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

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

时间:2023-02-20 10:10:13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是应吉林省《图书馆学研究》编辑部组织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定义”大讨论而撰写。文章阐述了建构图书馆新定义的必要性;对19世纪以来国内外图书馆定义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论;对如何建构图书馆新定义、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定义,以及图书馆定义的有限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
【关  键  词】图书馆定义/图书馆学研究/图……
        1 建构图书馆新定义的必要性
  对于图书馆定义,自1988年拙著《图书馆学导论》一书出版后,我就没有再就这一问题写文章或发表新的意见了。尽管《图书馆学导论》一书已出版发行15年,到2002年7月已连续印刷9次,但至今我还没有进行修订。其原因有二:一是书中许多基本观点和材料至今有效,没有过时;二是图书馆实践中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时间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并形成新概念。原有概念需要修订的,也需要图书馆学界进行广泛讨论,如图书馆定义就是其中之一。
  2002年10月底,接吉林省图书馆原馆长金恩晖先生和《图书馆学研究》编辑部勾学海先生来信,信中附有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胡述兆先生撰写的新作《为图书馆建构一个新的定义》一文。金、勾二位先生在信中说:“为了促进国内与海外图书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亦为了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进行准确定义,《图书馆学研究》杂志将于2003年第1期发表胡先生的文章,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图书馆定义’的大讨论。”金恩晖先生在来信中还提到:“胡先生特别关照,此观点无论同意与否,都不是主要的,而是引起对本行业的重视,即使有大争论也是好事,故大家可以放心地、敞开地讲自己的观点。”在此,我们不仅对胡先生的这种宽容大度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表示赞赏,而且对吉林省《图书馆学研究》杂志组织这次讨论表示全力支持。我们相信,通过“大讨论”将有力推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就拜读过胡述兆、吴祖善二位先生合著、1989年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印行的《图书馆学导论》一书和1991年12月印行的第二版,尽管内容、体系和大陆同期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著作大有不同,台北本偏重于图书馆技术方法和操作过程,但我仍受益匪浅。该书第一章开头就阐述了“什么是图书馆”,认为“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总汇”,并说“这一定义很周延,也很适切”,但“它的词语太简单,没有说出图书馆的特性,使人不易理解图书馆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要改换一种比较具体的方式,来对图书馆作一界说。”接着该书就给图书馆下了如下定义:“图书馆是用科学方法,采访、整理、保存各种印刷与非印刷的资料,以便读者利用的机构。”时过10年,胡述兆先生认为“传统图书馆的定义,已经失过时宜,不符资讯社会的需要。”于此,2001年6月,胡先生在台湾图书馆学会会报第66期发表了《为图书馆建构一个新的定义》一文,提出“图书馆是为资讯建立检索点并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机构”的新定义。在此,我们先不评论“新定义”正确与否,首先对胡先生这种关心图书馆学发展和建设,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表示敬佩。正如金恩晖先生来信所说:“如今,胡先生以古稀之年仍忘不了再给图书馆下新定义,其情可嘉!”第二,我们认为胡先生提出“为图书馆建构一个新的定义”是可取的,合时的,有必要的。
  为什么今日建构一个图书馆的新的定义有必要呢?一是现有的图书馆定义,基本上是属于传统图书馆定义,解释和说明的是传统图书馆,是对以收集、加工、整理、存储纸质印刷品图书,为服务读者范围有限的有形物理实体而言的;二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图书馆实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或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它是一个以收集数字化信息、操作计算机、通过网络、为范围广泛而不受时空限制的读者服务的虚拟信息空间。因此,用有形的物理实体图书馆的定义来解释、说明虚拟信息空间的图书馆肯定不合适。图书馆定义也应与时俱进;三是今日社会的实际是,既有大量传统图书馆存在,而且仍是基本的、主要的,又有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存在。为了给众多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一个统一的说明与解释,必须建构一个包罗今日所有图书馆的新定义;四是为了推动图书馆学的整体发展。图书馆定义是图书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图书馆是什么”是图书馆学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准确、适时的图书馆定义的建立,将有利于图书馆学体系和分支学科的发展;五是为了加强图书馆学理论联系实际。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图书馆实践,解决图书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说明某些新现象,总结某些新经验并上升为新理论,建立一些新概念或新概念群。今日的图书馆实践,热切需要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深入实际,有所作为。可惜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对图书馆实践不感兴趣了,他们热衷于走图书馆学边缘化、空洞化、模糊化之路,而且越走越远,这也是图书馆学新的危机之所在。还有一些人对图书馆学失去自信心,自家园子的地不种,抢着或挤着种别人的地,美其名曰“学科嫁接”。
      2 图书馆定义的回顾与评价
  为什么建构图书馆新定义,需要对图书馆定义的过去进行回顾与评价呢?
  我们对过去图书馆定义回顾的目的:一是为了展示图书馆定义的发展过程。图书馆定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没有过去的定义,不会有今天的新定义。回顾过去的定义,就是为了弘扬先辈们的研究成果,就是为了说明图书馆定义的连续性、发展性、继承性、整体性、创新性;二是为了吸收、继承前人关于图书馆定义中的合理部分,并为今日创新图书馆定义所用;三是为了承上启下,不割断图书馆定义的发展历史;四是过去的图书馆定义,应是建构今日图书馆新定义的基础、起点、依据。总之,回顾过去的图书馆定义,应是我们今日构思图书馆新定义的起点。我们不仅不能割断过去,而且只有充分研究过去,领会过去,了解过去,才能建构出科学的为图书馆界真正接受的新定义。否定过去,抛弃过去,建构空中楼阁式的定义是不科学的,没有基础的,也不会为图书馆界所接受。
  从世界第一个图书馆定义出现以来,至今已有195年的历史。最早提出图书馆定义的,是1808年德国人施莱廷格,他曾在《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中给图书馆下了一个比较严密的定义。他说“我所说的图书馆,是将收集的相当数量的图书,加以整理,根据求知者的各种要求,不费时间地提供他们利用。”自这一定义产生以来,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在此基础上给图书馆下了多种多样的定义。由于时间长,内容多,本文篇幅有限,因此,不可能将过去所有的图书馆定义介绍给大家,我们仅选择20世纪100年中国内外图书馆学界或《百科全书》上发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定义,分国外、国内两部分介绍。国外按时间顺序和先论著后百科全书作一些介绍,国内按时间顺序介绍。20世纪100年中,又着重于20世纪下半期。
    2.

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

1 20世纪100年国外图书馆定义简介
  20世纪100年有关国外的图书馆定义,主要选自一些图书馆学专著、论文或百科全书,现介绍几种,以说明图书馆定义在国外的发展过程和轨迹。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希雅里·拉马里塔·阮冈纳赞在193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中指出:“图书馆是全球性的教育工具,它汇集和自由流通着所有的教育工具,借助它们传播知识。”(阮冈纳赞著;夏云,王先林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337)
  美国J·贝克在1973年出版的《情报学浅说》一书中指出:“图书馆收集各种类型的情报资料,系统地加以整理并根据需要提供使用的地方。”(贝克著;刘昭东译.情报学浅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美国杰西·H·谢拉在1970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本原理》中指出:“图书的集合并不等于图书馆,图书馆也不仅仅是一个保存图书的地方,这里所说的图书馆是一个组织,是一个保存和便于利用的文字记载系统。它是一种社会工具,在对任何社会和文化都非常重要的交流网中起着联系的作用。……它的基本目的却永远是在有关文字记载知识、思想的交流链条中的环节。”他还说,“现代图书馆,至少是西方世界的图书馆,是一套由一个行政部门领导的三个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体系。……这三个部门——也可认为是职能或作用,即:搜集、组织和服务。”(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02-303)后来,他又在1976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引论》一书中指出:“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者是社会的工具,而且是交流传播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流过程通常包括四个因素:传递者、接收者、信息和传递媒介物。”(杰西·H·谢拉著;张沙丽译.图书馆学引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65~66,68)
  前苏联图书馆学家O·C·丘巴梁在1976年出版的《普通图书馆学》一书中指出:“图书馆是进行思想教育和交流科学情报的机构。图书馆负责组织图书的公共使用,并负有下列使命:以帮助读者全面选择书籍的办法,积极地、目标明确地宣传图书和指导阅读:通过介绍书目情报的方法,推动共产主义教育,促进人民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利于人民群众完成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的各项任务。”(O·C·丘巴梁著;徐克敏等译.普通图书馆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49)
  美国M·H·哈里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西方图书馆史》一书中对“什么是图书馆”作了如下解释:“图书馆的定义应当为:图书馆是一批经过编排,易于使用,并由熟悉这种编排的人员保管,适用于多数人需要的图书文字资料。”(M·H·哈里斯著;吴唏,靳萍译.西方图书馆史.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1)
  美国克劳福德(W·Grawford)和戈曼(M·Gorman)也指出:“图书馆是保存、传播、利用记录在各种媒体上的知识的场所,是为人们获取广而深的知识服务的。”“图书馆还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是图书馆认知发生变化的地方。”(韩国李炳穆.迎接新千年到来的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2001(1))
  除了上述图书馆学专著、论文外,我们还选择了一些《百科全书》的图书馆词条,它们也是图书馆定义发展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前苏联国家科学出版局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5卷的“图书馆”定义如下:“图书馆,乃是对印刷品实行收集,进行专门性的处理和保藏,宣传这些印刷品并将其借给读者的一种教育机构。它也指专供私人使用的藏书处(个人图书馆)而言。在苏联,图书馆就是一种文化机关。”(苏大悔译.图书馆·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苏联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
  《不列颠大百科全书》第15版指出:“‘图书馆’一词,英语指的是为阅读、研究和参考目的而收集的一批书。”(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
  《法国大百科全书》1972年版指出:“图书馆是按一定顺序将各种文献归类收藏起来的场所。‘图书馆’一词的含义只适用于收藏按照阅读需求,按照从事研究、探讨或获取各种情报之便而分类整理的各种文献。”(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69)
  日本《@①辞苑》解释:图书馆是搜集、保管大量书籍,供公众阅览的设施。(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图书馆学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
  《美国百科全书》1978年版第17卷指出:“图书馆是使书籍及其前身发挥固有潜力的重要工具。”“图书馆出现以来,经历了许多世纪,一直担负着三项主要职能:收集、保存和提供资料。”(黎肇汉等译.《美国百科全书》词条——图书馆.广东:广东中心图书馆委员会,1982:1)
  美国《图书馆学与情报科学词典——英汉汉英对照》指出:“图书馆是藏书楼、藏书室及其他文献资料收藏的地方,并有组织、有系统地提供大众阅读、参考,以及研究学术的地方,它是传播情报知识的工具,同时亦是一个服务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使藏书发挥作用为广大读者服务。”(李蘅编著.美国伊里诺斯州出版,1984:89)
    2.2 20世纪100年中国图书馆定义的简介
  在中国,自1896年孙家鼎从日本引入“图书馆”这一名词后,不久就有人开始对图书馆定义进行研究,从不同方面分析图书馆是什么,而给图书馆下定义始于20世纪30年代。
  1934年,刘国钧在《图书馆学要旨》一书中说:“图书馆乃是以搜集人类一切思想与活动之记载为目的,用最科学最经济的方法保存它们,以便社会上一切人使用的机关。”
  1936年,俞爽迷在其所著的《图书馆学通论》一书中说:“图书馆是收集有益的图书,随着大众的知识欲望,用最经济的时间,自由使用的地方。”
  1958年,卢震京在《图书馆学辞典》一书中给图书馆作了如下解释:“图书馆系根据其特定需要,搜集一切或一些人类文化在科学、技术、艺术及文学各方面所创造的精华记载,用科学的经济的方法,整理保存,以便广大人民使用,并进而帮助其接受马列主义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知识的文化中心。”
  1960年,黄宗忠等在《关于图书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文中认为:“图书馆是通过收集、整理、保管、流通和宣传图书资料,为一定阶级利益和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一个文化教育机关。”(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60(2))
  198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一书认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图书情报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21)
  1981年,顾敏在《图书馆学探讨》一书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运输知识的通道,是一个供应知识的单位,是一个分享知识的场所。”(台湾新竹:枫城出版社,1981:277)
  1988年,黄宗忠在《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图书馆是对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积聚、存贮、选择、控制、转化和传递,提供给一

定社会读者使用的信息系统。简言之,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存贮与传递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21)
  同年,宓浩主编


【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相关文章:

关系营销再思考08-06

关系营销再思考08-06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08-05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思考08-07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思考08-07

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再思考08-09

对执行中止与债权凭证的再思考08-05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论文06-07

秦汉社会性质的再思考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