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少提问,多读书
少提问,多读书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主体地位,然而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袭击的阅读实践,特别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提问,就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意义。
在本学期我们小本娇艳的活动的专题及围绕“提问的有效性”展开,我们小组各成员也积极投入到该课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很多事例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反思价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反思能力和教研水平。
前不久,我听了组内教师的几节研究课,的确我们的阅读教学艺术不够精呀!体温的有效性甚低,春在如下问题:
1、教师在提问时,目的性不大。
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提问方式进行教学,目的是为让学生得到发展,学知识,学能力,思维得到训练。但我们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是,似乎更注重的是入盒将45分钟“充实”,设计的问题目的性不强,我们的教师在执教《小抄写员》一课时是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初知大意,认知字词,另外理清课文内容及思路,抓切入口理解叙利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一堂课教学下来,任务基本完成,学生读了课文抓住语言文字的描写,体会到叙利奥这一角色是一个懂事、有孝心、负责任的好孩子。接下来的一堂课应该使用同法体会父亲这一人物(六年级可以引导鉴赏文字美),可以说前段问题设计精当,切中要害,学生自主读书,书中感悟了人物。应该说此时的引导以达相当的火候,教师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带着对人物的认识分角色朗读,学生的情感升华与本堂课会达到高潮,然而此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给课文分段,你会怎样分”之问,在学生熊熊燃烧的情感之火上浇上一盆冷水,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这篇文故事性极强,有严密的情感网,分段有必要吗?是文章的要求吗?可叹反思时,我们总结:设计问题没目的,课堂教学质量不能获“优”,因为这一文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语文兴趣。
2、提问重复,干涩
一堂课,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获得更多思维发胀的机会,这取决于你对问题设计属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然而教师往往设计问题不瞻前顾后,随口边问,信口踢来。如在《开国大典》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第一问就存在重复问:初读课文,文中那句话揭示了课题?之前教师对“开国大典”已做了解释,再花时间让学生去完成这个问题,还有比要么?
3、问题设计模糊,用词不准确。
《开国大典》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课文写了那几个场面?画出场面描写这几个不同场面的链接语,《开国大典》场面描写很多,统一结构段里,就有好几个场面描写,教师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分清脉络,学生会有无数种分法,而且难于想老师的目的,老师一直等学生入“答案”,我认为这样设计的问题很模糊,且偏广。而且链接语平时教师不用,不如改成“过渡语”或解释一下。
4、 边讲边问,一问到底。
这是很多课堂中存在的,教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一个劲地问。
5、设计“花哨”问题
“花哨”问题一说就让人嫌弃,“时髦”一词,有的教师的课堂提问确实如此,太做秀,思考价值不大。
……
教学一篇课文,究竟采取何种程序去教,先解决什么,以什么问突破口,不是单凭教师用过多繁琐的提问去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潜心在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及其表达方式等方面多下功夫,多作文章。问题的设计贵在精要,贵在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对教材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或存在疑问的地方。设计出夫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用心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情感,用自己起初情感与既往经验去沟通,交流,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在互动共振的学习中品味文字,发展语言,涤荡精神。形成素养,进而体会到作者行文的思路和布局谋篇的独特性。再次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该于虚声调换一下角色,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正如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能独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把书读进去的标志,教师能做到这点就会赋予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应想方设法引导他们研读,琢磨课文,在师生讨论中探究和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与积累的训练,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做到读书有见解与感受,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改革思想。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不管是怎样的提问,都不是为了甩出一条缰绳拴之学生的情感思维之野马,让一切皆入我设计之问中,恰恰相反,“提问”应能跑仪式及其千层浪,引发学生自由追求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通过师生实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阅读教学目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读书”与“提问”的关系,提倡多读书,少提问。
【少提问,多读书】相关文章:
多读书,勤练笔08-15
提问设计的技巧08-17
谈谈提问的技巧08-24
教师只有善待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08-16
浅谈历史课堂中针对提问对象的有效提问08-22
多读书读好书作文02-16
多读书倡议书10-07
提问题,填条件08-16
课堂提问艺术浅谈08-17
课堂提问有讲究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