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金的角色定位和市场功能
证券时报 全景网络 富兰克林坦伯顿基金集团合办—— “基金在线”第八期
编者按
2002年,基金面临转折:一方面,经过2001年和2002年初的重挫,元气有待恢复;政策优惠又不断减少监管收紧,基金公司利润迅速稀释;另一方面基金管理公司开始悄然增加,众多开放式、封闭式基金轮候发行。
基金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也在变化中,那么基金在证券市场中该如何定位?“基金在线"第八期节目请来了专业人士对此进行研讨。
主持人:唐 健
嘉宾:
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郑 毅
申万证券研究所 康 伟
银河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 胡立峰
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陈茂仁
基金还是不是风向标?
主持人:2001年以来,基金在市场中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在过去,基金一度被视为大资金的风向标。但2001年基金在市场中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但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引领市场热点,在大市的判断上也与一般的投资者没有多大的区别。这种变化是市场因素造成的还是基金业发展的必然?
胡立峰:过去基金引领市场热点有“人为"成分。部分基金通过频繁的交易,制造虚假的热点,吸引外围资金的入场,由于基金事实上的资金、帐户、信息优势及政策支持,使得基金主动性操作的能量大增,在重仓股的操作中占据优势地位。现在监管之剑高悬,交易所监控等级提高,基金交易行为中的灰色地带被杜绝,再加上舆论的监督,相对于过去频繁的主动性交易,现在基金明显“手脚被绑"。我觉得这是市场规范化进程演进的必然,也是证券市场的进步。
陈茂仁:我觉得这两个原因都有,因为在一个发展中的证券市场里本身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期望基金有非常规范的发展以及明确的投资风格是不太现实的。市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变化,是证券市场正逐渐走向规范过程中的一个结果。
郑毅:2001年市场从6月份开始见顶回落,从基金三季度公布的投资组合情况看,大部分基金都在三季度对仓位进行了减持,这说明基金对大势的判断还是基本正确的。另外大部分基金将投资重点转到了传统行业,这与煤炭,运输等行业复苏相对应。基金在投资中主要依据各种研究报告,并不刻意的去追逐市场热点。
康伟:关于这个问题较为复杂,首先基金被视为大资金风向标的作用依然存在,只是其他的大资金如券商、专业投资机构以及三类企业等机构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分散了基金的引导作用。这一点从基金净值规模占市值的比例也可以看出,目前上述的比例还不到10%,如果扣除债券和现金的比例则大致在5%左右,即便要成为市场的主要坐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净值规模还需要成倍的增长。至于大市判断影响的因素非常复杂,国外的统计也表明即便是如基金管理人这样的专业投资人与一般投资人相比,对于市场的判断也不占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仅仅从大市判断角度评价基金,基金管理人的作用并不大。
主持人:康伟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国外的统计也表明即便是如基金管理人这样的专业投资人与一般投资人相比,对于市场的判断也不占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仅仅从大市判断角度评价基金,基金管理人的作用并不大。”各位对此如何看?
郑毅:我本人没有见到过这种统计。根据目前基金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基金对大势的判断还是基本准确的。这表现在基金对仓位的控制;在现金、股票和国债之间的分配,都会根据对大势的判断做出相应的调整。
康伟:我想其中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如果市场充分有效,机构投资的信息优势就会弱化甚至消失。第二,对于基金管理人庞大的资产管理规模而言,其对市场有限的前瞻性判断被其庞大的资金所束缚。例如基金在2245点看空要完成大规模的仓位调整至少需要10%空间的流动性损耗。而中小投资者即便在2000点附近才作出反应,两者的实际效果差别有限。
胡立峰:我同意康伟的统计。我从来认为基金不应该叫“专家理财",应该叫“专业理财"。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基金管理人承担了一些没有时间和能力进行投资的公众的资产管理事务,这样也有利于降低社会对基金不切实际的期望。但我也认为,由于有专业的分工,加上较为严格的操作纪律和制度管投资的优势,从普遍意义上讲,通过基金理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如何评价 2001年基金表现?
主持人: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基金无用论"的说法,理由是:2001年不少基金净值损失20%以上,而一个操作得稍好的散户也能做到这一点。请问各位对这种观点如何看?
郑毅:我手中有一份去年50家上市基金的净值增长率。 去年全年,上证综指跌幅21.7%,深圳综指跌幅26.2%,以上证综指-21.7%为限,战胜上证综指的基金45只,占基金总数的88%。
当然战胜指数仅是结果。我们运作的目的还是要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为投资人争取最大收益。比如鹏华基金管理的普惠基金三年已累积分红0.66元。
康伟:基金是一种长期的金融投资工具,要客观的评价基金的业绩,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国外一般为5-7年,而我们目前最长运作的基金也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任何断章取义式的评价一段时间基金业绩都是缺乏依据的,同时在国外评价基金通常采取与相应指数相对照的方式,而如果以上证综指为参照2001年基金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绝大部分的基金经理没有经历过大级别的市场调整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基金业依然年轻还需要付出较高的市场成本才能达到投资人的预期。
胡立峰: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不排除个别散户操作绩效超过基金和大盘的事件,但那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个别散户的成功仅仅是小概率事件。基金是一种组合投资,拿小概率事件去验证评价基金操作绩效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不公平。
基金评价的基准应是大盘或其他指标。2001年,基金正面临自1998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但我认为,2001年是基金运作“最好"的一年。因为过去三年基金业绩是不真实的。1998年基金分红实际上全部来自新股贡献,如果没有新股贡献,基金是亏损的。1999年基金披露政策性新股贡献值是49.82亿元,而分红是50亿元,而当年爆发“519"行情。2000年政策性新股贡献值是64亿元,如果加上广义的新股贡献值,则新股贡献值在100亿元,实际基金操作贡献60多亿元。2000年上证A股指数从1454点涨至2196点,涨幅51%,而2000年初22只基金净值中可用于股票投资的净值合计为419亿元,也即基金二级市
场股票投资收益率仅为14%左右。2001年基金运作表现终于实现了与大盘同步的目标。至于让基金超越大盘,在目前来看可能近乎为一种奢望。
陈茂仁:根据我的了解,2001年大盘跌了30%,基金净值损失20%以上,这本身说明了经过基金管理公司的专家理财和风险控制有效的消除了很多市场风险,所说我并不认为基金无用。
优惠政策要不要保留?
主持人:刚才胡立峰也给了我们一系列新股申购给基金带来收益的数据。这些数据没包括2001年,但从第四季的投资组合和近期新股上市公告中的股东名册来看,新股申购仍然给基金带来较大的收益。勿庸置疑,优惠曾经是基金发展的助推力,但同时也招来了一些负面效果——基金不争气:享受那么多优惠政策,业绩却上不去。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基金所享有的优惠?从近期新股申购的政策来看,网下申购上基金受到的限制比其他的投资机构还多,那么,基金与券商、私募基金等其他机构投资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郑毅:基金在成立之初,确实享受了新股认购的优惠,这在当时对基金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基金在新股认购方面已经与其它投资者基本一致,基金的业绩就更加真实了。基金与券商、私募基金等其他机构在市场上是一样的,都是投资者。但基金是面向广大投资人的,所以受到更严格的监管,这一点与私募基金有所不同。
康伟:记得以前全景网曾谈论过基金优惠政策的问题,当时的回答是如果管理层要赋予基金更多的市场责任,那么基金就需要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来作为补偿。
至于基金与券商等其他机构投资者的本质区别则来自于两者的透明度,基金必须在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下为基金持有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前面有位网友提议应该将基金季度组合公布的工作日继续缩短,在如此透明的运作体制下基金所能依仗的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要远远的小于券商等机构投资者,两者在潜在收益率上的预期差异显而易见。
胡立峰:基金不能也不应享有特权。但在终结基金特权的同时,也应正视一级市场网上申购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现象。部分机构投资者利用监管松于基金的条件违规大量开户参与网上申购,事实上造成对基金的不公平,也间接损害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还需要指出来的是,现在基金的业绩越来越真实。基金没有义务承担其契约以外的职责,如托市。
在对基金的反思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基金的定位不清、行业文化缺乏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基金业渊源于证券业,主要从业人员师出证券界。之所以出现问题,与证券界的特定文化不无关系,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坐庄" 思维有关。是到了恢复基金“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特征,形成“守信、谨慎、稳健"的行业文化的时候了。
至于一般机构,如券商,它的资金是自己的。从这个角度看,二者不具备可比性。
利润迅速稀释说明什么?
主持人:去年是券商举步维艰的一年,更是基金业利润迅速稀释的一年。我们了解到有相当多的基金公司为了筹备开放式基金大举招兵买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真正发出开放式基金的公司不过三家,就是这三家在近年内收回投资都不是易事;另一方面,还有相当多新晋基金管理公司不过管理二三十亿资金,与前些年三四十人管理近百亿资金相比,基金公司的利润迅速地稀释。证券公司从一个高利润行业走向接近社会平均利润用了上十年的时间,而基金业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郑毅:基金业从来都是一个微利行业,这在国内、国外都一样。只有国外的对冲基金,因为放大了风险,才有可能获得暴利。
康伟:基金业从诞生到发展伴随着不正常的超额利润,也正是这种超额利润才使基金发起人愿意承担上亿元不良资产来获得一张基金牌照。当然行业要超常规发展客观上也需要超额利润作为支撑,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超额利润可以长期存在。
胡立峰:2000年,22只10亿规模以上的基金,其管理人从中提取了10个亿的管理费,这10家基金管理公司当年注册资本合计不过8个亿左右。数字已经说明一切了。
陈茂仁:这种变化对我们新基金管理公司而言,只有好好的修炼内功,别无他法。
熊市来了怎么办?
主持人:假设股市进入较长时期的低迷,一个散户可以做的就是离场,不关心股票、不看行情。第四季基金鸿飞的持股比例不足2%,低位持股的还有两只开放式基金。正是这类基金,在目前的市道下表现良好。那么,基金可不可以像散户一样离场?当然,并不是说不做市场研究、不关注宏观经济形势、行业走向和上市公司业绩。现在有人戏称基金为“债券基金"或者“新股基金"。在走熊的行情下,基金有没有别的选择?
陈茂仁:基金鸿飞之所以持股比例不高,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当时正值基金鸿飞扩募期,为了保证新老持有人的共同利益,需要基金鸿飞的基金净值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持股比例不高,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看空市场。
郑毅:新成立基金持仓比例较小,只是一种暂时的特殊情况。因为成立伊始,市场恰好不好,基金经理就会选择一下进场的进机。从长远看,基金的持股比例会上升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假如股市会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熊市,我们会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投资价值,弱市也更容易验证一下基金的投资理论,产生新的投资理念。
按照契约,基金只能投资于股票和债券,根据市场情况,在股票和债券中配置资产是一种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手段。我想强调一下,即使在国外成熟市中,除对冲基金外,一般基金并不参与期指的交易,因为这样做会放大风险。
胡立峰:基金操作面临新问题,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基金管理公司在思考、探索对策略,绵延两三年的“牛市情结"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集中投资和甘冒风险力图战胜市场的雄心壮志都面临调整,此时若固执已见,一味蛮干,可能将遭受更大的风险与损失。
部分基金管理公司提出“资产保全"战略,有的基金管理公司表达为追求净值的绝对增长而不是战胜市场或跟踪市场。
选择基金的六大守则
随着我国顺利加入WTO,基金市场将逐步开放,预期未来将有更多的基金可供投资者选择,而基金理财亦将逐渐蔚为风潮。面对即将开放的基金市场,投资者将有更多的基金可供选择。在面对愈来愈多的基金选择时,有六大守则是投资人必须注意的,分别是:
守则一:不短线炒作基金
根据统计,全球股市大约有70%的时间都是在多头走势中,只有30%的时间是空头行情,长期投资股票的获利可以肯定的。不过,在70%的多头走势当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是呈现窄幅整理,真正的巨幅涨势只停留在短时间内,时间波动难以掌握,短线炒作基金的结果,一方面徒增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因此错失波段的涨升行情。有鉴于此,投资人应该避免短线炒作基金,抱持长期投资的正确观念,只要选择的基金操作绩效稳健良好,长期下来自然可以发挥时间的复利效果。
守则二:不同时持有过多的基金
虽然投资理财专家经常提醒投资者:"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是如果持有太多篮子,管理起来也是相当不易的。在此建议投资人不要同时拥有超过六只以上的基金,因为,投资组合当中若有太多只基金容易造成重复投资
的现象,非但无法进一步分散风险,反而增加管理上的困扰,还有进出场时点的问题。
守则三:不买周转率过高的基金
基金周转率指的是基金在一定时间之内,买进或卖出股票的频率。因此周转率过高的基金,一是代表基金经理人倾向短线炒作,另一则反映基金买进卖出的交易成本较高,会侵蚀基金的获利,投资者不可不慎。
守则四:不以短期绩效评断买卖标准
一个好的基金,应该经得起市场多空循环的考验,最好是经历过空头与多头行情的洗礼。好的基金应该是要当市场空头来临时,能发挥抗跌的绩效,跌幅小于大盘;而当多头来临时,涨幅高于大盘。因此,在评断基金绩效时,不应该只以短期的投资报酬来论断,而应该同时考量基金的中长期绩效表现,才能客观地评断该只基金的绩效表现是否稳健良好。
守则五:不把所有资金都放在股票基金上
在投资组合当中,应该适度纳入固定收益的投资工具(如:定存或债券等),来分散股票市场的波动风险。倘若投资者一股脑儿地将所有资金都放在股票型基金而缺乏风险意识,一旦市场翻多为空,将因此蒙受资产大幅缩水的风险。在此提供一个简单的公式,作为股票基金投资比重的依据:
股票基金占投资组合比重=(100-您现在的年龄)×100%
举例来说,如果您现在的年龄为25岁,由于年纪尚轻,由于距离退休停止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就算短期投资产生亏损也还有机会再赚回来,也就是承担风险的能力较高,因此可以将投资组合当中的75%放在股票基金上面。但若您的年龄为50岁时,由于已逐渐届临退休时间,因此不宜承受过高的投资风险,股票基金的投资比重则以不超过投资组合的50%为宜。
守则六:不只以净值高低涨跌评断基金
许多投资者买了一只基金之后,就每天关心基金价值与净值有没有增长,如果净值没有动,就会心急地卖掉这只基金,而转进其它的基金。其实,净值下跌除了市场走低的因素之外,也有可能是因为配息之故,配息过后,净值自然会下跌,但这是代表资金已经分配给投资人,并非是基金操作绩效不佳。 (本文由富兰克林坦伯顿基金集团提供)
基金发展能否独立于股市?
主持人:去年一年基金发行210亿多一点,其中包括开放式基金的117亿。开放式基金发行困难是有目共睹的;封闭式的情况也并不好,一年中就发了两只20亿的新基金。我们了解到,有一些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发行工作完全准备就绪,但碍于市场状况延后发行。我曾看到一份资料称,在美国投资基金近几十年的发展迅猛,不受股市兴衰的影响。在我们现有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环境下,基金是不是很难走出一个独立的轨迹?
康伟:在现有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并未市场化的情况下,基金的发行自然也无法实现市场化。于是基金管理人不得不迎合管理层而非投资人的需求去开发基金产品以求尽快能获得发行额度。这种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产物与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矛盾必将日益突出。同时如果这种状况得以延续,所谓市场化和优胜劣汰无疑是一句空话。如果有一天基金发行不再需要额度让市场自身来选择优秀的基金管理人,那么基金才会走出独立的轨迹,基金才具备了迅猛发展的土壤。
郑毅:2001年市场经历了较大的下跌过程,在弱市中,股票和基金的发行都会较为困难的,这是正常的。但即使如此,我们注意到第三只开放式基金华夏成长基金在去年11月份仍发行了33个亿,并不能得出基金发行冰冻期的结论。
一个新的品种的导入,需要一定的时间让投资者认识。三只开放式基金近几个月的运作表明市场还是认同的。开放式基金的推出,为市场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基金今后发展的方向就是要不断推出新的投资组合产品,满足投资人的不同需求。
胡立峰:由于债券市场不发达和货币市场不完善,目前中国的基金市场完全附属于股票市场,很难走出一个独立的轨迹。股票行情好了,基金发行和交易就比较活跃,股票行情糟糕,基金的发行就面临困难。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股票债券两条腿走路。
我认为目前新的基金发行步伐非常缓慢,在新基金发行过程中,监管层和基金公司总是瞻前顾后,尤其是在开放式基金发行上。就开放式基金而言,没有必要首次发行就必须达到目标规模,只要满足两个亿的最低限制,就可以成立。等它成立之后,经历市场的检验,以它的真本领和诚信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所以应大幅度的放开基金审批,让一大批基金成立,可以一开始规模小一点,比如说3亿或5亿的基金发得很多,允许他们在成立之后自行扩募,从而让基金市场进行充分的竞争。
陈茂仁:根据基金鸿阳的发行情况看,超额认购5.67倍似乎告诉我们封闭式基金的发行并不困难,关键是发行时机。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大力发展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中国基金业发展只有几年的时间,仅凭过往的数年经验,中国证监会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不敢多元发展,由封闭性基金到开放式基金,结构都没有大分别,风险大致都相同,此会影响基金业发展的速度,但随着中外合资基金成立,得到外方协助,便会容许推出不同产品,不同的基金公司在内地成立,此多元化更有利中国基金业的竞争及发展。 (本版文字整理:唐 健)
【基金的角色定位和市场功能】相关文章:
基金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位08-05
市场呼唤指数基金08-05
“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08-07
什么是货币市场基金?08-05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08-17
基金的市场时机把握能力研究08-05
期货市场功能新论(上)08-05
期货市场功能新论(下)08-05
论网络市场及其特征与功能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