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谈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谈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1-28 11:56:22 羡仪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供大家参考。

谈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 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同样如此。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发情感思维的因素。要让学生懂得,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第50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三、思考要深刻

  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且看2001年一高考考生对“茶”的一段思考:“用温水泡茶,茶叶漂于水上,平静但无茶香、茶味;用沸水泡茶,茶叶几经沉浮,终于落定,茶香袅袅,茶味宜人。浮生若茶,你可以厌恶苦难,但换个角度,也得感谢苦难。不正是若沸水般的苦难让你在人世中翻转沉浮,才使你最终释放出生命的翠绿与人生的清香吗?”(高考优秀作文《野茉莉的幽香》)这篇作文之所以能够获得高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者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对观察、感受、思考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而要真正在作文中得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感受、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有感受,且进行思考,三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着做,相信同学们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从兴趣入手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观察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才能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这样的观察才更有效,印象才更深刻。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的无穷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我们生活的世界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的心理,把握契机,将他们引向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引导他们主动的观察,全身心地投入,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与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培养与提高。

  我在作文教学中也想尽一切办法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我们学校有几棵玉兰树,以前总有学生在作文中将玉兰树开花的时间写成三月,这说明学生对周围事物根本没有进行细致观察。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我在班上提出要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观察,看谁第一个观察到玉兰树是在哪一天开的花,最先观察到玉兰树开花的同学有奖。这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时刻都在关注着玉兰树。在我提出让学生观察玉兰树后没几天,学生熊政跑来告诉我,他准备观察自家楼下的迎春花。我当着全班同学对熊政进行了表扬,并发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奖品,其他同学都跃跃欲试,表示也要找一对象去观察。

  五、指导观察方法

  学生观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留心观察帮助学生积累较多的作文素材。然而,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怎么看、看什么,才是重点,因此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尤为重要。

  1.明确观察的顺序

  对一个事物要有一个准确的、完整的认识,观察时必须使学生学会有序地观察。如从整体到部分、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从早到晚、从局部到整体等。观察时的顺序,在观察过程中应依观察目标的具体特点、具体情况而定,不管观察目标的具体情况如何,有了一定的顺序,观察时就不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如熊政说要观察迎春花后,我就在班上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花。我让他们由浅入深地观察花色、花形、花的组成部分的形态、花在被风吹拂时的动态、在蜂蝶采蜜时的形态、开放过程中花的变化、花的生长环境、花的生长习性、开花结籽的时节等。学生按要求经过细致观察后,都觉得了解到了花的许多知识,发现花也有许多可写之处。因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生动而具体。

  2.观察时要找出同类事物来进行对比

  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还可用不同事物来作对比,从不同中找出相同来。比如写人,学生在写人时最头疼的就是人物的性格描写。由于小学生刚接触作文不久,受所学知识的限制,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描写人物的性格。于是,我就让学生在描写同学时,找出另一个同学作对比。通过对他们的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对比,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这样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也就能体现出来,这也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这一种观察方法,需要在不断的观察过程中逐步培养。

  3.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全面

  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明确指出:“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这样说,除了要求观察时要认真、仔细外,还包含着对人或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进行深入的观察。这是因为只从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去看,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部。如观察景物,既要从景物的形、声、色、味及结构等各个方面去观察,也要从不同方位、角度、顺序去观察,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景物。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是认识、了解事物的基础。再比如观察人物时,不仅要从人物的外貌、衣着、举止、动作、语言、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去观察、去体验,还要了解他的内心活动,思想情况。要想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情况,除了和本人交谈外,还要通过熟悉他的人去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观察才能对人物有全面的了解,否则,单就一两个方面去进行观察,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

  只有这样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才能做到深入、细致、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或事物,所写的人或物才有可能形象、具体、真实、生动。

  六、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呢?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观察时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可让学生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不管看到什么,只要觉得有趣就记录下来。等过一段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自己记录下来的说给同学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有的学生喜欢养蚕,就让他观察家里所养的蚕,观察蚕是如何吃桑叶、如何睡眠、蜕皮,如何吐丝、结茧的,边观察边把它记录在本子上。而有的学生喜欢养小动物,就让他观察小动物,观察小动物吃什么,活动时是什么样的,不动时又是什么样的、睡觉时的姿势是怎样的等等,边观察边记录。这样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观察的兴趣,在记录时能更加细致地去观察事物。记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写最简单的句子开始,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为今后的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正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便记下来了;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天天记日记,好的素材才会越积越多,才可以将其得心应手的运用到作文中去。

  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最主要还是要靠老师的引导,老师引导得当,学生也就能很快学会观察的方法及写作的技巧。总之,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教师作文教学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谈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0-26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10-2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10-08

谈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开发智力 启迪思维07-30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08-23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1-17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02-03

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7篇)09-28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