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环境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在全部德育工作中只是一个小环境,当它与社会大环境接触时,德育思想和行为就会发生深刻矛盾,其结果是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及道德理想的幻灭。
文化的多元性,传媒的多样化,经济原则对社会生活的侵蚀性,特别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不一致性是当代中国德育发生剧变的深层原因。任何教育要实现其教育目标,都必须保持言与行的一致性。毛泽东时代之所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道德典范,就在于整个社会的言行一致,政府行为与人民道德理想的统一。新的道德典范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的前提必须是:它不仅代表了一种道德理想,同时也代表了一种实际的道德行为;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应该是被整个社会所认同的。新道德应体现理性的精神,而目的中国人的普遍道德仅仅是旧道德的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呼唤“新人”也即新的道德典范应该成为时代声音,在新人身上,应该具有理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新人应该有别于任何时代的道德典范,他是符合时代并且代表着未来的,其道德指向和生存需要应保持一致性。
笔者认为,“全局育人”不应该是一个仅仅针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口号,而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实际行为。
【德育与环境】相关文章:
德育与环境08-17
德育的榜样作用和环境建设08-25
优化育人环境,整合德育资源08-17
环境因素对中学德育的影响及其控制08-17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08-17
关于《网络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的课题研究方案08-24
实践情境德育提高德育实效08-16
遵循德育规律提高德育实效08-17
当前的德育改革与德育现代化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