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的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设计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所描绘、抒写的素材,请向同学们展示你手机的猛虎图。咏虎诗,成语。
同学们展示的猛虎图,咏虎诗和成语使我们具体感知了老虎的风采。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板书课题)
2、配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营造气氛
学生听读、欣赏,自行正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节奏、重音。
3、整体感知课文
(1)小组自学,学生自由朗读,初探课文。
*课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是一只具有什么样的的个性的华南虎?它的.个性有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勾画出来。
*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提出疑问,全班讨论
(2)组织讨论,深层研讨
*教师简介背景,提供深层理解的材料
华南虎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探讨诗歌的主旨
诗中的“观众”是个怎样的群体?代表专政工具的“铁笼”禁锢的仅仅是一只华南虎?
联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的象征的意义的?
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一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
*小结讨论内容
(3)诵读品味,深入体会感情
4、巩固扩展
(1)联想和想象练习
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被困的华南虎的心路历程。
华南虎谈谈它们的区别和文章的感情,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个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
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
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重点字词体会本单元心理描写的句子。
2.了解学习名著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中活学活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唤起对名家笔下的人物的敬仰,钦佩之情。
重点难点:
1.赏析名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魅力。
2.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形象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教学用具:名家作品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知新:
一、心理描写:
1.学生自读例句,画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感悟作者是在怎样的故事发展情境中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2.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汇报交流。
1)投影分别出示三段心理描写的句子,采用多种形式读通,读出感情。
2)找出加点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拓展与交流:
1.请学生读一读这段话,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展示交流。把你课前搜集到的内容给大家展示。
三、阅读平台。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拜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卡罗纳》。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想一想:面对遭遇巨大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小组交流。
四、积少成多:
1.学生自读名言警句,体会名言警句的意义。
2.小组交流。
把自己的体会与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反复诵读。
4.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导入话题:
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召开一次名著赏析会,共同欣赏名家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
二、活动建议:
1.从读过的名家作品中选出一两篇,从中选取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或心理活动的片段读给同学听,再说说这些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2.此外,还可以给大家讲讲某个人物的其他故事,及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3.其他同学可以边听边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文章的题目、作者、精彩语句等,听后还可以补充质疑。
三、口语交际:
1.在学习小组内介绍。
2.小组推荐发言。
3.师生间根据评价依据评出最佳讲解员。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让我们喜欢或佩服的人,请选一个自己喜欢或佩服的人写一篇作文。
板书:我喜欢(敬佩)的一个人
二、引导审题,明确要求:
1.从题目中你们知道了什么信息?这篇作文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2.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呢?
(写清楚喜欢或敬佩的原因,通过主人公的事迹或行为进行表现。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对他的喜欢或敬佩之情。)
三、理清思路,深入探讨:
1.片段品读,领悟写法。
(1)出示课文片段,领悟语言的精妙: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几位学生读片段,全班交流。
2.小组讨论、交流习作的注意事项。
(1)事例是否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事情叙述的经过是否通顺、清楚。
(3)叙述过程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3.指名发言、交流,师生评议。
4.小结:
四、自由表达,完成初稿:
请大家完成一篇习作,注意把所写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情感要真挚。
五、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选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改。
2.小组内互读习作,先请同伴提意见,再自己修改。
六、总结拓展:
我们围绕一个人的品质、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了令自己喜欢或敬佩的人。同时,我们知道只有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人物才会立体、丰满、感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
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
语文蜡烛教案08-26