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8 11:16:1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记词语、读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阅读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了解成语的含义。

  3.自主学习《塞下曲》,理解诗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4.学习写读后感。

  教学准备

  搜集成语故事。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词语超市”

  1.自由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讨论交流。

  4.书写第二组词语。提醒要注意哪些字,怎样才能写正确,写美观。

  5.抄写“词语超市”中的第二组词语。

  二、教学“金钥匙”

  1.自由读题。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答思考题。

  3.拓展。

  (1)回忆《昆虫迷》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和特点。

  ①“开门见山法”,即文章一开头就直接扣住题目。这样简洁,避免离题,便于自然展开文章的内容。

  ②“介绍背景法”,即说明情况和背景,让读者容易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快把读者带入到文章当中。

  ③“提出问题法”,即文章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④“倒叙引入法”,这种方法会在读者心中造成强烈的悬念,激发阅读下文的欲望。

  ⑤“古诗名言引入法”,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作用。

  (3)小结: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为正文作铺垫。希望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的作品都有很精彩的开头。

  第二课时

  一、教学“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

  2.交流。

  (1)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曹操采用什么办法使部队按时到达目的地?

  (3)小组内讲一讲自己搜集的成语故事。

  二、教学“古诗诵读”

  1.导入:

  今天我们要诵读的《塞下曲》描写的是塞外守边将士出击前的情景。

  2.读诗题:塞(sài)下曲。古代边塞军歌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斗生活的。

  3.介绍诗人卢纶和他的《塞下曲》组诗。

  卢纶,唐代诗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

  卢纶写的《塞下曲》一组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军营生活。此为第三首,描写匈奴兵利用夜色逃跑被唐军发现时追击的情形。

  4.初读古诗。

  5.自由读,多读几遍,自悟诗意。

  6.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jiàng):率领。

  轻骑(jì):轻装的骑兵。

  逐:追赶。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

  教案《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五》教案》,

  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首领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来,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7.再读古诗,体会诗境。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古诗。

  8.分小组赛读。

  9.背诵古诗。

  10.推荐阅读卢纶《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三课时

  一、读题,明确习作要求

  这次习作的任务是学习写读后感。

  二、习作指导

  (一)了解读后感。

  1.什么是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就是读后感,也叫读书笔记——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

  2.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写读后感,可以对某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同,或批评。写读后感还可以加深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3.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指导写读后感。

  1.以读《昆虫迷》或《小女孩儿和小海豹》为例指导。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说说自己的体会。

  ①读了文章你得到了哪些知识?

  ②文章什么地方最感人?原因是什么?

  ③文章中什么最值得学习?怎样学习?

  ④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有什么收获?

  2.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不能只“读”不“感”,一味地抄写原文,没有什么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文章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应在“读”的基础上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所谈的感受和体会不但对自己有意义,对别人也应该有启迪。

  三、欣赏例文

  四、相互交流,开启思路

  五、学生练写读后感

  第四课时

  一、回忆本次作文的要求

  二、出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讲评

  讲评要点: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从原文引发感想、体会,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几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具有真情实感,不说大话、空话、套话。

  3.叙议结合,以“感”为主。

  三、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初稿,教师相机指导

  五、誊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板书:

  石 石头

  你们都知道吧?

  板书:

  搭

  (齐读。)

  搭石,你们知道吗?看这个课题,你们想从课文里面了解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请大家自由读,去了解你们想知道的,同时要读准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反馈:

  ⑴ 检查生字、新词:

  我们来看看,这一次读课文,大家的效果怎么样,本课有7个生字,会读吗?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哪些字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互相交流,提醒一下,如果你哪个字把握不住,不太认识,你可以请教别的同学,等会儿我们看小组的整体识字效果,都会读的小组就举手。小组读──小组读,跟读(这样,如果他们读对了,咱们一起来,如果读不对,咱们都不作声,好不好。)真了不起。

  这些生字你们在哪些词语中见过他?

  接下来,我们看,这些是课文的词语,会读吗?一起来。真好,真的很了不起。我想,经过三年多的语文学习,请同学们说说,你都有哪此理解词语的好方法。(用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可以问老师或同学等。)那本课出现的词语,哪些词,你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意思。

  ⑵ 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说说你对搭石的理解。

  (略学每一段。)

  三、研读课文,感悟“风景”

  好,那什么是搭石大家都知道了,可课文的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件。)

  (齐读。)

  风景,看到“风景”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美)在家乡人的眼里,为什么搭石会成为一道风景呢?

  1、请大家再一次读读课文,思考:

  如果说这是风景,那你读着读着,会产生哪几幅风景,你认为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2、交流:

  自己对放搭石、换搭石、过搭石的风景的理解。

  (相机板书。)

  ⑴ 出示插图:

  这幅图写的是哪一道风景,为什么说这人在换搭石是一道风景呢?课文是怎么写的?

  ⑵ 研读句子: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读──理解──说感悟(你体会到什么?)──读。

  (课件)他当时会怎样想的呢?

  练习:他看到那块不平稳的搭石,心里想。

  ⑶ 大家看图,你们看,他手捧着那块石,他捧着仅仅是一块搭路的石头吗?他捧着什么,同学们(捧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心,捧着对过路行的.爱,他捧着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你们说,这难道不是一道风景吗?难道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吗?

  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小结提示,巩固练习

  1、小结:

  搭石构成的风景还有很多,搭石的故事还在进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搭石构成的风景。

  2、练习:

  ⑴ 我会写。

  ⑵ 我要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教育同学在任何时候不能搞特殊,要和大家一样。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引导同学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过彭总逛公园发现公园闭园接待他,教育工作人员不能搞特殊化的事例。

  3、重点理解课题,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提高理解能力。

  4、鼓励同学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彭德怀其人其事的资料,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媒体电脑、电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俺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这个规矩不能有”),请大家一起来读课题。

  2、你第一次读这个课题时有什么疑问?(同学: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对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说这句话?“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同学根据预习情况互相解答。

  3、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彭德怀?(出示彭德怀的图片)(同学根据自身搜集的资料介绍彭德怀,使同学能对彭德怀做一初步了解,也为下一步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步感知

  1、“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德怀总司令为什么要对那些工作人员说这句话?下面俺们就带着这些的问题读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考虑课文写了什么事?

  3、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们都能读准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电脑出示生字词语,同学开火车读。

  重点提示:“德”不要丢掉中间一横,点击横变红;“鬼”注意字形,点击“”变红,指导书写。

  4、谁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1、再读读课文,你认为“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全班集体交流)

  2、你认为彭德怀是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同学先读自身找到的句子,再谈理解、体会。

  (1)“…………很多人亲切的称谓他‘彭总’。”

  (彭德怀担任国家的多种职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可很多人却亲切的称他为“彭总”,这说明他与大家的关系很好。)

  (2)“黄昏,彭总衣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出示句子)

  (彭总衣着便衣,还在离公园比较远的地方就下车了,这说明她不想搞特殊。)读一读,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3)根据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彭总说话时语气怎样?为什么生气?谁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4)出示课文第9、10自然段,彭总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态度?(十分坚定)他为什么走出了公园?(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彭总的表情)

  谁能读出彭总坚定的语气?(练习朗读)

  3、彭德怀就是这么一个以身作则,一切都与民群众平等的好领导。俺们再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先同位,或小组合作朗读,在进行全班朗读汇报。师生一起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四、总结延伸

  1、学过这篇课文后,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2、你还想了解彭德怀的其他事情吗?请大家再收集有关彭德怀的故事,下节课俺们请大家来讲一讲。(使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彭总的伟大人格。)

  五、板书设计

  “这个规矩不能有”

  彭德怀

  “规矩”?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í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í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ì:于是。

  迸bè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ìng:直接。

  镌juā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一路降魔伏妖,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语言生动流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超和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安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三、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弓1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四、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

  (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灵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5)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提示: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受众望的猴王。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3、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石猴赤条条的在花果山水帘洞这美丽如画的背景上活动呢?

  提示(1)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2)表达人们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与延伸: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教学目标】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我设计一个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虚拟情境,使用自由辩论的方式来分析美猴王形象,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所以我使用网络知识请同学们做网站,设计网页,立意是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又兼容并包,一举多得。虽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有近一半学生对网络一无所知,但这种缺憾会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憾,引导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所以我都采用小组合作式、集体讨论式完成问题探究过程。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童话的教育意义,体会爱的博大无私,培养学生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荣辱观。

  2、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主旨,探讨作者寄寓的愿望,培养学生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荣辱观。

  2、想象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学生在课下阅读天文方面的书籍,了解星座的有关知识;2、收集关于星星的故事;3、带领学生观察星星,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星座。)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在繁星满天的夜晚,我们仰望夜空,望着那闪烁的星星你想到了什么?你可知道关于他们的传说和故事?(学生自由谈自己了解的有关行星的故事: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等)在星空的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为人们指示着方向,有人知道这其颗星的名吗?(学生回答,北斗星)那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那想象的翅膀,给了北斗星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咱一起来领会。〔板书课题:七颗钻石托尔斯泰]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将你不会读的的字词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在书上画出来,读完后请教小组其他成员)

  2、反馈检查:(1)你会读吗?试一试。指定两个学生读,读后写拼音,其中四学生到讲台上写,确定无误后全体齐读两遍。

  干涸一瞬间唾沫清澈咽

  (2)词义理解:注意词义相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区别

  喜出望外瞬间清亮清澈干涸干枯捡拣

  3、学生接力读课文,读完后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课文叙述的故事。

  4、复述故事。

  三、研读课文,挖掘主题:

  同学们,现在我们对文章叙述的故事已基本了解了,下面咱来认真地研究课文,试着找出托尔斯泰在故事中所寄托的深一层的含义。

  1、来找一找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变的变化是什么?

  五次:变出了水、变得端端正正、木的变成银的、银的变成金的、变出七颗钻石和清澈新鲜的水流。

  2、试找出每一次发生变化时故事中的情节。

  为救母亲找水被绊倒将水倒给小狗一些病得要死的母亲把水让给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

  3、请分析这些故事情节中所发生的原因。

  一次为:对妈妈的爱急着为妈妈送水用爱心对待小狗母亲对女儿的爱把爱心给路人

  4、小结:水罐的神奇正是爱心的巨大力量。在那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大旱灾过后,是什么拯救了人类,拯救了世界?是爱心、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作者让那象征着为他人着想的.水罐变出了七颗宝石,又让那七颗宝石变成了北斗星,同学们,北斗星已经成了爱的象征,北斗普照人间,他帮助夜晚迷失方向的人们确定方向,他帮助在海上航行的人掌握航向。不正是希望爱心能像北斗星一样普照人间吗?

  四、拓展延伸,训练能力(想象的运用):

  1、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作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你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好梦:找到水――欢乐噩梦:找不到水――悲惨有奇思妙想的要大力表扬]

  2、假如说,当过路人讨水喝的时候,小姑娘没有将水罐递给过路人的话,故事的结局又会怎样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故事的结局,与原文作比较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自由想象,以背离人民就会得到惩罚为主,由学生总结出“为人民服务光荣,背离人民耻辱”的结论。]

  五、结语。两种做法,两种结局:为人民服务光荣,背离人民耻辱。课文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水罐的神奇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心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愿大家像北斗星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为人民服务,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人间将更加温馨幸福,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神一、变出了水来――为母亲找水爱

  奇二、绊倒水未洒――急送给母亲心

  的三、木的变银的――倒给小狗喝的

  水四、银的变金的――母亲让女儿&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2.查资料,了解贝多芬生平经历,主要故事。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重点与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知识链接: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820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音乐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16部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鸣奏曲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称为乐圣。

  预习检测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女佣()重荷()丧()失深suì()

  chóu()躇喧xiāo()níng()重pán()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喧嚣:

  杂乱无章:

  惹人注目:

  2、认真阅读(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2)课文写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中,写了哪几件事?

  (3)在文中圈画描写贝多芬的精彩语句和你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自主学习:

  一、展示“预习1、2”成果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展示“预习3”

  (二)本文层次清晰,是按照拜访的先后顺序,从三个角度表现贝多芬这一形象的。请浏览全文,思考,然后具体说说是从哪三个角度表现的?

  小组合作探究:

  走进贝多芬心灵,感受贝多芬形象。

  1.读完全文,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他的什么精神?

  2.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课外作业:

  P99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人物形象及刻画的方法。

  2、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自主学习:

  1.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

  2.跳读课文,圈画出这些语段(指刻画贝多芬形象的语段),反复诵读,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小组合作:

  认真品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分小组讨论,弄懂这些句子的含义,最后和全班同学交流。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淌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课外作业:

  课后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认识图标小话筒。

  4.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卡、字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向哥哥学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来看到图后到河边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俩可高兴了。从此以后,他们就用山、水图来表示字,慢慢地变成现在的字。汉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聪明啊!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小组合作。

  三、看图猜字练习

  过渡: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请大家看图猜字。

  1.出示图卡:

  2.学生猜字。

  3.猜中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四、学习日和土

  1.出示图卡:

  2.启发:太阳用一个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从什么地方钻出来?

  3.读字。

  4.学生讨论对比图与字的想象之处。

  五、课中休息找朋友

  8人举图片,8人拿字卡,大家一起唱找朋友。

  六、学认图标,口头组词

  1.出示小话筒,讲要求,教儿歌。

  小话筒,嘴边放,比比谁的声音最洪亮。

  2.练习口头组词。

  发一字开花卡,学生练习组词。

  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哪些词语中有这些字,发现一个记住一个,增加一个花瓣,比比谁的花瓣多。

  附:板书设计

  山 水

  月 火 田 石

  日 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树教案12-11

【推荐】语文的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