编选题入手,与农民需求紧密结合,围绕农民关心的热门话题做文章,力求形式要活、内容要新、层次上要深、艺术上要精,做到可看、可学、可做、可信。为了提高节目质量,1997年河北省举办了农业科教电视“兴农奖”评选活动,激励制作人员多出精品的积极性。?
  农技电波入户,定位在农民、市场、科技和效益上,利用了农村电视较普及的优势,把农村电视作为农民获得知识、获取信息的工具,建立起了直接通向千家万户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成为农民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农业市场,掌握农业政策,寻求致富门路的重要渠道,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二、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农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不适应。高等农林教育的教育思想还不能很好地反映农业和农村急速的变革,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转变上还有一定的惰性。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等都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地位不适应。轻视农业以及农村的传统偏见和行为,严重影响高等农林教育的战略地位。如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学毕业生不太愿意报考农林院校,形成了恶性循环,危及高等农林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高等农林教育的实际地位与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要求不适应。?
  3.体制不适应。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是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高等农林教育的教学、科研、推广,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科研、推广相分离的体制,使得高等农林教育不能很快地发挥作用,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投入不适应。突出的表现在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设施差,现代化装备水平低。据教育部1998年底统计,全国50所高等农林本科院校仪器设备的价值平均每校为2283万元,是清华大学的5.58%,换言之,清华大学的仪器设备的总值是高等农林院校平均值的17.89倍。高等农林院校生均仪器设备为5371元,只略高于标准(5000元),是清华大学生均的1/3。农林科是研究生物及生命科学的,复杂的研究对象,要求有现代化的装备,但不少农林院校的仪器设备还是公私合营时的产品,现代化的仪器不多。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国家投入不足,也与高等农林教育的经济效益回报低,导致自我发展能力弱有关。?
  5.结构不适应。农林业生产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链已向产前和产后延伸,走向专业化,走向持续发展。尽管高等农林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不适应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需要。?
  (二)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需要?
  我国农村还有约20%人口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约8%人口的地区没有普及初等教育,扫盲和巩固扫盲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据1997年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80%,文盲占14%。致使全国约40%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建设速度慢,全国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约20%左右,农村劳动者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
  (三)农村教育结构不尽合理
  农村职业教育还很薄弱,农村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只有29%,比全国城乡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还很突出。?
  (四)农业和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普通中小学差距较大,薄弱学校占有相当比例;职业学校教学设施普遍不足,实验实习条件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国家财政至今没有培训农村劳动者的专项补助经费,成人学校办学条件简陋;高等农林院校装备水平低,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五)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制不顺?
  在教育内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统筹不够,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益;在教育外部,农、科、教等部门在教育培训上自成体系,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表现在农科教推广体系不顺:?
  1.运行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模式,运行机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使公益性及营利性推广工作均由政府承担。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生产一线推广人员少。目前,乡村一级组织不健全,大部分推广人员在乡镇以上,一线人员缺乏,使得推广工作出现基层断层。?
  3.推广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人员多。目前,我国农业推广队伍中,80%的人员都集中在种植、养殖、病虫防治等产中领域,而发展高效农业、特种农产品,以及产后加工等领域专业人才缺乏。另外,许多地方推广机构中安排了许多非专业人员,难以开展正常的专业工作。?
  (六)不少地方对农业和农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过多地强调农村教育的升学功能,忽视农村教育的经济功能,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社会上及一些党政部门甚至拿升学率作为衡量农村教育办得好坏的主要标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
  (七)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据1997年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80%,文盲占14%。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只有5年。一项先进技术在美国推广只需1年半时间,在我国平均是6年,甚至更长。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只有42%,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在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为400万,而玉米、大豆的产量却占世界产量的45%和51%,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5%和67%。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30%,且质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优势可言。?
  三、今后农业和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落实农业、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农业、农村教育发展速度,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主动与农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二)总目标?
  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在确保“两基”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适应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需要的新型农业、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和运行体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战略目标?
  1.“十五”期间的量化目标?
  围绕农业发展新阶段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发展步伐,着力于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扩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力提高创新能力,为生产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1)高等农林院校本专科招生数占全国总招生数的8%,其中农林科专业占4%;研究生招生占全国的7—8%。在校生数占全国在校生总数10%,其中农林科占4%;在学研究生占全国的6-8%。?
  (2)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继续提高,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有条件的地区基本满足学前教育的需求。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已实现“普九”的农村地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并大力发展学前二年、三年教育;已经普及五年(六年)义务教育的贫困地区,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初中,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年限;已经普及三年(四年)义务教育的贫困地区,要普及五年(六年)教育;全国青壮年非文盲率巩固在95%以上,“三片”地区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0%以上。农村初中普遍试行“绿证”培训。全国成人非文盲率提高到95%以上。力争使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普遍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3)努力扩大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规模,使每年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者比例达到30%以上。5年内,使农村劳动者都能够接受相应的实用技术培训,其中培训农户科技当家人1.15亿,“绿色证书”获得者达到2000万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项脱贫致富的实用生产技术;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适应农村产业化需要的生产技术,使一部分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对于务工农民要普遍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建立健会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建设好10000所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坚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方针不动摇,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力争使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广大群众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与培训,使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今后5年农村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800万左右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每个县要建设好一所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其中1500所达到全国重点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辐射1万个乡镇,10万个村,培养100万新型农民、致富能手和村镇干部,带动1000万个农户致富奔小康,全面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两个文明建设。每个省(区、市)建设好一所示范性高等农业职业学校。今后5年,高等院校要为农村培养50万左右高等专业人才。?
  (4)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加快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的速度,为农村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缓解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业课师资、实验实习设备不足的矛盾,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10.5%提高到13%左右,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专科(含高职),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有较大幅度增长。?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通过努力,到2005年,使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以上培训,其中每2户中有一名科技当家人,每10户农民有一名获得“绿色证书”,每个行政村有10人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每个乡镇有10人受过大专以上教育。?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搞好高等农林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学校战略性调整。?
  2. 2006年至2020年的量化目标?
初步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高等农林教育体系,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高等农林教育的行列,高等农林院校走向多科或综合,若干学科和专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储备。 ?
  (1)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13%提高到20%以上。与此同时,要使我国高等农林院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类院校的发展水平,并使若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2015年,通过多种形式,基本满足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满足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
  (3)2015年高等农林院校本专科招生数占全国招生数的10%,其中农林科专业占5%;研究招生占全国的9%。高等农林院校本专科在校生数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12%,其中农林科专业占5%;在学研究生占全国的10%。2020年高等农林院校本专科在校生数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15%,其中农林科专业占8%;在学研究生占全国的15%。学科专业结构等各种结构调整至优化程度;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显著,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相关文章:

我国农村农业投资问题分析08-18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思考08-17

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08-12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思考与做法08-15

新时期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08-1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08-12

沿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08-12

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思考08-24

对我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08-27

*镇农业发展工作思路的探讨与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